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因“错”利“导”探索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的习题出错率还比较高,学习效率相对低下,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采用因“错”利“导”原则来进行教学。本文将简单论述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因“错”利“导”原则的必要性,浅析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使用因“错”利“导”原则的策略,并探讨引导学生学会从错误中进行反思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因“错”利“导”
  据教育专家统计,当前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的数学习题计算出错率高达54%,这说明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方法还有待完善。为了降低出错率,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采用因“错”利“导”的方式来开展数学计算教学工作。本文将浅谈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因“错”利“导”原则的重要意义,从做好课堂互动,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和制作典型课件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使用因“错”利“导”原则的策略,并简单论述引导学生学会从错误中进行反思的方案。
  1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采用因“错”利“导”原则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采用因“错”利“导”原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概念,掌握四级运算规则,熟练运用计算公式。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数学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加减乘除方面的计算经常出错,不能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规则,但是在做题的时候就忘记使用这一条运算定理了,很可能错误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计算加减,后算乘除。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能过分指责学生,应采用因“错”利“导”的原则,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过程中熟悉运算定律,掌握数学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2在小学四年级计算教学中实施因“错”利“导”的策略分析
  2.1做好课堂互动
  学生的数学作业和试卷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在作业和试卷中做错的习题,讲解这些数学题时要注意做好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先列举出错误率较高的习题,然后让学生来解答这道题,如果学生的计算答案完全正确,教师应予以适当的表扬,如果学生的解答不正确,教师应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告诉学生正确的解答方法和标准答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依据运算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转变顺序,例如在计算55-98+65这道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生硬的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计算55-98,认为这道无法计算,这时候,教师理应告诉学生要同级运算中可以调整运算顺序,将解题过程写为:原式=55+65-98=22,这样计算又迅速又简便。
  2.2结合信息技术课程
  教师在实施因“错”利“导”原则时应注意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和投影仪为学生清晰地呈现容易出错的习题和正确答案。其次,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搜集有价值的计算题和数学应用题,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抽出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计算这些习题,从而有效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例如设计“改错比赛”、“摘取小红花”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等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计算与改错过程中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2.3制作典型课件
  有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生搬硬套地使用运算定律,并没有理解计算规则的本质特征,做题的时候就会出错,例如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定理是[a+b]×c=a×c+b×c,由于学生不理解运算定理的内涵,不能灵活运用简便方法,在计算(25+9)×40的时候,会写成(25+9)×40=25×4×9。因此,教师要制作典型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运算定理的意义,指导他们灵活运用计算规则。例如在讲解包含除法和等分除法的时候,先借助课件告诉学生包含除法的定义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等分除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然后用投影仪列举简单的例题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2.4引导学生学会从错误中进行反思的途径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错误中进行反思,主动关心学生,询问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改错笔记本,把自己平时做错的数学题都整理到笔记本里,并经常复习,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反思自己以前犯错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精神,告诉学生看到自己作业本和试卷上做错的数学题以后先自己反思出错的原因,然后独立思考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的数学习题计算出错率还很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达到新课改的预期目标,需要采用因“错”利“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做好课堂互动,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心设置教学内容,制作典型课件,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优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从错误中进行反思,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辅助学生做好学习总结,这样才能构建轻松、和谐、愉悦的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楠,王雁.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应用题解决过程的模式特点及有效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05)
  [2]张文静,辛涛,康春花.教育变量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成绩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02)
  [3]陆建云.浅析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华人时刊,2014(8)
  [4]郑娟.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华章,2010(24)
  (作者单位: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岩比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系统分析了军队院校军事管理学教学的现实问题,探讨了军事管理学实战化教学的改革策略,旨在提高军队院校军事管理学的教育效果,迎合未来军队建设发展趋势。  关键词:军队院校;军事管理学;实战化;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后,军委习主席对军队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部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1]。从全军范围看,“能打仗、打胜仗”是一个钢铁标准,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是地球吸纳CO2的重要缓冲器。海水中溶解无机碳是海洋CO2系统的重要参数,利用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进行不同盐度海水溶解无机碳的测量,利用t检验法检验使用仪器的测量精度,探寻盐度与海水总溶解无机碳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AS-C3型溶解性无机碳分析仪的测量精度在±0.3μmol/L左右,测量过程中无系统
溢油不仅污染了海面,并伴随着水流的流动污染了海底沉淀。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同时测量溢油污染物的声速,通过声速平均差值判断溢油的位置及浸没深度,从而跟踪溢油的动态。根据外场试验总结得出溢油的特征及扩散情况:在海流和风流的作用下溢油不断扩散,随着溢油浓度的降低,声速降低,在相对窄的大陆架内溢油存留在10m的水层内,并扩展到更深的区域。
海底大块状硫化物(SMS)富含铜、锌、铅等金属,特别是富含贵金属金、银,引起了国际采矿业的浓厚兴趣。近年来,以澳大利亚Nautilus矿业公司为先驱代表的国际大型资源开发商和投资商已介入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商业化开采。文中介绍了Nautilus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专属经济区针对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开展的一系列以商业开采为目的的勘探取样活动,详细介绍了勘探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并重点对其地质调查中所
介绍了一种新研制的现场测量用小型质谱仪,该仪器能够用来监测水体中的痕量重金属元素如铅(Pb)、铬(Cr)、镉(Cd)、铜(Cu)、铁(Fe)以及砷(As)等,对水质环境污染的现场、实时、连续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学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然。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