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把“学校人”培养成“社会人”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下最严峻的现实。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体制、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就业观念,甚至包括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等。但是,如何顺应形势的要求,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主要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准确的求职定位。因此,在就业教育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自我合理定位,树立“教书育人为就业做准备”的理念,从“教好书”向“就好业”转变,把“学校人”培养成“社会人”,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一、就业意向要明确,不要含糊不清
  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例如,自己就读学校的声誉如何,所学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自己的性格和体质属于何种类型,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能力怎样,想从事的职业和所能从事的职业之间有无矛盾,怎样协调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应该是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需要学生思考和解答的问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当然,这期间,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和精心策划。就业意向明确了,就业选择才能更准确、更快捷。比如2008年毕业于某高校数计学院的毕业生梁憬彪,现供职于上大学所在地的财政局。小梁的就业之所以令同学们羡慕,主要归功于他求职时目标明确,“情感”专一,他在《求职推荐表》上只填写了“计算机技术”单项。职业定位清楚明了,没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受什么“教师、管理、营销、文秘”等项的干扰。
  毕业生就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清晰是提升求职命中率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开端。其实,自称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会做的求职者,任何一家用人单位既不放心,也不喜欢。此外,大学毕业生在投放求职简历时,不宜“全面撒网”,应当清晰定位,明确目标。尽管说人的潜力无限,但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应该看到自身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性。“全面撒网”既网不到大鱼,又漏掉了小鱼,与其求职“竹篮打水”,不如明确目的,清晰定位。
  二、就业选择要坚决,不要摇摆不定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特点、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对就业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往往一开始就定下高标准,落选后逐渐降低要求。结果是比较再比较,盘算再盘算,摇摆不定,患得患失,最终错失良机,一次次丧失眼看到手的就业机会。从源头上说,职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职业特点要求与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之间实行最佳匹配。文传学院的张素铃可谓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毕业生,因为来自农村,一心想在求职择业时打个大翻身仗。她在找工作时,不仅要考虑留城,而且想工作待遇好,并且还希望工作比较体面。她有多次的签约机会,但她总是在“看一看再说”中打转转,不停地盘算,不停地对比……就这样,她在挑三拣四中坐失良机。最后一次面试距离她首次应聘已经过了整整半年,她最终没能走上自己的理想岗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麦穗哲理”启示我们,选择意味着放弃,我们选择了一条前进的路,就必然没有机会欣赏另外几条路上的风景,也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选择目标既不能盲目轻率,也不能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认真观察,理智分析,在充分了解职场基本状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择业,既慎重思考又果断出手,实现最佳选择。在求职择业中,自信和勇气是不可或缺的素质,找工作得心应手的人,也往往能找到自己满意和适合的工作。
  三、面试“包装”要得体,不要表演作秀
  目前高校存在把就业指导变成“应试指导”的现象,使得很多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失去了他们纯真的本色。无论是自我介绍还是仪表装束,一味去迎合面试主考的注意力和眼球,未能从求职的走向和市场的规律来思考求职面试问题。
  丁蓓是某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又是辩论赛最佳辩手,在言辞表达方面当属“强项”。可在参加一个她非常向往的岗位面试时却发挥“失常”,她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主考人员两次打断,才不得已收住话题,最后她没能收到录用通知。
  而小曾是某地方院校艺术系毕业生,非常想到一家公司工作,为了参加这家公司招聘会面试,她讲究装束,精心包装,从衣裤到鞋袜,从头发到指甲都非常“另类”。结果小曾的“面试表演”让公司主考人员感到失望。
  两位大学生的求职表现虽然很不一样,前者“秀”口才,后者“秀”外表,但失败原因是一样的,即过分彰显自我,包装过度。我们既不要把谦虚谨慎的范围扩大到连自己的优点和成绩都不敢说,也不要在介绍优点和成绩时长篇大论、夸夸其谈。求职面试不是仅凭一时一刻的聪明过人,与考官“过招”;要博取他人的“好感”与“信赖”,需要长时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积累。求职者如果一味掩饰自己的不足,松懈对内在修养的提高,必然导致把应聘面试当成一种游戏,把包装甚至掺假等欺诈的商业行为渗透到求职择业中去,从今天的“人生游戏”变成日后的“游戏人生”。
  四、考察评价要谨慎,不要妄加评论
  求职考察过程中,要多听少说,不可妄加评论,更不能揭短。毕业生在大学里养成了想说就说,指指点点,信口雌黄等“言论自由”习惯。说些“过头话”,自己的老师可能不会计较;可如果发生在用人单位,情况就不同了。
  小徐应聘某民办中学被校长看中,校长邀请他去学校看看。小徐觉得机会难得,欣然同意。到达学校后,无论是在餐桌上还是在座谈中,小徐都显得特别活跃,谈兴很浓。从“办学理念”到“治校方略”,从“教育功能”到“课程改革”,从“学校制度哪些不合理”到“某某规定有问题”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当天,尽管校长和一些陪同 “考察”的老师,表现出极大的忍耐,任由小徐的“高论”一泻千里,不过从那以后,小徐再也没有接到校方的任何信息,最终未能如愿加入学校的教育发展事业之中。
  因此,对实地察看的求职者来说,必须保证对单位管理或企业文化的认同,少说多看,肯听善听。高谈阔论、指指点点、妄加评论,一者显得对用人单位不够尊重,二者也显得缺少涵养,很不稳重。如果根据对方需求非说不可,提建议也要讲究技巧,直白的话要委婉地说,严肃的话要幽默地说,建议的话要赞扬地说。
  五、就业试用要实干,不要眼高手低
  “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这是试用期毕业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也是此阶段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业试用期间更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件“小事”。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汪良峰经校友介绍,试聘于上海某企业。上班第一天,主管便派他到某单位去取货,并要求快去快回。汪同学十二分的不情愿,自认为“跑腿”这类小事纯属“大材小用”,并且还抱怨主管在刁难自己。于是他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完成任务,结果试用不到一周,就被通知到财务部去“结账”了。
  事实证明,在新单位能不能站住脚,干好基础性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小事中能见大精神。你做的每一件小事,上司都看在眼里,只要对你留下从基础做起的好印象,一旦有机会,就会放心让你去干大事情。何况做小事能为做“大事”积累经验,做高档西服,你得从做鞋垫开始;想当高级美发师,就得从洗发做起。所以,在试用期间要从点滴入手,扎实工作,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得失,不要太计较自己的待遇,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好每一件小事,这会让自己在职场上少走些弯路。
  在就业指导中,我们一定要让毕业生懂得就业是一门艺术,颇有讲究。无论是职前的意向定位、职业选择,还是应聘中的面试沟通、实地考察、试用表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必须遵循职场法则。其中,合理的自我定位是关键。(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今年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华东交通大学百余名师生每人在该校孔目湖旁栽下了一棵树。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学校全体教职工将分批植树千余棵,并号召校友、毕业班同学种植“纪念树”或“纪念林”。  绿色崛起,生态领先。2011年10月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启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新航程。着力于建设“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的省会南昌市决定,在昌北经济开发区打造一条路、一座山、一个湖、一个生态校园的“四个一”园
随着我国高教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大部分高校的工会工作却没有随着高教改革而有所推进,仍然停留在“娱乐工会”和“福利工会”的阶段。在新形势下,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既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转换发展机制的根本性变革。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工会应顺时应变,立于主动,在工作中更好地应用现
创业的研究表明,创业机会在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术界对机会的来源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另一种认为机会是主观构建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两种机会来源之间的二元性与融合观,认为两种机会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共同形成并作用于创业过程,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采用网络视角,以一家持续产生创业机会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解释为什么创业机会能够持续产生的现象,探究其过程机制。本文重点
城市公园是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健身的公共空间,是改善和提高市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公共物品。它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一般定义为城市基础设施,由政府直接投资,垄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政策方针。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已成为
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已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因素,因而信息技术产业的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产业内不同企业其知识资产投入与绩效产出有着差别,公司治理状况的不同成为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对知识资产投入与产出影响关系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现有关于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的影响、知识资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对知识资产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