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和枳的辩证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in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橘和枳是外貌相似但却不同的植物,橘可食,枳则酸涩不可食,但却可入药。古人将这两种植物混为一谈,但却误打误撞出“橘逾淮成枳”这个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它指出,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条件,物种和制度是不能随便移植套用的。
  各国有各国的制度条件,不能随便套用,套用不当,就会长出四不像的怪胎。最近这几个月,在台湾闹成一片的BOT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们都知道,英美的右翼,对政府的职能,怀有一种病态的敌视态度。它认为政府权力愈大,就愈可能为恶。这种心态在1960年代兴起,这就是所谓的新保守主义。这种主张到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它开始成为主流,也成了政治正确的意见。这派思想认为政府办事就是会浪费无效率。因此政府的公共工程,如果民间公司和法人机构也能去做,政府就应鼓励民间参与。于是遂有了BOT这种公共工程的模式。
  它的确实意义是,政府的公共和公用工程,可以开放给民间来办,民间公司和政府订立契約,民间公司负责筹资,承担“建造”(Build),以及一段期间的“营运”(Operate),然后再将它“移转”(Transfer)给政府。这3个阶段的缩写就是BOT。根据保守主义者的说法,BOT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财务压力,当BOT成为一种新模式,政府不必出钱,就可得到许多利益,因此它也是一种“三赢”,政府、公司及人民都可得利。
  因此,BOT这种模式,乃是民间大企业从政府手中夺取权力的一种方式。但英美BOT的效果还不错,其实是有条件的。(一)外国政府推动BOT,政府办事透明公开,不容易官商勾结,串通舞弊。(二)外国大公司比较重视企业伦理,不至于偷工减料,自砸招牌。(三)BOT乃是严肃的契约行为,必须当事的政府及公司都熟悉依法订契约和依法办事的规则,当权利义务清清楚楚,BOT就不容易出事。(四)外国政治有基本的公信和互信,不会死缠烂打,BOT很少纠缠不休的案例。
  英美的BOT模式,在1980及90年代被引进台湾,在产官学界的吹捧下,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政治正确,所以无论什么事都BOT,台湾建高铁是BOT,台北市建巨蛋棒球场也是BOT,许多县市在风景区建旅社也是BOT,但台湾的BOT经验是一本糊涂账。几乎每个案子都留下一笔滥账,官商责任纠缠不清,更严重的是BOT的公司并不是很专业,工程品质似乎出了问题,而有公共危险之虞。
  最近台湾的政治乱成一团,台北市的BOT就是个乱源,现任的台北市政府在追查之下,发觉前任市长马英九和郝龙斌,在推行BOT时,许多事都不透明,在黑箱运作下,出了许多问题,最严重的是,政府似乎故意放水,图利商人。台北市官方已表示,考虑把马英九和郝龙斌移送法办,而国民党则全力反扑。两边骂来骂去,已成了台湾最大的政治恶斗。
  BOT可以说是新兴态的特许商业模式,政府提供土地和商业机会,民间公司则负责建设和资金技术,这是一种新的契约行为。这种事情最需要官商双方都负责守法,存公信和互信,有了互信,官商的契约行为才有依靠,当有了公信,整个事情才不会愈闹愈大,最后变成永远扯不清的政治斗争。但非常遗憾的,台湾的政治本来就缺乏互信和公信,这遂使得BOT无法形成客观性,当事情打从头就没有客观的标准,愈到后来,它就无法避免愈闹愈大。任何留意台湾变化的人,一定发现台湾愈来愈乱,在外国实行得还不错的BOT,但到了台湾,却变成了乱源。
  因此每个社会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风土,风土好了,在引进别国的制度时,就不会离谱。当自己的风土坏了,引进外国的制度,就只会添乱,台湾的BOT,就是证明。
其他文献
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新闻,让我很有吐槽的冲动。  事情是这样:有一个人A,开了一家五金厂,要给一个姓陈的人汇18万元货款。可在网银上操作时,一不小心错转给了另外一个人:B。  幸好A和B认识,所以当A找到B时,后者很爽快地答应把钱退还。但是,当他们一起到银行取款时,却被告之,B的银行账户已经被法院冻结了。  法院为什么冻结B的银行账户呢?原来,B欠了别人30万元,于是别人把他告了。当法院冻结B的账户
过完年,大家准备返回工作地点。而这时,北方却连续几天大雪,河南郑州新郑机场为之关闭,2000多名旅客滞留机场,有的甚至滞留超过12小时,于是大家怨气冲天,有人打砸航空公司的问询处,有人冲进机场调度室,殴打工作人员。除了旅客火大外,机场人员也很委屈。这起事件没有一个人好过,大家都是受害人。  有人可能会指责那些闹事的旅客,但我不会。我认为这起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一是旅客购票时如果附带留下手机号码,
因为去年10月以来持续出现的灰霾天气,北京被戏谑为继伦敦之后的新“雾都”。 PM2.5(可入肺颗粒物),这一环境工程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词汇也开始为公众所熟知,从舆论发出为何没有将其纳入空气质量标准评价的疑问,到环保部最终设定PM2.5监测路线图,经历了两月时间。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则纷纷表态将在2012年就发布监测数据,而不再是之前所说的2016年。  从中国环境保护40年的历史来看,
随着胜利日阅兵的举行,中国的大国地位再次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与尊重。这场盛大的阅兵,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军力与意志力,另一方面也再次重申了中国作为二战后世界性大国的道义基础。近年来,中国在国力上的快速增长已经取得了世界的公认,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树立我们在世界上的威信,这是一个重要的新挑战。  力量是建立秩序的条件之一,威信则通常是秩序建立的最后结果,而力量能否顺利转化为威信,则取决于崛起大国
冬季来临之前,持续10个多月的乌克兰危机终于现出缓解迹象。先是俄乌两国总统在明斯克正式会晤,并分别提出停火建议。紧接着乌国内交战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开始交换战俘。眼下,乌总统波罗申科称,已有70%的俄军撤回俄罗斯;作为交换,他提出了“特殊地位法”的新建议,同意给予东部两州3年的有限自治权,并在9月16日获得乌议会批准。  俄乌两个最重要的当事方共同采取刹车举措后,乌克兰危机终于在堕入绝境前的一刻得到
今天,政治哲学可谓显学,思想论争此起彼落,学术著作纷呈,这多少说明,我们活在一个不确定的大转型时代。这带出一个后设问题:什么是政治哲学应有的旨趣?这个问题很重要,但似乎却甚少人讨论。  我认为,政治哲学最少有三个重要任务:自我理解,公共证成和呈现另类可能性。这是三种不同但却彼此密切相关的道德知识的建构,最终目的是在寻找合理的政治道德,建立美好而公正的社会,使得人们能够好好活在一起。自我理解  先谈
英国画家威廉·丹尼尔1805年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当时从河岸远望广州十三行码头商船云集的景象。  既作为历史存在,又作为当前的经济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一头联系着中国历史文化,另一头联系着经济前景;一头联系着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另一头则联系着广阔的亚非欧和南太平洋诸国。“海丝”的历史深度和全球广度,注定了它必将吸引众多关注,引发诸多讨论。随着一份份“顶层设计”文件的相继出
经济学家似乎对“赎买论”比较钟情,在讨论改革路径和手段的过程中,总有人不断地提出。在“改革共识破裂”,需要“重新凝聚”的当下,又再次有人提出要对特权腐败和国企改革进行赎买和赦免。  所谓赎买,是指为了获取既得利益者对进一步改革的支持,减少他们对新体制转变的阻碍,对他们既已形成的特权进行经济上的补偿,让他们放弃进一步行使其特权的“权力”,退出历史的舞台。  赎买政策上世纪50年代曾被用于资本主义工商
嘉宾  秦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黄纪苏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陈明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研究中心主任  干春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  何光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多元化社会  《南风窗》:我们一直在谈共识,有一点需要特别明确一下,共识不是合流,而是在坚持底线之下的和而不同。在去年8月左中右都有参与形成的“牛津共识”中也特别提到,坚持多
刘小娥是一个来自湖南衡阳的菜贩,35岁。每天,她从早上5时开始,就出现在广州的一个菜场里,直到晚上9时左右收摊回出租屋。  有时候,我去她那儿买菜,时间如果不急,总会坐下来和她聊聊天。而这种聊天,似乎也成了她倾泄生存艰难的一种方式。很多话题,总被她转换到生意不好做,很辛苦上面,然后就是沉默。  职业的习惯,使我有时候会主动聊一些“国家大事”,并努力和她的生活联系起来。但结果是话题无法继续—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