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打游戏一样工作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t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露西亚·柏林在小说《清洁女工手册》中说到工作中的一些小窍门:家政女工打扫完毕,会把所有家具挪回去的时候都错开点,掸尘时把雕塑放颠倒,把牙刷上下反过来放.把一切都放错,不但让雇主觉得你打扫得很彻底而感到放心,还让他们有种“老板”的掌控感.但是家政女工也会划水,比如当“老板”看着上瘾的电视节目时,她趁机把吸尘器打开半个小时,躺在钢琴下,想着自己的心事,手里攥着一块除尘抹布,以防万一.
其他文献
上初中的时候,我在音乐班,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参加合唱团的排练.我通常会在出发去学校前打开邮箱,把里面最新送到的报纸塞进书包.坐在音乐教室里带有小桌子的椅子上,将歌谱和报纸叠放在桌面上,当我所在的中声部暂时休息时,我就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消息都被我读完后,这份报纸就成了旧报纸.我用它和邻桌的高声部成员交换,他给我巧克力,我送他旧报纸.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期刊
《黑格尔的经验概念》是海德格尔阐释黑格尔思想的关键作品,它洞察到精神而非意识才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点,但又将阐释的方向有意扭转到尼采式的权力意志话语上.就对《精神现象学》文本的考释而言,这种阐释虽然比一般的学院研究更为深刻,但终究抹杀了黑格尔精神学说打破理性陷入的分裂困境的原意,将一种过强的主体性含义强加给它.就对形而上学史的梳理而言,这种阐释虽然有助于我们看到黑格尔“终结”了形而上学的某个面向这一事实,却同时有反向投射、“以今度古”的危险.尽管如此,对于这样的阐释,更有益的对待方式是让阐释者与被阐释者保持争
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是同时代思想家,虽生前无交集但“共享”相同话题域,即现代社会人的自由何以可能?该话题始于青年马克思与假名写作时期的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通过反思黑格尔以自我意识的逻辑运动和绝对精神的概念演绎为支点而建构的抽象历史观,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在“历史的本质是个体的社会发展还是个体的内在生存”“对历史的把握是从客观的政治-法权关系入手还是从主观的伦理-道德关系介入”以及“历史的目的是个体的社会自由还是个体的宗教解脱”等问题上,就历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目的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导致他们关于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实质上主张实践行为相对于理论行为的优先性.以此为据,海德格尔批评了康德-胡塞尔式的意识哲学中所包含的认知主义倾向.这一思路的论辩重心在于此在生存论分析中的“寻视操劳”概念.本文认为,“寻视”作为实践活动包含着的环节,就其自身而言无法被纯然地刻画为实践性.“寻视”为操劳提供着非主题的谓述知识,包含着无法消解的认识论要素.因此,海德格尔对所谓认知主义导向的意识哲学的批评需要被重新审视.这一审视将初步表明,只有回到意识意向性的框架下,主体的行动与其认识之间异质的一体关系才能从“操劳”概念的模
《摆脱贫困》高度重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蕴藏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其鲜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当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时,主观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就体现在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时代依然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心理教师,我时常会接待学生家长来访,沟通是家长们提到的最多的问题.他们常说自己没有办法和孩子沟通,比如“现在我们都不敢和孩子大声说话,我们都是看他的脸色行事”“我和孩子说话简直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哪句话说错了,他立马进房间,把门一摔,然后不理我们”.
期刊
互联网产业的先行者们所要创造的元宇宙不仅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rn但是,无论元宇宙发展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都值得被反复探讨:人类的感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替代或欺骗?全面数字化究竟是不是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以被数字化,那么生活本身的意义又在哪里?
期刊
最近,老魏一家和楼下小李的关系有点僵,原因得从老魏家阳台外墙的裂痕说起.rn老魏家的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共五层.老魏住三楼,是这栋房子最早的住户,20多年来一直住在这里.邻居换了好几茬儿,楼下的小李是五年前搬来的.两家人不过是点头之交,很少有来往.上个月,小李找上门来,说自己家的窗户打不开了,窗户打不开不是窗户坏了,而是楼上老魏家的地面下沉,小李家的窗框受到挤压变形,窗框变形玻璃被压得死死的,任怎么推拉,这窗户也打不开.
期刊
柏拉图在《斐莱布》中探讨了快乐与理智哪个对于人而言是善的.为了解答这一问题,他先后引入了“神的方法”与“四分法”作为其形而上学基础.两处文本各自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充满争议.在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视野下,我们会看到,柏拉图在这两处文本中通过有限与无限揭示了存在者的两大本原,并且展示了两大本原如何通过“混合”生成存在者,两处文本并没有前后不一致,只不过在范围与角度上存在区别.“神的方法”涉及所有存在者,而“四分法”仅涉及可感物;前者侧重静态构成,后者侧重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