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教下乡是农民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和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要使传统农业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轨道转变,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做好送教下乡的组织和管理十分重要。
一、送教下乡组织与管理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缺少主动接受教育培训的意识。以吉林省桦甸市为例,截止2011年末,农村劳动力有21.7万人。其中16—45周岁16.6万人,小学毕业占32.5%,初中毕业占51.13%,高中毕业占14.48%,中等职业毕业占1.8%,大学毕业占0.09%;45周岁以上农民有5.1万人,这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小学和半文盲。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未婚青年离土离乡,导致留守农民年龄偏大,他们对新生事物认识不深,很难从经验和传统中解放出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收入相对有所提高,小富即安的意识使农民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缺少长远发展眼光,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教育要求不强烈。
(二)硬性培训导致培训组织与管理的困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三农”工作被多个部门列为重点工作,从而出现了农民培训工作牵头部门过多,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培训目标不够明确,职责不够细化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个别部门“走过场”为完成任务而培训,形式化严重,农民参加培训收获甚微。二是培训手段难以创新。农民习惯“三分听课,七分学样”的方法学习新技术,而大部分培训机构培训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形式和内容单一,效果不佳。三是有些从事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以盈利为目的农民培训。这些都使农民对培训产生了负面情绪,对培训失去信心。
(三)农民教育培训缺乏产业支撑。在农业产业发展日益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由于在产业结构组织上缺少良好的市场导向和信息服务,农民对市场经济信息缺乏了解。从全国情况看,产业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的结合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如桦甸市,聚集在特色产业上的劳动力比例还不高,产业大户不多,专业合作组织也不多,导致大部分农民连年种植重茬作物,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
(四)体系建设不完整,影响了农民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一是培训部门过多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乡镇政府很少有整体农民培训方案,造成培训不系统和重复培训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基层机构不成体系。从全国情况看,大部分县市都相继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工作。有些县市虽然建立了乡级培训组织和村级培训点,但受编制、经费的影响,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桦甸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多年受到省、国家级的表彰,属县市级办学体系较好单位,但在体系建设上,乡镇培训站也是附加在乡镇农业生产办公室的机构上,没有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村级培训点没有专项资金,没有专人负责,培训都是临时组织,限制了农民培训工作的纵深发展。
二、送教下乡组织与管理办法和途径
(一)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灵活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如何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让农民坐得住,要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研究参加培训学员的年龄、文化层次和他们的培训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取得最佳培训效果。一是在完成培训任务后适当增加对农民感兴趣的相关培训,让农民感受到参加培训的充实效果。二是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培训时间可以避开农民的农忙季节并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按照农民的生活节奏安排培训。培训形式上,突破单一的课堂面授模式,把课堂教学、现场实习、典型示范等形式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对专业技能的讲授,也要力求与生产实践相衔接。 三是“送”进来,“走”出去。以2012年9月桦甸市三个乡镇的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情况看,多数农民希望在不出家门得到培训的同时,又希望走出家门,寻求先进的农业产业前沿技术和信息。在组织农民培训过程中,尽量创造条件走入村屯,把科技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不出家门便受益。培训过后,创造条件让农民有机会走出家门,有参观考察的机会,了解不同地区产业技术和信息,从而提高培训班的活力,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兴趣。
(二)做好训前调研,变硬性培训为针对性培训。培训之前听取和采纳受训人员的建议,满足农民参加培训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培训深入浅出,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开阔农民的视野,拓展致富思路,杜绝培训“走过场、形式化”。
(三)以“一村一品”模式发展村级产业经济。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经济,不仅是一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强村富民工程,也是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通过培训引导和提高农民对产业发展的愿望和兴趣,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信息、信贷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找准产业和产品的切入点,在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经济的同时,对农民组织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扶持、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做到在发展中培训,在实践中学习,既推进了“一村一品”经济,又针对特色产业进行了培训。
(四)加强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县、乡、村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必须得以加强。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指导,明确现有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和其它相关培训机构职责,建立农民科技教育的专业队伍,对本地区农民培训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国家要加强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作经费,配齐人员编制,逐步增加其独立开展农民培训的能力。三是建立村级培训点,专人负责并适当给予财政工资补贴,增加工作积极性,使村级培训点真正活跃起来。
送教下乡的组织与管理直接影响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也是能否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作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其方式方法,积极投身其中,在农民科技教育工作中履职尽责。
吉林省桦甸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 隋志田
一、送教下乡组织与管理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缺少主动接受教育培训的意识。以吉林省桦甸市为例,截止2011年末,农村劳动力有21.7万人。其中16—45周岁16.6万人,小学毕业占32.5%,初中毕业占51.13%,高中毕业占14.48%,中等职业毕业占1.8%,大学毕业占0.09%;45周岁以上农民有5.1万人,这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小学和半文盲。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未婚青年离土离乡,导致留守农民年龄偏大,他们对新生事物认识不深,很难从经验和传统中解放出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收入相对有所提高,小富即安的意识使农民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缺少长远发展眼光,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教育要求不强烈。
(二)硬性培训导致培训组织与管理的困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三农”工作被多个部门列为重点工作,从而出现了农民培训工作牵头部门过多,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培训目标不够明确,职责不够细化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个别部门“走过场”为完成任务而培训,形式化严重,农民参加培训收获甚微。二是培训手段难以创新。农民习惯“三分听课,七分学样”的方法学习新技术,而大部分培训机构培训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形式和内容单一,效果不佳。三是有些从事以经营为目的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以盈利为目的农民培训。这些都使农民对培训产生了负面情绪,对培训失去信心。
(三)农民教育培训缺乏产业支撑。在农业产业发展日益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由于在产业结构组织上缺少良好的市场导向和信息服务,农民对市场经济信息缺乏了解。从全国情况看,产业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的结合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如桦甸市,聚集在特色产业上的劳动力比例还不高,产业大户不多,专业合作组织也不多,导致大部分农民连年种植重茬作物,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
(四)体系建设不完整,影响了农民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一是培训部门过多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乡镇政府很少有整体农民培训方案,造成培训不系统和重复培训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基层机构不成体系。从全国情况看,大部分县市都相继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工作。有些县市虽然建立了乡级培训组织和村级培训点,但受编制、经费的影响,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桦甸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多年受到省、国家级的表彰,属县市级办学体系较好单位,但在体系建设上,乡镇培训站也是附加在乡镇农业生产办公室的机构上,没有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村级培训点没有专项资金,没有专人负责,培训都是临时组织,限制了农民培训工作的纵深发展。
二、送教下乡组织与管理办法和途径
(一)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灵活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如何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让农民坐得住,要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研究参加培训学员的年龄、文化层次和他们的培训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取得最佳培训效果。一是在完成培训任务后适当增加对农民感兴趣的相关培训,让农民感受到参加培训的充实效果。二是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培训时间可以避开农民的农忙季节并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按照农民的生活节奏安排培训。培训形式上,突破单一的课堂面授模式,把课堂教学、现场实习、典型示范等形式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对专业技能的讲授,也要力求与生产实践相衔接。 三是“送”进来,“走”出去。以2012年9月桦甸市三个乡镇的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情况看,多数农民希望在不出家门得到培训的同时,又希望走出家门,寻求先进的农业产业前沿技术和信息。在组织农民培训过程中,尽量创造条件走入村屯,把科技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不出家门便受益。培训过后,创造条件让农民有机会走出家门,有参观考察的机会,了解不同地区产业技术和信息,从而提高培训班的活力,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兴趣。
(二)做好训前调研,变硬性培训为针对性培训。培训之前听取和采纳受训人员的建议,满足农民参加培训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培训深入浅出,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开阔农民的视野,拓展致富思路,杜绝培训“走过场、形式化”。
(三)以“一村一品”模式发展村级产业经济。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经济,不仅是一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强村富民工程,也是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通过培训引导和提高农民对产业发展的愿望和兴趣,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信息、信贷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找准产业和产品的切入点,在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经济的同时,对农民组织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扶持、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做到在发展中培训,在实践中学习,既推进了“一村一品”经济,又针对特色产业进行了培训。
(四)加强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县、乡、村基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必须得以加强。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指导,明确现有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和其它相关培训机构职责,建立农民科技教育的专业队伍,对本地区农民培训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国家要加强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作经费,配齐人员编制,逐步增加其独立开展农民培训的能力。三是建立村级培训点,专人负责并适当给予财政工资补贴,增加工作积极性,使村级培训点真正活跃起来。
送教下乡的组织与管理直接影响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也是能否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作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其方式方法,积极投身其中,在农民科技教育工作中履职尽责。
吉林省桦甸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 隋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