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455133 河南省安阳县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申琴玉
【摘要】 目的 观察思连康、思密达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9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4例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思连康、思密达,两组服药7 d后复查胆红素值。结果 治疗组在胆红素下降速度及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思连康、思密达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药物使用方便,易被新生儿接受,疗效较好,未见不良反应。
【关键词】 思连康; 思密达; 新生儿; 母乳性黄疸
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6月~2010年5月应用思连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9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就诊日龄5~36(16±5.2) d,出生体重(3110±362) g,胎龄(38.7±4.6)周。对照组54例,男27例,女27例,就诊日龄6~38(15.5±4.8) d,出生体重(2980±242) g,胎龄(38.2±5.2)周。两组就诊日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及治疗前胆红素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蓝光照射、口服酶诱导剂、维生素等,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的患儿,给予血漿或白蛋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思连康每次0.5 g,3次/d,思密达每次1 g,3次/d,两组服药7 d后,复查胆红素(TBI)值。
1.3 疗效标准 显效:肉眼黄疸基本消退,血TBIL<85.0 μmol/L;有效:肉眼黄疸大部分消退,血TBIL 85.0~171.0 μmol/L;无效:肉眼黄疸消退不明显,血TBIL>171.0 μmol/L[2]。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比较(x±s,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之故。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小儿肠蠕动相对慢,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被小肠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即出现母乳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以往认为母乳性黄疸确诊后一般不需治疗,原因可能为血清胆红素高峰期常在出生后2~4周,而此期患儿血脑屏障功能已较完善,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等异常情况。有人发现,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在较低水平时即可引起听力及神经通道功能损害。脑干听觉通道对胆红素毒性作用特别敏感,当血清胆红素>204 μmol/L时,有导致听力异常的可能性,总异常率为65%[3]。
思连康是一种含有婴儿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四联活菌微生态制剂。粪链球菌在肠道内繁殖力特别强,能迅速促进有益菌群繁殖并抑制有害菌生长;蜡样芽孢杆菌是专性需氧菌;双歧杆菌是肠道菌群数量最多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稳定性好、繁殖快、产酸能力强等特点,再配合嗜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相互协同,直接补充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恢复肠道菌群失调,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尿液和粪便排出,同时产生酸性物质,使肠道pH值下降,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在肠道吸收,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思密达主要成份为双八面体蒙脱石,是一种高效、无毒的胃肠黏膜保护剂,可吸收、粘着、固定和清除肠道结合胆红素,从而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4]。
本文通过对55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运用四连康、思密达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疗效较好,药物使用方便,易被新生儿接受,未见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最佳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0-221.
[2] 盛俊峰,何群思.连康联合茵栀黄治疗母乳性黄疸43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6):547.
[3] 周丛乐.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损害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81-82.
[4] 陈向前,朱红光,刘庆干.思密达佐治新生儿败血症致高胆红素血症50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2001,19(5):317.
(收稿日期:2011-05-03)
(本文编辑:郎威)
通讯作者:申琴玉
【摘要】 目的 观察思连康、思密达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9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4例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思连康、思密达,两组服药7 d后复查胆红素值。结果 治疗组在胆红素下降速度及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思连康、思密达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药物使用方便,易被新生儿接受,疗效较好,未见不良反应。
【关键词】 思连康; 思密达; 新生儿; 母乳性黄疸
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6月~2010年5月应用思连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9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就诊日龄5~36(16±5.2) d,出生体重(3110±362) g,胎龄(38.7±4.6)周。对照组54例,男27例,女27例,就诊日龄6~38(15.5±4.8) d,出生体重(2980±242) g,胎龄(38.2±5.2)周。两组就诊日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及治疗前胆红素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蓝光照射、口服酶诱导剂、维生素等,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的患儿,给予血漿或白蛋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思连康每次0.5 g,3次/d,思密达每次1 g,3次/d,两组服药7 d后,复查胆红素(TBI)值。
1.3 疗效标准 显效:肉眼黄疸基本消退,血TBIL<85.0 μmol/L;有效:肉眼黄疸大部分消退,血TBIL 85.0~171.0 μmol/L;无效:肉眼黄疸消退不明显,血TBIL>171.0 μmol/L[2]。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比较(x±s,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之故。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小儿肠蠕动相对慢,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被小肠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即出现母乳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以往认为母乳性黄疸确诊后一般不需治疗,原因可能为血清胆红素高峰期常在出生后2~4周,而此期患儿血脑屏障功能已较完善,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等异常情况。有人发现,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在较低水平时即可引起听力及神经通道功能损害。脑干听觉通道对胆红素毒性作用特别敏感,当血清胆红素>204 μmol/L时,有导致听力异常的可能性,总异常率为65%[3]。
思连康是一种含有婴儿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四联活菌微生态制剂。粪链球菌在肠道内繁殖力特别强,能迅速促进有益菌群繁殖并抑制有害菌生长;蜡样芽孢杆菌是专性需氧菌;双歧杆菌是肠道菌群数量最多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稳定性好、繁殖快、产酸能力强等特点,再配合嗜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相互协同,直接补充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恢复肠道菌群失调,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尿液和粪便排出,同时产生酸性物质,使肠道pH值下降,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在肠道吸收,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思密达主要成份为双八面体蒙脱石,是一种高效、无毒的胃肠黏膜保护剂,可吸收、粘着、固定和清除肠道结合胆红素,从而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4]。
本文通过对55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运用四连康、思密达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疗效较好,药物使用方便,易被新生儿接受,未见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最佳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0-221.
[2] 盛俊峰,何群思.连康联合茵栀黄治疗母乳性黄疸43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6):547.
[3] 周丛乐.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损害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81-82.
[4] 陈向前,朱红光,刘庆干.思密达佐治新生儿败血症致高胆红素血症50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2001,19(5):317.
(收稿日期:2011-05-03)
(本文编辑: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