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市政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为顺应市场发展,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但目前还是存在许多工程技术问题,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出行。因此只有建设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而路面工程是市政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保证市政沥青路面工程质量,不断改进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是现阶段市政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需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字: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应用
1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市政道路质量的提高
市政道路不仅仅是人们出行的保证,更是不同区域之间沟通的经济纽带,市政道路的质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市政道路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市政道路工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政道路事业的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当前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较为普遍使用的路面形式,道路表面较为平整,并且没有接缝,减少了摩擦、噪音和震动,提高了行车过程中的舒适性。施工周期较短,能够在短期内完工并开发,且易于养护。
1.2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定。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除了交通管理因素还有市政道路的质量。路面的开裂和坍塌会对行驶车辆的行车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2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并且极大的提升了我国市政道路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和完善,树立了良好的市政形象。根据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将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运用于市政道路施工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首先,在实施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时,相关施工单位和工程项目并没有对沥青、粗集料以及细集料等等原材料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其采购标准也没有达到实际施工的要求,导致市政道路与预期道路质量标准有一定的差异;其次,在实行接缝技术处理时,并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导致道路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市政道路所要求的时间寿命。
3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控制
市政道路的建设施工中,需要综合考虑道路建设等级、自然环境、路面类型等因素,从而合理设计沥青混凝土的配比,控制好沥青混凝土的类型,并通过马歇尔试验分析确定沥青的用量。因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沥青混凝土进行设计、控制:第一,合理设计配合比。首先,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物料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各项材料是否符合市政道路施工的相关要求及配合比的要求,并反复调整冷料仓实际的进料比,保证供料的平衡性。其次,选择最佳的沥青用量,同时通过马歇尔试验进行分析、确定,控制好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提高沥青混凝土耐久性;第二,对配合比进行验证。当完成原料选择、配合比设计等环节以后,需要在沥青混凝土试拌阶段、试铺阶段、建设施工阶段中,对当前的沥青混凝土进行随机取样,然后进行马歇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沥青混凝土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混合料的质量,提高市政道路施工的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施工人员能够对沥青混凝土设计、拌和、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为优化配合比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提高混合料的均匀性。
3.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第一,在施工全过程中,充分考虑沥青混凝土相关材料的质量、实用性、成本,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单位成本,提高物料的实用性,满足施工需求;第二,采用间歇的方式对混合料进行搅拌,同时合理控制搅拌的温度、时间,从而提高混合料的耐久性、强度,满足市政道路施工建设的需求;第三,提高对运输沥青混凝土环节的重视。保持车厢整洁,装料时应前后移动位置,分前、后、中三次装料,减少混合料堆高离析。严格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并做好蓬布覆盖,以保温、防雨和防尘,减少环境污染;第四,在正式摊铺沥青混凝土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对下承层的平整度、整洁度等指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下承层不存在任何杂质,从而增强沥青混凝土与下承层的粘合度,全面提高道路施工质量;第五,合理控制铺设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速度,并确保铺设具备较高的均匀度,从而规避沥青混凝土发生变形等问题;第六,混合料摊铺后应立即进行压实作业。压实的原则为“紧跟、慢压、高频、低幅”。
3.3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控制
在施工之前,应该重视对材料的检测,若是出现了更换问题,需及时对新材料加以检测,保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在此前提下,结合现场施工要求开展具体的配比工作,为后续的实验和对比提供便利条件。在铺设工作开始之前,需要落实试铺设工作,也就是对不同配比检验,从而确定最合适的一种。当配比已经确定之后,可以结合配比的基本要求确定基础的施工标准。
4沥青混合料路面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4.1路面不平整
由于施工过程中对沥青混合料的拌合不均匀,或者在进行透油层施工时,撒布不均匀。道路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受到车辆的碾压,会出现高低不平,局部波浪凸起的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以及撒布现场应设置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相关施工工序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4.2沥青混凝土路面常出现裂缝及跳车现象
路面裂缝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之一。主要是由于在进行路面施工过程中,压实施工不完善,造成路面出现裂缝的问题。相关的预防措施如下:第一,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应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機具,且严格控制松铺系数,对路面进行合理碾压。如果道路投入使用后,产生裂缝的问题,应在裂缝的两侧1m范围内进行开槽,重新铺设沥青混合料。第二,对于因沥青混合料的温差、干缩产生的裂缝路段,首先对其进行清洁处理,然后均匀的喷洒少量乳化沥青以及2~5mm厚度的粗砂,最后利用轻型压路机对其进行碾压。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沥青混凝土路面因其强度高、安全系数强、舒适度较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建设当中。但实际的道路施工过程中,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相关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施工技术,掌握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要点,提升施工质量,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推动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军.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探讨[J].公路,2013(09):65-66.
[2]戚晓明.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15-116.
[3]陈友元.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分析[J].河南建材,2016(02):87-88.
(作者身份证号:320322198105052217)
关键字: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应用
1严格控制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市政道路质量的提高
市政道路不仅仅是人们出行的保证,更是不同区域之间沟通的经济纽带,市政道路的质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市政道路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市政道路工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政道路事业的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当前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较为普遍使用的路面形式,道路表面较为平整,并且没有接缝,减少了摩擦、噪音和震动,提高了行车过程中的舒适性。施工周期较短,能够在短期内完工并开发,且易于养护。
1.2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定。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除了交通管理因素还有市政道路的质量。路面的开裂和坍塌会对行驶车辆的行车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2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并且极大的提升了我国市政道路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和完善,树立了良好的市政形象。根据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将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运用于市政道路施工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首先,在实施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时,相关施工单位和工程项目并没有对沥青、粗集料以及细集料等等原材料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其采购标准也没有达到实际施工的要求,导致市政道路与预期道路质量标准有一定的差异;其次,在实行接缝技术处理时,并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导致道路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市政道路所要求的时间寿命。
3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控制
市政道路的建设施工中,需要综合考虑道路建设等级、自然环境、路面类型等因素,从而合理设计沥青混凝土的配比,控制好沥青混凝土的类型,并通过马歇尔试验分析确定沥青的用量。因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沥青混凝土进行设计、控制:第一,合理设计配合比。首先,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各种物料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各项材料是否符合市政道路施工的相关要求及配合比的要求,并反复调整冷料仓实际的进料比,保证供料的平衡性。其次,选择最佳的沥青用量,同时通过马歇尔试验进行分析、确定,控制好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提高沥青混凝土耐久性;第二,对配合比进行验证。当完成原料选择、配合比设计等环节以后,需要在沥青混凝土试拌阶段、试铺阶段、建设施工阶段中,对当前的沥青混凝土进行随机取样,然后进行马歇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沥青混凝土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混合料的质量,提高市政道路施工的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施工人员能够对沥青混凝土设计、拌和、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为优化配合比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提高混合料的均匀性。
3.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第一,在施工全过程中,充分考虑沥青混凝土相关材料的质量、实用性、成本,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单位成本,提高物料的实用性,满足施工需求;第二,采用间歇的方式对混合料进行搅拌,同时合理控制搅拌的温度、时间,从而提高混合料的耐久性、强度,满足市政道路施工建设的需求;第三,提高对运输沥青混凝土环节的重视。保持车厢整洁,装料时应前后移动位置,分前、后、中三次装料,减少混合料堆高离析。严格限制车辆的行驶速度,并做好蓬布覆盖,以保温、防雨和防尘,减少环境污染;第四,在正式摊铺沥青混凝土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对下承层的平整度、整洁度等指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下承层不存在任何杂质,从而增强沥青混凝土与下承层的粘合度,全面提高道路施工质量;第五,合理控制铺设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速度,并确保铺设具备较高的均匀度,从而规避沥青混凝土发生变形等问题;第六,混合料摊铺后应立即进行压实作业。压实的原则为“紧跟、慢压、高频、低幅”。
3.3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质量控制
在施工之前,应该重视对材料的检测,若是出现了更换问题,需及时对新材料加以检测,保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在此前提下,结合现场施工要求开展具体的配比工作,为后续的实验和对比提供便利条件。在铺设工作开始之前,需要落实试铺设工作,也就是对不同配比检验,从而确定最合适的一种。当配比已经确定之后,可以结合配比的基本要求确定基础的施工标准。
4沥青混合料路面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4.1路面不平整
由于施工过程中对沥青混合料的拌合不均匀,或者在进行透油层施工时,撒布不均匀。道路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受到车辆的碾压,会出现高低不平,局部波浪凸起的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以及撒布现场应设置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相关施工工序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4.2沥青混凝土路面常出现裂缝及跳车现象
路面裂缝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之一。主要是由于在进行路面施工过程中,压实施工不完善,造成路面出现裂缝的问题。相关的预防措施如下:第一,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应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機具,且严格控制松铺系数,对路面进行合理碾压。如果道路投入使用后,产生裂缝的问题,应在裂缝的两侧1m范围内进行开槽,重新铺设沥青混合料。第二,对于因沥青混合料的温差、干缩产生的裂缝路段,首先对其进行清洁处理,然后均匀的喷洒少量乳化沥青以及2~5mm厚度的粗砂,最后利用轻型压路机对其进行碾压。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沥青混凝土路面因其强度高、安全系数强、舒适度较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建设当中。但实际的道路施工过程中,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相关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施工技术,掌握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要点,提升施工质量,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推动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军.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探讨[J].公路,2013(09):65-66.
[2]戚晓明.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15-116.
[3]陈友元.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分析[J].河南建材,2016(02):87-88.
(作者身份证号:32032219810505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