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业检测,其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作者是——,他被称为“——”。和他并称“李杜”的诗人是——,他在诗坛上被称为“ ”。
绝大多数学生对前面3个空格都能比较迅速、正确地写出答案来,可问题就出在第4个空格上。有许多老师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只向学生介绍了杜甫的一些生平资料。而忽略介绍和他齐名的大诗人李白的相关信息。因此,学生考试时写出来的答案就让人啼笑皆非了:“大诗人、李诗人、李仙人、诗鬼、酒鬼、酒仙……”答案不一、莫衷一是。
思考一: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广度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综合课程。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把准语文学科的固有特质,在依托教材搞好教材教学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通过拓展来扩大语文教学的广度,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以便达到课堂教学的深度与高度;同时,让课堂教学在延伸中充实、厚重、灵动起来,凸显语文教学的张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千万不可只在一本书上或一篇课文上打转转,“就教材教教材”,落入传统教学的窠臼。否则,让学生死啃课本,那学生考试时写出“诗鬼”、“酒仙”、“酒鬼”之类的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进行深入地拓展:拓展教学的内容、课文的相关评论、课文的原著、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的拓展阅读等。当然,也要谨防误入“不假思索、肆意拓展”的歧途,贸然走上“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丰富而丰富”的错误道路。
思考二:试题命制需要一定的尺度
《语文课程标准》既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应是命题者命题时的重要参考。命题者命题时不应随意拔高要求,也不能故意降低难度,而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语文学习提出的具体要求,精心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检测试题,以便切实发挥考试对教师“教”和学生“学”双方的指导和引领意义,引导广大师生朝着正确的教学方向前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教学的重点是要引领学生感受诗人杜甫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和增加学生的古诗文积累。而此次考查与本诗主题毫不相干的大诗人李白的情况,是没有道理的。
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姓“小”,那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考查就不应该像考查“文学常识课”那样,去考历史、考文学常识;名“语”,那就是说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考查,重点应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和积累。而不是别出心裁地去考学生的家底。
思考三:试卷批阅需要一定的灵活度
阅卷。是整个考试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阅卷阅得好,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将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灵伤害。
例如就批改这一道试题的老师来说,对于这类超“标准”的题目,我们阅卷老师应且慢打叉。不妨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写“诗鬼”、“酒仙”“酒鬼”答案的学生对李白还是有所了解的,考试时也是冥思苦想、认真答题的,只是由于了解不够、记得不清而以一字之差错了。我们不妨把这道题稍作修改,改成选择题:“A诗圣B诗人C诗仙”,由学生再来选。我想,降低了难度,对李白稍有了解的学生一定会选择正确的。这不仅让这道题不再“超标”,而且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和考试的积极性,对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是大有裨益的。
思考四:思考习惯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力度
在试卷上写“诗鬼”、“酒仙”、“酒鬼”这类答案的学生可能是听老师讲过李白被称作“诗仙”,或者是在书上看到过的,但并没有了解“李白被称为‘诗仙’的来龙去脉”,只是囫囵吞枣地被动接受了一下,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的习惯,因此,时间一长,遗忘了。考试便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来了。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理解习惯、记忆习惯。特别是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作者是——,他被称为“——”。和他并称“李杜”的诗人是——,他在诗坛上被称为“ ”。
绝大多数学生对前面3个空格都能比较迅速、正确地写出答案来,可问题就出在第4个空格上。有许多老师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只向学生介绍了杜甫的一些生平资料。而忽略介绍和他齐名的大诗人李白的相关信息。因此,学生考试时写出来的答案就让人啼笑皆非了:“大诗人、李诗人、李仙人、诗鬼、酒鬼、酒仙……”答案不一、莫衷一是。
思考一: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广度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综合课程。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把准语文学科的固有特质,在依托教材搞好教材教学的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延伸。通过拓展来扩大语文教学的广度,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以便达到课堂教学的深度与高度;同时,让课堂教学在延伸中充实、厚重、灵动起来,凸显语文教学的张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千万不可只在一本书上或一篇课文上打转转,“就教材教教材”,落入传统教学的窠臼。否则,让学生死啃课本,那学生考试时写出“诗鬼”、“酒仙”、“酒鬼”之类的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进行深入地拓展:拓展教学的内容、课文的相关评论、课文的原著、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的拓展阅读等。当然,也要谨防误入“不假思索、肆意拓展”的歧途,贸然走上“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丰富而丰富”的错误道路。
思考二:试题命制需要一定的尺度
《语文课程标准》既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应是命题者命题时的重要参考。命题者命题时不应随意拔高要求,也不能故意降低难度,而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语文学习提出的具体要求,精心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检测试题,以便切实发挥考试对教师“教”和学生“学”双方的指导和引领意义,引导广大师生朝着正确的教学方向前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教学的重点是要引领学生感受诗人杜甫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和增加学生的古诗文积累。而此次考查与本诗主题毫不相干的大诗人李白的情况,是没有道理的。
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姓“小”,那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考查就不应该像考查“文学常识课”那样,去考历史、考文学常识;名“语”,那就是说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考查,重点应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和积累。而不是别出心裁地去考学生的家底。
思考三:试卷批阅需要一定的灵活度
阅卷。是整个考试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阅卷阅得好,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将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灵伤害。
例如就批改这一道试题的老师来说,对于这类超“标准”的题目,我们阅卷老师应且慢打叉。不妨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写“诗鬼”、“酒仙”“酒鬼”答案的学生对李白还是有所了解的,考试时也是冥思苦想、认真答题的,只是由于了解不够、记得不清而以一字之差错了。我们不妨把这道题稍作修改,改成选择题:“A诗圣B诗人C诗仙”,由学生再来选。我想,降低了难度,对李白稍有了解的学生一定会选择正确的。这不仅让这道题不再“超标”,而且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和考试的积极性,对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是大有裨益的。
思考四:思考习惯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力度
在试卷上写“诗鬼”、“酒仙”、“酒鬼”这类答案的学生可能是听老师讲过李白被称作“诗仙”,或者是在书上看到过的,但并没有了解“李白被称为‘诗仙’的来龙去脉”,只是囫囵吞枣地被动接受了一下,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的习惯,因此,时间一长,遗忘了。考试便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来了。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理解习惯、记忆习惯。特别是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