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达群《秋兴八首》之生成方式探赜——基于“引领机制”的生成分析

来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达群在其大型声乐套曲《秋兴八首》中充分践行了他的"生成论"思想,由此实现了作品之材料的高度统一性和结构的有机发展性.就材料而言,整部作品通过基因材料引领动机材料生成、动机材料引领主题材料生成、主题材料引领宏材料生成和宏材料引领曲式结构生成的设计方式,达到了材料之同源性与多态性的辩证统一;就结构而言,通过多维事件的引领,实现了嵌套结构与对位结构的生成,并使二者通过多层次与多维度的相互作用而进一步生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同时,贾达群还运用其独创的"织体绘词"手法,营造出了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意象世界,并借此表达其独特的美学理念—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深度融合.
其他文献
吉狄马加的诗歌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腾挪跳接,从个体“我”的情感与经验出发抵达国家、世界和人类层面,既有对公共性的建构,亦注重个人性,并将二者进行交融抵达“普视性”,从而形成独特的书写策略。
清末笔记小说中存在大量有关戏曲的史料,这些史料对各个地区演员的结构、演出情况等均有翔实的记载,为我们了解不同地区戏曲发展的状况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料。文章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从对昆曲改编、戏曲演员班底、优伶社会地位的不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清末笔记小说中戏曲地域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在“文学藏地”视阈下,“轻游记”表现出叙写对象上“他者”与“自我”融合、艺术效果上雅正之美与流调之趣兼备等特点。“轻游记”的产生与后现代社会语境下“轻文化”与严肃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创作主体对微观视野的坚守、“轻游记”与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契合等因素有关。
越南汉喃研究院藏越南文人吟咏女性的诗集———范廷煜的《百战妆台》(又一版本名《妆台百咏》)和阮盎庄的《增补妆台百咏》受徐陵《玉台新咏》的影响,但它们并非直接源于《玉台新咏》,而是来自对晚清壮族诗人黎申产《妆台百咏》的模仿。考索发现,黎申产仿《玉台新咏》而作《妆台百咏》,并通过与越使的积极交往,实现了《玉台新咏》在越南的传播。
文章通过对吉尔吉斯史诗《玛纳斯》叙事音乐性质的考察,指出《玛纳斯》的两个音乐源流,即演唱和叙述,并在对这两个源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玛纳斯》演述的四种形式,而其中被视为《玛纳斯》音乐象征符号的旋律,被史诗歌手广泛使用并用来传达各种戏剧性矛盾与渲染各种气氛。吉尔吉斯人民的音乐文化在史诗《玛纳斯》的演唱中得以全面体现。
“雕刻民族志”应该成为人类学有关民族志书写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隐喻。“雕刻”这一概念打破了物质与象征、思想与身体等诸多二元论藩篱,显示出了创作(写作)这一事实本身得以呈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知识得以发生的本源和重要的体验方式,理应成为社会人文科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基础。
2021年5月23日,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复排以来第11场演出唱响辰山,上音交响乐团首席张润崯接过院党委书记徐旭授予的巡演红旗,象征上音新时代版《长征组歌》从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出发,正式开启备受瞩目的全国巡演.廖昌永、张国勇、刘英等上音名家领衔,诗歌朗诵部分特邀上海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等携手12位来自一大、遵义、西柏坡、瑞金等长征沿途纪念馆的优秀讲解员担任,联合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长三角区域音乐教育与艺术产业发展联盟合唱团组成近200人阵容合唱团进行现场演唱.此次演出也是该联盟开展实质性
期刊
歌剧《白毛女》在中共七大前后首演后便被从延安迁往华北、东北的文艺大军于1945年10月带到张家口;经两个多月的修改,于1946年1月推出张家口版《白毛女》.1946年6月,张家口版《白毛女》又随东北文工团抵达哈尔滨,并于同年8月20日在哈尔滨首演.在张家口版的基础上,结合在延安、张家口、承德、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的演出情况,经一年的边演边改,至1947年7月形成东北版《白毛女》.1949年1月31日,伴随着北京和平解放,一直在晋察冀传播的张家口版《白毛女》进入北京;从1949年2月至1954年10月,经反
上海歌舞团创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一部谍战题材的舞剧,在艺术创作上获得了极大成功.该剧音乐也别开生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曲家以经典旋律的"一曲多用",阐释舞剧的思想主题;以影视化的经典旋律素材营造出了"以动制疑"的谍战环境;以静态音乐和动态音乐的结合烘托了戏剧矛盾冲突.该剧音乐创作彰显出了艺术融合的"主体间性"特质,聚焦审美观照的"以简驭繁".同时,作曲家也尝试摆脱剧情约束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及人物的特定环境,故提升了舞剧的艺术性;其传统、时尚相结合的音乐思维,也为该剧的经典化建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40年间,作曲家张千一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而且还创作大量的器乐作品,包括室内乐、管弦乐、协奏曲、民族管弦乐等.张千一40年的器乐创作从技术和风格上看,呈现出了"起—承—转—合"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追求,表现出了独特的器乐创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