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关于诗歌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审美性等特点决定了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涵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呢?笔者认为关键之法是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 美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诗歌本来是用于歌唱的,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尽管今天无法听到诗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美读才能体会出来。我们在缓歌慢唱、密咏急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迂回,从而体味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特质。
  二、美读体味诗的情感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又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情感的倾泻吗?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美读来体会融注于诗中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没有感情的朗读肯定是不成功的,只有通过美读,或浅吟低唱,或纵情高歌,来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感情。
  在琅琅美读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美读中,我们揣摩到了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愫,不美读怎能品味得到?
  三、美读启悟人性美
  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美读是陶冶学生情操,纯净学生心灵的最好媒介。高中教材中所选的诗歌符合新大纲“文质兼美”,“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要求,都是经典之作,能反映诗歌传承的文史脉络,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涵。
  从诗歌陶养性情之功效看,它们都能担当此任,而美读更能让这一功效尽显。如学生心高气盛、自信自大,不妨美读《诗经》、姜夔、永叔词,如《卫风·氓》、扬州慢、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谁道闲情”、“几日行云”章)、《雨霖铃》;如果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多读陶潜、义山、杜牧之诗,常诵李煜、柳永、易安之词;如果心情悒郁、心胸狭窄,多读李白诗、边塞诗及苏辛、希文、放翁词,自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和“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俊逸。总之,通过多次美读,学生将诗情、诗意、诗境、诗性潜藏于心,于美读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婉凄恻……人性被启悟,性情被陶冶。
  四、倾注感情,美读以法
  美读不同于朗读,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美读不讲求方法,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就不能体悟到作品的内涵,就不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美读宜选用范读、分组轮读、自由读、指名读、表情读等方式。
  范读法:即示范性美读,方式有三。一是教师范读,然后由学生仿读;二是播放录音,学生仿读;三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进行范读,教师点评、指正,学生领会并仿读。
  分组轮读:学生分组、分行、分排轮流读,并互相校正错误,互相竞争。
  自由读:学生自由低声读或高声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边体味。
  指名读:由教师指定一位学生来读,读完一节或两节以后,另一位学生接读,小范围的对比,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把握情感,体味诗的情韵。
  表情读:有些诗可以让学生附以动作、表情来读,方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思。
  美读最不宜用齐读法,齐读时个别学生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过高或过沉,偶尔发出怪腔调都会影响美读的效果。
  诗歌是语言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引导学生热爱、继承、发展诗歌文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四中(745201)
其他文献
在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知识的分数比例越来越高,这向高中生提出了更为实际和迫切的要求——学好文言文,同时也使高中语文教师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一、构建生动而充实的课堂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教师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恰当的教学手段,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尤其需要教师在这两方面做足功夫。  1教师加强自身的古文修养  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何况在当今的信
<正>2016年11月27日,全国第四届小学群文阅读大赛课在重庆举行。我省宜宾市南溪区钟灵街小学赵泓老师代表四川参加了本次大赛,她执教的二年级群文阅读课《童谣里的&#39;趣&#3
期刊
亲自然活动是指有计划地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知晓自然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由此产生与大自然的亲近之感. 基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