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例胎儿侧脑室增宽的结局随访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胎儿侧脑室增宽的妊娠结局和预后。

方法

研究对象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241例因B超诊断为胎儿侧脑室增宽行多科会诊的病例。根据胎儿侧脑室宽度,将这些病例分为轻度组(≥10~<12 mm,151例)、中度组(≥12~<15 mm,56例)和重度组(≥15 mm,34例)。记录B超随访、新生儿检查结果及出生后的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

结果

241例孕妇中,91例(37.8%)终止妊娠,其余150例(62.2%)继续妊娠至分娩。这150例孕妇中,孕期胎儿侧脑室宽度缩小者42例(28.0%),侧脑室宽度无明显变化者108例(72.0%);轻度组105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15例。42例侧脑室宽度缩小者中,轻度组31例患儿侧脑室宽度恢复正常,其中1例生后出现右耳听力异常;中度组10例患儿中,9例侧脑室宽度恢复正常,1例缩小为轻度侧脑室增宽,这10例生后均未见明显异常;重度组1例的左、右侧脑室宽度分别由16.0和18.0 mm缩小至14.0和16.0 mm,生后未见明显异常。对108例侧脑室宽度无明显变化者随访发现,轻、中、重度组出现异常结局的比例分别为14.9%(11/74)、10.0%(2/20)和6/14。孕期胎儿侧脑室宽度缩小者的预后明显优于侧脑室宽度无明显变化者[2.4%(1/42)与17.6%(19/108),χ2=4.940,P=0.026]。150例继续妊娠者中,轻、中、重度组出现异常结局的比例分别为11.4%(12/105)、6.7%(2/30)和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8,P=0.032)。其中,中度和轻度组分别与重度组相比,出现异常结局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0.026;χ2=5.266,P=0.022)。241例孕妇中,因高龄、胎儿侧脑室增宽或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等原因行染色体检查者共57例,5例(8.8%)发现异常。轻、中和重度组染色体异常的比例分别为7.0%(3/43)、1/8和1/6。29例孕妇检查发现1例风疹病毒IgM阳性,2例巨细胞病毒IgM阳性,1例弓形虫IgM阳性。

结论

胎儿侧脑室增宽程度及宫内转归与妊娠结局和预后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通过CD137分子对HIV特异性T淋巴细胞进行单克隆分选和体外扩增的方案,对扩增后T细胞的数量和表型进行鉴定。方法分离HI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染色技术,分离HIV Gag特异性CD3+CD8+CD137+T细胞,单个细胞分选入96孔板,在体外加入饲养细胞和细胞因子进行培养,克隆扩增后14 d对扩增的细胞进行表型鉴定,14 d和28 d分别计算扩增倍数。结果CD137分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590位点和IL-13 -111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及其对表型血浆总IgE(T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 ,检测250例哮喘组儿童和200例对照组儿童血浆两基因位点的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儿童TIgE的水平。结果(1)两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哮喘组和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对新生儿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收集7例新生儿脐带血,分离CD4+CD25+T细胞,体外CD3、CD28及IL-2诱导培养3 d,设加PAHs组及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Foxp3、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STAT5的表达及Treg细胞抑制功能,结合重亚硫酸盐的焦磷酸测序法检测Fo
目的建立生物制品中猪细环病毒(Torque teno sus virus,TTSuV)污染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分析及初步的应用。方法针对TTSuV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荧光PCR方法,对方法的特异性、线性、精密度、最低检测限等参数进行验证,并对试验样本对检测的干扰性进行分析。利用该方法对猪全血样品、生产用细胞及轮状病毒疫苗样品进行检测,通过建立TTSuV分型检测的PCR方法对阳性样品进行
目的分析流感减毒活疫苗的生产用工作毒种A/17/California/2009/38(H1N1)、A/17/Perth/09/87(H3N2)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将流感减毒活疫苗生产用工作毒种接种鸡胚尿囊腔进行传代,扩增第2、3、5、10代毒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其中每个代次的6个内部基因PB2、PB1、PA、NP、M、NS测序结果分别与冷适应供体毒株进行比对分析,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
期刊
期刊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疗及预防。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收治的76例IFI病例。对新生儿IFI的临床表现、真菌病原学、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临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