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三次“写”的学习方式,将写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这三次“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而是把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写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提升精神素养,充分显示了他的教学智慧。
一、在写中走进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自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给我们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呢?
(学生静静地阅读、概括,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自己概括的故事?
(教师将学生写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
生: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降临。经过:老天鹅和一群天鹅破冰的事情。结果:斯杰潘老人背着枪走了。
师:(边点评边帮学生修改)你写了三句话,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很清楚。老师也有三句话:一是删去“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词,三句话就连贯了。二是“寒潮”与“突然”调换一下位子,删去“的事情”。三是故事还没结果:老人走了,天鹅呢?不见了!(生笑)再听听别人的看法,把结果改一改,好吗?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终,它们成功了。
师:这是结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当些,你赞成吗?(生点头)
生:老师,我觉得“敲打冰面”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你比老师用词更准确!改!
生:老师,天鹅是一次又一次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多重要啊!加!
生:不是一只天鹅扑打冰面的,有很多天鹅一起扑打。
师:多好的建议啊!这句话添在哪儿呢?
生:添在“使湖面……使冰面破裂”前面,改成: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
师:“齐心协力”用得妙!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最终,它们成功了。
师:你看,这样一修改,故事就清楚、明白了。谁还想来交流?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结了冰,天鹅没有吃的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后来其他天鹅一起破冰找吃的。最后,他们有吃的了。
师:没吃的,找吃的,有吃的。(生笑)这就是起因、经过、结果!“没吃的”才破冰!你抓得准!当然,最好不要老想着用这个“吃的”。(生大笑)现在,老师建议大家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仔细读一读、改一改,注意:要学会吸取别人的长处,把好词好句“偷过来”!
(学生快速进行修改,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修改)
学生的原始初读是珍贵的,因为这时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最具个性化的,而让学生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能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提炼和概括语言的能力,也有利于彰显学生的阅读潜力。薛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故事内容,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投入阅读,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这次设计的写,是教者的一次精心预设,是借写话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理解与表达的有机统一。这时的写是一个切入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深入理解文本的大门,为学生与文本展开进一步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在师生开放坦诚的对话交流中,教师从容而大度地聆听,精细而智慧地甄别,通过灵活、随机的点拨引领,使学生的写话内容不断得到修正,同时又催生了新观点,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渐渐深入文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语言表达的方法。
二、在写中展开对话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确,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段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学生潜心读书、写感受,教师巡视并作个别点拨)
师:同学们学得是那样专心,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交流?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你们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继续交流……)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发现、体验、探究和感悟。真正的自主阅读是需要学生潜心会文的,也就是学生通过“含英咀华”,投入地倾听文本的声音,真挚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一种被吸引的创造”。这一次的写,是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抓住“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并把感受写下来。这时候的写,是一种理解感悟,是让学生将阅读后内心的感受、想法转化为外显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生成具有个体色彩的语言和思想,形成敏于发现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潜心品读、赏析文本中精彩的语句,自得自悟,课文中的语言、情感会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他们的文化基础、思想意识,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再通过师生有效的对话交流,实现阅读过程的再创造,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这种读后感式的写,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意蕴和情感内涵的领悟程度,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梳理自己阅读的体会和收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果,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写中提升精神
师:(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学生先默读,在文中标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斯杰潘老人?
生:你离天鹅这么近,为什么没有开枪,却把枪挂在肩头走了?
生:你为什么悄悄地离开了?
生: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生:老人说到这里为什么停住了?
师:你往下再读一句话,这个问题可以提得更深刻些。
生:老人为什么深情地说?
师:这个问题就有价值了!
生:课文中老人赞叹天鹅是勇敢的鸟儿,为什么却说它们是“多么可爱的鸟儿”?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哪个问题最重要,是核心问题?
生: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而且一直挂在墙上?
师:好!我们就来思考这个问题。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然后写下来。看谁思考得深刻。
(学生潜心思考、书写答案,然后进行交流)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先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由“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而且一直挂在墙上”这个问题指引学生重新潜入文本揣摩、感悟,再写下来,实际上教师是在将学生的思路由感性的理解引向理性的感悟,由语言文字的赏析品悟转到精神世界的提升。这时的写,不仅是学生经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感悟、内化、生成的过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过程。在写中,学生会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得到一种精神熏陶,在心中真正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再通过交流争辩,完成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一、在写中走进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自学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通读顺了课文,很了不起!一个故事,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斯杰潘老人给我们讲的这个关于天鹅的故事,你能不能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呢?
(学生静静地阅读、概括,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自己概括的故事?
(教师将学生写的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
生: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降临。经过:老天鹅和一群天鹅破冰的事情。结果:斯杰潘老人背着枪走了。
师:(边点评边帮学生修改)你写了三句话,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很清楚。老师也有三句话:一是删去“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词,三句话就连贯了。二是“寒潮”与“突然”调换一下位子,删去“的事情”。三是故事还没结果:老人走了,天鹅呢?不见了!(生笑)再听听别人的看法,把结果改一改,好吗?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终,它们成功了。
师:这是结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冰面破裂”更恰当些,你赞成吗?(生点头)
生:老师,我觉得“敲打冰面”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你比老师用词更准确!改!
生:老师,天鹅是一次又一次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多重要啊!加!
生:不是一只天鹅扑打冰面的,有很多天鹅一起扑打。
师:多好的建议啊!这句话添在哪儿呢?
生:添在“使湖面……使冰面破裂”前面,改成: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
师:“齐心协力”用得妙!请你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最终,它们成功了。
师:你看,这样一修改,故事就清楚、明白了。谁还想来交流?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结了冰,天鹅没有吃的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后来其他天鹅一起破冰找吃的。最后,他们有吃的了。
师:没吃的,找吃的,有吃的。(生笑)这就是起因、经过、结果!“没吃的”才破冰!你抓得准!当然,最好不要老想着用这个“吃的”。(生大笑)现在,老师建议大家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仔细读一读、改一改,注意:要学会吸取别人的长处,把好词好句“偷过来”!
(学生快速进行修改,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修改)
学生的原始初读是珍贵的,因为这时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最具个性化的,而让学生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能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提炼和概括语言的能力,也有利于彰显学生的阅读潜力。薛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故事内容,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投入阅读,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这次设计的写,是教者的一次精心预设,是借写话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理解与表达的有机统一。这时的写是一个切入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深入理解文本的大门,为学生与文本展开进一步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在师生开放坦诚的对话交流中,教师从容而大度地聆听,精细而智慧地甄别,通过灵活、随机的点拨引领,使学生的写话内容不断得到修正,同时又催生了新观点,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渐渐深入文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语言表达的方法。
二、在写中展开对话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确,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段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学生潜心读书、写感受,教师巡视并作个别点拨)
师:同学们学得是那样专心,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交流?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你们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继续交流……)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发现、体验、探究和感悟。真正的自主阅读是需要学生潜心会文的,也就是学生通过“含英咀华”,投入地倾听文本的声音,真挚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一种被吸引的创造”。这一次的写,是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抓住“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并把感受写下来。这时候的写,是一种理解感悟,是让学生将阅读后内心的感受、想法转化为外显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生成具有个体色彩的语言和思想,形成敏于发现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潜心品读、赏析文本中精彩的语句,自得自悟,课文中的语言、情感会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他们的文化基础、思想意识,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再通过师生有效的对话交流,实现阅读过程的再创造,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这种读后感式的写,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意蕴和情感内涵的领悟程度,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梳理自己阅读的体会和收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果,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写中提升精神
师:(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学生先默读,在文中标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斯杰潘老人?
生:你离天鹅这么近,为什么没有开枪,却把枪挂在肩头走了?
生:你为什么悄悄地离开了?
生: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生:老人说到这里为什么停住了?
师:你往下再读一句话,这个问题可以提得更深刻些。
生:老人为什么深情地说?
师:这个问题就有价值了!
生:课文中老人赞叹天鹅是勇敢的鸟儿,为什么却说它们是“多么可爱的鸟儿”?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哪个问题最重要,是核心问题?
生: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而且一直挂在墙上?
师:好!我们就来思考这个问题。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然后写下来。看谁思考得深刻。
(学生潜心思考、书写答案,然后进行交流)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先默读课文,在文中标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由“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而且一直挂在墙上”这个问题指引学生重新潜入文本揣摩、感悟,再写下来,实际上教师是在将学生的思路由感性的理解引向理性的感悟,由语言文字的赏析品悟转到精神世界的提升。这时的写,不仅是学生经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感悟、内化、生成的过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过程。在写中,学生会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得到一种精神熏陶,在心中真正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再通过交流争辩,完成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