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高职英语多模态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英语广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英语课程要求学生结合需要掌握语言的运用技能,在职业环境中能够对语言进行灵活运用.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仍然较为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不能有效开展对语言运用方面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带来了有利条件.教师将课前线上预习,课后线上巩固和课堂教学模式深入融合,以网络教育平台、多模态的教学资料为依托,从多感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出自狄更斯《双城记》.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对英国19世纪社会做出了总结.英国民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娱乐媒介与方式,其内容的质朴、形式的活泼、叙事语言的通俗易懂广受大众喜爱,被流传于大街小巷,叙事成为民歌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本文通过对19世纪英国民歌的叙述技巧以及结构紧凑的内容的阐述,对这种富有戏剧性和艺术魅力的体裁类型主要从两个方面,即动态叙事和静态叙事作浅要的分析.
本文通过开展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以及关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的调查,探索“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以期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更多能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大学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服务.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背景下,充分发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猫的摇篮》是美国著名后现代作家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代表作之一.作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家,元小说技巧、解构与重构、现实与虚构杂糅、风格戏仿、游戏笔墨等后现代小说的典型元素在本小说中应有尽有,以上也是国内学者研究最多的主题.本文从异化思想入手,以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为依据,从人际关系与政治生活两大方面探讨小说中人性异化产生的原因以及表现.
本文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交际中对话语权的把控力为目标,从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出发对课堂话语中师生及生生交际的语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师生对话中存在大量违背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的现象,然而违背数量准则和关系准则的现象却较为少见.此外,在生生对话中存在大量违背数量准则、方式准则以及关系准则的现象,但违背质量准则的现象却较鲜有体现.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为课堂话语中师生交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认知语言的发展对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语篇)的概念和统一性,以及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作用.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对于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在这个注重创新的新时代,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要想顺应时代的潮流,要“识变”,更要“应变”.本文通过偏远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偏低的原因,并提出可以通过注重教师培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提升教师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等来提高职业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英语人才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学中讲授英美文化背景非常重要,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重要作用.从现存的英语教学水平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学习往往只是对单词和句子的学习,没有对知识背景深入了解.因此,将英美文化背景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是当今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分析和探讨英美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发挥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外国文化,还需要学习用英语的方式恰当地表达我国文化.因而,大学英语的教学需要中国文化的渗透.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及正确的价值观.而目前各高校普遍未重视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英语表达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无论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还是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都占较少篇幅,甚至英语教师自身还存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意义及现状,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提升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