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现代城市化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加强建筑工程结构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我国建筑工程的规模。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转换层结构作为整个建筑结构形式的连接点,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转换层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要掌握各个施工环节的要点,对施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样以来就会确保建筑物的质量,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本文将对建筑工程中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为建筑施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根据。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结构;质量;稳定性
由于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了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通过采用较多的新型施工技术、设备和材料,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我国现代化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并且使建筑工程朝综合性的方向进行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改善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楼层不同建筑结构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就需要采取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建筑物结构连接的处理,将上部结构作为其顶板,将下部作为连接的基础,以此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性。
1.转换层结构的形式
1.1梁式转换层的运用
目前,国内运用较多的则是梁式转换层,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建筑中设置有转换层的建筑中,有77%的都运用的是梁式转换层,该结构的住哪换成存在设计、施工简单、受力明确、较低造价以及施工方便等优势,通常在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中应用,避免转换梁开洞,若无法避免,最好将洞开在梁中和轴的附近。转换梁的形式包括托柱和托墙两种,截面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普通梁截面设计法、偏心受拉构件截面设计法、应力截面设计法和深梁截面设计法。混凝土梁的高宽比控制在2~2.5属于经济合理的。若较薄会有稳定问题出现,若较厚,则会有较大重量,且不经济,会有发热问题形成。
1.2厚板转换层的运用
当转换层当转换层上下柱网存在较多错开且无法用梁直接承托时,即可对厚板转换层进行运用,通过一块较厚的钢筋混凝土板,将上层传递的竖向荷载向下层承重结构上转移分配。通过对一层转换层的添加,在9*9m的柱网上将厚厚的板架上,承担上层住宅的柱子和剪力墙,从而使竖向力得到顺利地传递。不过该类上层有较大的刚度存在,下层刚度相对较小,容易造成底部出现变形问题,且存在复杂的传力途径,对抗震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详细分析整体内力,动力时程以及板的内力等因素。
1.3桁架转换层的运用
在托柱形式的梁式转换层中,当存在较大转换梁跨度,且承托较多层数时,会从转换梁承托上部框架柱传递下来较大竖向荷载,造成转换梁有较大截面尺寸产生,并且对大型管道等设备的布置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无法充分利用转换层的建筑空间。此时应采用桁架转换层,将该问题得到巧妙地解决。转换桁架主要对竖向荷载进行承受,在对建筑功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通过对中间节间的宽度增大或将端节间的跨度减小的方式使中间弦杆的内力增大,减小端节间的内力,实现弦杆内力的均匀分布。
2.转换层施工的特点
2.1大尺寸、重荷载
使转换层的内力得到改变,主要是凭借引起截面内力的方法来实现。然而,通常情况下,结构内力存在极为复杂的分布情况,在该过程中,首先在满足楼面水平方向刚度的要求下,才能使转换后上部结构的水平剪力正确地向下部结构传导。若在建筑施工中对二次叠浇施工工艺进行运用,则需要分析叠合部位的受力,充分将水平方向上剪力对叠合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施工方与设计方相配合,使施工意图得到充分理解,听从设计方的设计要点,进一步实现每个叠浇部位都能具备设计要求的承载力。
2.2支撑的灵活布置
转换层部位存在薄弱的抗震能力,为了使建筑中做到趋利避害,首先应注重转换层上下层不能有明显的刚度和水平剪力方面的变化产生。若支撑部位不属于落地式结构,那么,转换层则应根据楼房下层的机构图纸实施灵活变更。
2.3向下部竖向结构卸荷
由于转换层自身存在复杂的结构受力,上部有较多楼层,对转换层有较大压力,因此,转换层设计施工的核心内容则是最大程度的分散、卸荷。通常情况下,转换层设计施工应严格按照“下部强化、上部弱化”的原则,转换层卸荷主要是对楼体下称部分强化,使底层的刚度和强度得到有效增加,同时应注重转换层上部结构的弱化。在下部施工中,首先需要对轴压比限值实施严格控制,使下部结构的足够延性得到保障。为转换层下部部件施工创造条件,使其与其他构件相比,有更好的承载力储备存在。
3.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3.1材料要求
(1)模板运用80×80mm木方,18cm建筑夹板、ф48×3.0mm钢管立杆,可以对上托、下托、立杆、横杆及剪力撑等材料进行调整。
(2)要求钢管表面处于平直光滑状态,禁止有分层、裂纹、压痕、硬弯、划痕等明显缺陷存在。配备充足的回转扣、对接扣件和直角扣件,灵活转动扣件活动部位,严格整齐与钢管的贴合面,使其与钢管扣件扣紧时达到良好的接触状态,确保所有入场材料都应具备完善的出厂合格证。
3.2安装模板
3.2.1安装顺序
处理地基、钢管立杆位置弹线、安装钢管、水平拉杆、剪力撑、将木方放置在可调上托上,顶主梁底板、斜支撑的安装、安装次梁木方底模、安装并加固次梁侧模、安装楼板木方和模板、清理楼面垃圾、申报验收、安装验收梁板钢筋、浇筑梁板混凝土。
3.2.2梁板安装的施工工艺
梁底板的安装:与设计标高相结合,对支顶的标高实施调整,然后对梁底模板进行安装,并拉线找平,当梁底板跨度≥4m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将跨中梁底处起拱,若不存在设计要求时,应将起拱高度控制在跨梁的0.3%。交接主次梁时,应先起拱主梁,后起拱次梁。
3.2.3安装的质量控制
要求模板和制定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支承部分才会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存在,木方、木模板、材质应与规范的相关标准相符,表面顺直无弯曲、扭转、平面几何尺寸的截面尺寸应与施工要求相符。
3.3钢管搭接的施工要求
(1)支杆、横杆、剪刀撑等是满堂红高支模的组成部分。
(2)搭接顺序:纵向扫地杆的放置、主柱、第一步纵向水平杆、横向扫地杆、第一步纵向水平杆、横向扫地杆、第一步横向水平杆、第二部纵向水平杆、第二部横向水平杆。
(3)在搭设立杆时,应具有均匀的纵横向距离,应垂直安装竖管,使垂直度允许偏差控制在小于等于管长的1/500,四竖管的良好受力能力得到保障。
(4)运用直角扣件对每个水平杆与立杆交汇处进行扣紧。
3.4混凝土的浇捣施工
转换层水平构件存在较大的跨比,当截面弯曲时,不可以将水平纤维相对错动所忽略,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通常会有短深梁或厚板的受力特性呈现。运用二次叠浇法进行施工时,应仔细分析堆叠和构件,充分将水平剪力对构件造成的影响进行考虑,必要时应配合设计单位,开展一次设计交底工作,在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状态下,使一次叠浇构件的承载能力得到保障。大梁大柱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过程中,更需要对施工工艺进行落实,避免由于浇捣或温度等因素导致裂缝问题的产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建筑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使建筑物满足上下楼层功能的需求,就需要在结构布置差异较大的楼层中间设置转换层。由于转换层具有传承上部结构荷载以及保持结构稳定的作用,也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部位,所以就需要加强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质量的控制,以此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红.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09,(6).
[2]蔡循君.转换层施工技术在高层商住楼厚板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09,(2).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结构;质量;稳定性
由于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了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通过采用较多的新型施工技术、设备和材料,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我国现代化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并且使建筑工程朝综合性的方向进行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改善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楼层不同建筑结构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就需要采取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建筑物结构连接的处理,将上部结构作为其顶板,将下部作为连接的基础,以此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稳定性。
1.转换层结构的形式
1.1梁式转换层的运用
目前,国内运用较多的则是梁式转换层,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建筑中设置有转换层的建筑中,有77%的都运用的是梁式转换层,该结构的住哪换成存在设计、施工简单、受力明确、较低造价以及施工方便等优势,通常在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中应用,避免转换梁开洞,若无法避免,最好将洞开在梁中和轴的附近。转换梁的形式包括托柱和托墙两种,截面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普通梁截面设计法、偏心受拉构件截面设计法、应力截面设计法和深梁截面设计法。混凝土梁的高宽比控制在2~2.5属于经济合理的。若较薄会有稳定问题出现,若较厚,则会有较大重量,且不经济,会有发热问题形成。
1.2厚板转换层的运用
当转换层当转换层上下柱网存在较多错开且无法用梁直接承托时,即可对厚板转换层进行运用,通过一块较厚的钢筋混凝土板,将上层传递的竖向荷载向下层承重结构上转移分配。通过对一层转换层的添加,在9*9m的柱网上将厚厚的板架上,承担上层住宅的柱子和剪力墙,从而使竖向力得到顺利地传递。不过该类上层有较大的刚度存在,下层刚度相对较小,容易造成底部出现变形问题,且存在复杂的传力途径,对抗震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详细分析整体内力,动力时程以及板的内力等因素。
1.3桁架转换层的运用
在托柱形式的梁式转换层中,当存在较大转换梁跨度,且承托较多层数时,会从转换梁承托上部框架柱传递下来较大竖向荷载,造成转换梁有较大截面尺寸产生,并且对大型管道等设备的布置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无法充分利用转换层的建筑空间。此时应采用桁架转换层,将该问题得到巧妙地解决。转换桁架主要对竖向荷载进行承受,在对建筑功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通过对中间节间的宽度增大或将端节间的跨度减小的方式使中间弦杆的内力增大,减小端节间的内力,实现弦杆内力的均匀分布。
2.转换层施工的特点
2.1大尺寸、重荷载
使转换层的内力得到改变,主要是凭借引起截面内力的方法来实现。然而,通常情况下,结构内力存在极为复杂的分布情况,在该过程中,首先在满足楼面水平方向刚度的要求下,才能使转换后上部结构的水平剪力正确地向下部结构传导。若在建筑施工中对二次叠浇施工工艺进行运用,则需要分析叠合部位的受力,充分将水平方向上剪力对叠合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施工方与设计方相配合,使施工意图得到充分理解,听从设计方的设计要点,进一步实现每个叠浇部位都能具备设计要求的承载力。
2.2支撑的灵活布置
转换层部位存在薄弱的抗震能力,为了使建筑中做到趋利避害,首先应注重转换层上下层不能有明显的刚度和水平剪力方面的变化产生。若支撑部位不属于落地式结构,那么,转换层则应根据楼房下层的机构图纸实施灵活变更。
2.3向下部竖向结构卸荷
由于转换层自身存在复杂的结构受力,上部有较多楼层,对转换层有较大压力,因此,转换层设计施工的核心内容则是最大程度的分散、卸荷。通常情况下,转换层设计施工应严格按照“下部强化、上部弱化”的原则,转换层卸荷主要是对楼体下称部分强化,使底层的刚度和强度得到有效增加,同时应注重转换层上部结构的弱化。在下部施工中,首先需要对轴压比限值实施严格控制,使下部结构的足够延性得到保障。为转换层下部部件施工创造条件,使其与其他构件相比,有更好的承载力储备存在。
3.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3.1材料要求
(1)模板运用80×80mm木方,18cm建筑夹板、ф48×3.0mm钢管立杆,可以对上托、下托、立杆、横杆及剪力撑等材料进行调整。
(2)要求钢管表面处于平直光滑状态,禁止有分层、裂纹、压痕、硬弯、划痕等明显缺陷存在。配备充足的回转扣、对接扣件和直角扣件,灵活转动扣件活动部位,严格整齐与钢管的贴合面,使其与钢管扣件扣紧时达到良好的接触状态,确保所有入场材料都应具备完善的出厂合格证。
3.2安装模板
3.2.1安装顺序
处理地基、钢管立杆位置弹线、安装钢管、水平拉杆、剪力撑、将木方放置在可调上托上,顶主梁底板、斜支撑的安装、安装次梁木方底模、安装并加固次梁侧模、安装楼板木方和模板、清理楼面垃圾、申报验收、安装验收梁板钢筋、浇筑梁板混凝土。
3.2.2梁板安装的施工工艺
梁底板的安装:与设计标高相结合,对支顶的标高实施调整,然后对梁底模板进行安装,并拉线找平,当梁底板跨度≥4m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将跨中梁底处起拱,若不存在设计要求时,应将起拱高度控制在跨梁的0.3%。交接主次梁时,应先起拱主梁,后起拱次梁。
3.2.3安装的质量控制
要求模板和制定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支承部分才会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存在,木方、木模板、材质应与规范的相关标准相符,表面顺直无弯曲、扭转、平面几何尺寸的截面尺寸应与施工要求相符。
3.3钢管搭接的施工要求
(1)支杆、横杆、剪刀撑等是满堂红高支模的组成部分。
(2)搭接顺序:纵向扫地杆的放置、主柱、第一步纵向水平杆、横向扫地杆、第一步纵向水平杆、横向扫地杆、第一步横向水平杆、第二部纵向水平杆、第二部横向水平杆。
(3)在搭设立杆时,应具有均匀的纵横向距离,应垂直安装竖管,使垂直度允许偏差控制在小于等于管长的1/500,四竖管的良好受力能力得到保障。
(4)运用直角扣件对每个水平杆与立杆交汇处进行扣紧。
3.4混凝土的浇捣施工
转换层水平构件存在较大的跨比,当截面弯曲时,不可以将水平纤维相对错动所忽略,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通常会有短深梁或厚板的受力特性呈现。运用二次叠浇法进行施工时,应仔细分析堆叠和构件,充分将水平剪力对构件造成的影响进行考虑,必要时应配合设计单位,开展一次设计交底工作,在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状态下,使一次叠浇构件的承载能力得到保障。大梁大柱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过程中,更需要对施工工艺进行落实,避免由于浇捣或温度等因素导致裂缝问题的产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建筑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使建筑物满足上下楼层功能的需求,就需要在结构布置差异较大的楼层中间设置转换层。由于转换层具有传承上部结构荷载以及保持结构稳定的作用,也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部位,所以就需要加强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质量的控制,以此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红.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09,(6).
[2]蔡循君.转换层施工技术在高层商住楼厚板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