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大学她就蔫了,成绩时好时坏,外貌也不如很多同班女同学。追她的男生来自文学系,原因是“王珞丹是全班最丑的,最好追”。她怀疑自己不适合这一行,自卑,老想着退学。
真正找到演戏的状态是在毕业大戏《老顽固》里。那是一个面对父亲顽固反对还倔强要谈恋爱的女儿的角色,选角过程中,一位更受期待的女生先走了一遍位,轮到她,心里有点堵气,凭直觉上去就演。意料之外,台下响起掌声。
毕业第二年,电视剧《奋斗》中的米莱让她一下火了。开始总有粉丝在身后追着叫“米莱”,她不回头,“下意识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刚面临一种新鲜东西,我不是敞开性的人。有一点自我封闭。”
对不熟悉的事她总有些警惕。上学时出去见组,一个小DV录着她,正面、侧面90度,转过来再自我介绍,她觉得特别二。镜头前的抗拒感她从小就有,一个证据是:照片里儿时的王珞丹要么用手挡住脸,要么躲在大人背后。“从小不喜欢镜头,今天却选择了每天都要面对镜头的工作。”
很快她就不甘心只饰演花旦,经常对记者纠正,我觉得自己是个青衣。“小孩总想穿大人的衣服”,她太急于长大,把刘海剪了,露出额头,因为青衣不能老弄个屁帘儿在额头前面,应该大气一点。
跟赵宝刚的合作对王珞丹来说是几级重要的台阶。接下《我的青春谁做主》,是因为戏的后半部,钱小样长大了,变得安静、懂事。赵宝刚对她性格的捕捉非常敏锐。后者曾经说,王珞丹是靠个性取胜的演员。在刚离开校园的年纪,米莱和钱小样这两个角色赋予了她极大光环。她清楚演员很大程度上仰赖角色魅力。这几年她很难遇到有魅力的现代电视剧角色,才去演了《卫子夫》《红娘子》这类古装戏和年代戏。
成为青衣的路上,她和以成长为主线的角色更为契合。2012年她在电影《搜索》里饰演受成长折磨的职场新人杨佳琪,导演陈凯歌对王珞丹的第一印象是,表面嘻嘻哈哈,很不在乎,实际上很紧张。虽然过了仗着年纪小去演小人物的时代,但她还是把杨佳琪从开始的紧张、无知演到了后来脸上带着不可控的淡淡残忍。
为体验角色,她在片场跳来跳去。回去在片场花絮看到自己疯狂搞怪,她也呆了,实际上当时她心理压力特大,有场戏拍了23条都没过,她回到房间哭,想着自己是干不了这行了。凭《搜索》,她获得了第22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出道9年,她觉得自己处在一个最好的年纪,“可大可小,好像什么都能演。”
先自嘲护住要害,再放心表达对生活的爱
“价格,无关于价值。头衔,非内涵。”这句诗来自辛波丝卡的《写履历表》,是王珞丹近期的最爱。
选择“价格”还是“价值”?她的答案是“曲线救国”。“表演本身就是一个精确得不能再精确的事情,但这个精确又是因人而异,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够看到。就算有很大的票房,可你心里清楚这仅仅是明星的附加值。只有把缺点做调侃,提升了商业价值,才能去演那些我自己喜欢但也许没有人看的文艺片。”
她清楚自己不只是演员,但在这个圈子,她还是没那么自来熟,人一多就有点惊惶,开启全面戒备的状态。她不知道怎么奉承。朋友圈在讨论一个新片,问她意见,她说,这应该不是内地观众会接受的笑点吧。一个朋友在下面评论,让你说好话就这么难吗。她说,我试试。
奔波于各种商演和剧组,几乎每周她都泛起离开演艺圈的念头。鼓励的过程,她自己对自己完成,写下“王珞丹问王珞丹”。好友张译说,王珞丹像猫,受伤了就躲在角落里自己舔。
此前,她频频抛出金句,堪称犀利。2009年,她演《暗香》,有人触碰了她的底线,影响了她的角色创作,她在博客上痛斥,“娱乐圈就是像猪圈一样。”
如今想来,她完全不后悔。只是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她会温和一些,“就是聊。我特别不愿意跟人沟通,现在就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来聊。每个句号、逗号、感叹号都想好了。”
她喜欢一个说法:有种套路叫“先用自嘲护住要害,再放心表达对生活的爱”。
尤其在近两年,争议声缠绕着她。前年她演《山楂树之恋》的静秋,不少观众说她不行,说她装。当时她很抑郁。如今她感慨“人生的过往都是对的”:没有“静秋”,她也不会有信心接演后面那些两极化的角色。网络的嘈杂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演戏的成就感。一旦抓住角色的状态,她就觉得头顶有光环。“我的虚荣心完全在这上面,我希望我永远活在角色的光环里。”
不过现在回应记者,她也开始会“呃……”母亲说,你以前那样多飒爽啊,是不是矫枉过正了?母亲的理想总是矛盾的——女儿最好能真诚又圆滑。
“你做到了吗?”“真诚暂时还没丢,圆滑还不太会。”
敢想不敢做的事都在角色里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待一直围绕你的关于演技的争议?包括今年演卫子夫,被一些观众评价为“一代丑后”。
王珞丹:我也想像很多女演员一样,一出来大家就很喜欢,但我自始至终就不是。我好像自带话题、自带争议——无论我多想低调。也有我自己的原因,比如我现在看“静秋”,确实不那么好,所以才会有质疑声。
人物周刊:你认为大家会主动把你活泼的一面放大吗?
王珞丹:面对镜头我们只能有一面。其实我有很安静的一面,但接受采访时你不可能安静,其实谁也不会关心你本质上是什么样。
人物周刊:不愿意给大家看到你的负能量,是不想给人自怜的印象?
王珞丹:对,没必要。没有人会跟你感同身受,但观众和网友是喜欢的,喜欢看到人示弱。
人物周刊:你知道观众喜欢什么。
王珞丹:不一定哦,我不那么确定他们不喜欢什么,因为我是一个很爱开玩笑的人,但我的幽默感大家也许不会理解。
人物周刊:感觉你还有些偶像包袱。
王珞丹:会有。其实不是偶像包袱,是对自己太苛刻。不只是外表,我希望自己各方面看上去都好。
人物周刊:22岁你就成名了,很长时间你都生活在角色里。从角色身上学到了什么?
王珞丹:比如静秋的隐忍。我不特别坚强,也不特别执着,但所有角色都这样。为什么大家都找我演这样的角色,可能是因为过往我没有那么了解我自己。有时我得先了解自己,以前觉得人有极限,但其实人可以扩充自己的极限。
人物周刊:你的人生似乎很平顺,演戏会让你的人生体验变得更丰富吗?
王珞丹:父母一直把我保护得很好,我很敢想,但我不是一个什么都敢做的人,我把想但不敢做的事放在角色里,所以我一看到那些为爱亡命天涯的戏就特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