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8.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8-012-02 收稿日期:2011-07-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培养创新人才将成为21世纪中小学教育肩负的历史重任。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并作为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
一、教师要养成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数学教育中解决常规性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于解决非规性数学问题的能力。杨振宁教授在对中、外留学生进行评价时,指出中国留学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的精神,因此改变传统数学教育模式,建立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育模式,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他们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的做与老师的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一些定理、法则、结论的知识,应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面前呈现当年科学家经历过的观察、发现、创造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做题的做法。教师让学生自己下定义、下结论、找方法、谈思路,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定义、定理、公式外,还要让他们用其理论的知识去演绎使用,更重要的要让他们结合身边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到工厂去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去寻找数学应用的闪光点;让他们去寻找知识、思维、能力的结合点,带学生去农村丈量土地,计算面积,运用三角形原理去远距离丈量建筑物的高低;在生活、生产、企业中学习数学,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形成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前后联系也较紧密,每学完一单元要提醒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按自己的体会综合地串联起来,有利于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数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丰富多彩,它们分教在各个单元教学内容之中,整理横向知识结构就是把分散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但又是解决同一类课题的各种知识与方法系统地贯通串联起来,以解决同一类课题提供多渠道的方法,促使思维系统化与深刻化。教师应当引导,组织学生们在课后或假期里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继续作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寻找它们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独立地思考,把观察到的事情进行归纳,整理,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总结归纳发表自己的见解,撰写数学小论文。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8.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8-012-02 收稿日期:2011-07-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培养创新人才将成为21世纪中小学教育肩负的历史重任。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并作为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
一、教师要养成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数学教育中解决常规性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于解决非规性数学问题的能力。杨振宁教授在对中、外留学生进行评价时,指出中国留学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的精神,因此改变传统数学教育模式,建立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育模式,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他们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的做与老师的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一些定理、法则、结论的知识,应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面前呈现当年科学家经历过的观察、发现、创造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做题的做法。教师让学生自己下定义、下结论、找方法、谈思路,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定义、定理、公式外,还要让他们用其理论的知识去演绎使用,更重要的要让他们结合身边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到工厂去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去寻找数学应用的闪光点;让他们去寻找知识、思维、能力的结合点,带学生去农村丈量土地,计算面积,运用三角形原理去远距离丈量建筑物的高低;在生活、生产、企业中学习数学,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形成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前后联系也较紧密,每学完一单元要提醒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按自己的体会综合地串联起来,有利于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数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丰富多彩,它们分教在各个单元教学内容之中,整理横向知识结构就是把分散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但又是解决同一类课题的各种知识与方法系统地贯通串联起来,以解决同一类课题提供多渠道的方法,促使思维系统化与深刻化。教师应当引导,组织学生们在课后或假期里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继续作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寻找它们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独立地思考,把观察到的事情进行归纳,整理,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总结归纳发表自己的见解,撰写数学小论文。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