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无题七绝,是周恩来1917年9月东渡日本留学前写就初稿,1919年3月回国前书赠留日同学张鸿诰的。周恩来书赠张鸿诰的七绝手迹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手迹为横幅,诗的左侧跋语云:“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浪荡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轮扉兄以旧游邀来共酌,并伴以子鱼、慕天,醉罢书此,留为再别纪念兼志吾意志不坚之过以自督耳。”手迹上尚有3枚闲章(为后来张鸿诰所加),诗前1枚,跋尾2枚。
张鸿诰是吉林长春人,生于1897年,长周恩来一岁。张鸿诰和周恩来是南开学校的同学,同在一间寝室住了两年。1916年,张鸿诰早周恩来一年赴日本留学。1917年,周恩来赴日后,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僻‘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积极投入爱国运动,探讨革命真理,加之分心于“八叔因病无钱医治而死,家人分散各方”等原因,几乎顾不上准备考试。1918年3月4日至6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入学考试、7月2日至3日的第一高等师范入学考试(包括日语在内)都考得不太好,未被录取。其时,国内正处于五四运动前夕,南开学校扩建成大学,想把好学生再招回来读大学。这样周恩来决定回国,既可以上大学,又能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得知周恩来要回国,张鸿诰邀约南开留日同学王子鱼、穆慕天作陪,为周恩来饯行。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写道:“张老先生回忆说‘我们几个同学为他饯行,事前准备好了笔墨纸张,席间互相提笔留言。’”张鸿诰也回忆道:“席间,因友情难舍,又知他擅长书法诗词,于是,我铺开事先准备好的宣纸,请他题词留念。”当时正是3月,窗外樱花盛开,一片春色,周恩来带着点酒兴,挥笔书赠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七绝。写完诗后,又用小一点的字体写下比诗还长的跋语,说明写此诗时的环境背景,落款“弟恩来”。
后来,周恩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在白色恐怖年代,自然会牵连到亲朋好友。周恩来回国后,张鸿诰仍留日攻读。日本宪兵曾到张鸿诰住处问过一次,他们虽不知道有这首诗,但知道他与周恩来的关系。为了安全起见,回国后,张鸿诰就忍痛把周恩来赠诗的落款“弟恩来”几个字裁掉再裱糊起来。最后把它和其他字画混在一起。还在这张手迹的右上方盖上“小楼一夜听风雨”的闲章,左下方也盖了2枚闲章。
周恩来研究专家秦九凤在其专著中提到1930年8月周恩来与张鸿诰意外相见的事。这次,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赴苏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回国时途经哈尔滨探望弟弟周恩溥、周恩寿时,与阔别多年的张鸿诰相逢。张鸿诰留日期间,先后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日本帝国大学学习,被授予电气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26年学成回国,在哈尔滨电业局当工程师。此时,周恩溥、周恩寿也在哈尔滨,两人常常看望哥哥的老同学张鸿诰。张鸿诰对两人非常关心。这次老同学相见,自然非常高兴。但周恩来此时是日伪特务、国民党情报机关悬赏捉拿的对象。因而周恩来再三嘱咐张鸿诰,不要再收藏他的书信之类的东西,避免受到无辜的牵连。张鸿诰为了老同学的安全考虑,专门借了一辆汽车送周恩来到火车站。张鸿诰准备送他上火车时,周恩来十分关心地在张鸿诰耳边轻声说:“我自投身无产阶级革命那天起,就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不能连累你。”坚持不让张鸿诰下汽车。周恩来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让老同学终身不忘。
南京解放后,张鸿诰到北京见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你在东京时写的诗我还留着呢,到时送博物馆吧。”周恩来连忙摆手:“不,不,不,别拿出来,我还不够资格,你收着吧。”就这样,张鸿诰一直将它收着,也没跟其他人说。平常,这横幅是不挂的,逢年过节,张鸿诰为鼓舞自己的孩子们才小心拿出来,教育子孙像周恩来那样,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20世纪60年代,张鸿诰和周恩来的弟弟一起去看过周恩来。由于张鸿诰是个对名利淡泊、不爱张扬、很低调的人,外人不知他与周恩来的关系,这件东西于是顺利历经“文革”而留存下来。1977年初,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也为安慰邓颖超,张鸿诰将珍藏了58年的手迹交给了邓大姐。中国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知道后向她征集这些珍贵文物。邓颖超说:“我可没有这个权利,所有权属于他。你们还是去找张鸿诰吧。”邓颖超随即将它还给张鸿诰,不久张鸿诰把它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他家只将一份复制件留作纪念,复制件比原件少了3个闲章。当时收藏登记日期是1977年8月1日。张鸿诰逝世后,对于张鸿诰捐赠周恩来手迹之事,当时的电力工业部领导在给张鸿诰致悼词时还特意提及。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无题七绝,是周恩来1917年9月东渡日本留学前写就初稿,1919年3月回国前书赠留日同学张鸿诰的。周恩来书赠张鸿诰的七绝手迹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手迹为横幅,诗的左侧跋语云:“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浪荡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轮扉兄以旧游邀来共酌,并伴以子鱼、慕天,醉罢书此,留为再别纪念兼志吾意志不坚之过以自督耳。”手迹上尚有3枚闲章(为后来张鸿诰所加),诗前1枚,跋尾2枚。
张鸿诰是吉林长春人,生于1897年,长周恩来一岁。张鸿诰和周恩来是南开学校的同学,同在一间寝室住了两年。1916年,张鸿诰早周恩来一年赴日本留学。1917年,周恩来赴日后,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僻‘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积极投入爱国运动,探讨革命真理,加之分心于“八叔因病无钱医治而死,家人分散各方”等原因,几乎顾不上准备考试。1918年3月4日至6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入学考试、7月2日至3日的第一高等师范入学考试(包括日语在内)都考得不太好,未被录取。其时,国内正处于五四运动前夕,南开学校扩建成大学,想把好学生再招回来读大学。这样周恩来决定回国,既可以上大学,又能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得知周恩来要回国,张鸿诰邀约南开留日同学王子鱼、穆慕天作陪,为周恩来饯行。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写道:“张老先生回忆说‘我们几个同学为他饯行,事前准备好了笔墨纸张,席间互相提笔留言。’”张鸿诰也回忆道:“席间,因友情难舍,又知他擅长书法诗词,于是,我铺开事先准备好的宣纸,请他题词留念。”当时正是3月,窗外樱花盛开,一片春色,周恩来带着点酒兴,挥笔书赠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七绝。写完诗后,又用小一点的字体写下比诗还长的跋语,说明写此诗时的环境背景,落款“弟恩来”。
后来,周恩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在白色恐怖年代,自然会牵连到亲朋好友。周恩来回国后,张鸿诰仍留日攻读。日本宪兵曾到张鸿诰住处问过一次,他们虽不知道有这首诗,但知道他与周恩来的关系。为了安全起见,回国后,张鸿诰就忍痛把周恩来赠诗的落款“弟恩来”几个字裁掉再裱糊起来。最后把它和其他字画混在一起。还在这张手迹的右上方盖上“小楼一夜听风雨”的闲章,左下方也盖了2枚闲章。
周恩来研究专家秦九凤在其专著中提到1930年8月周恩来与张鸿诰意外相见的事。这次,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赴苏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回国时途经哈尔滨探望弟弟周恩溥、周恩寿时,与阔别多年的张鸿诰相逢。张鸿诰留日期间,先后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日本帝国大学学习,被授予电气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26年学成回国,在哈尔滨电业局当工程师。此时,周恩溥、周恩寿也在哈尔滨,两人常常看望哥哥的老同学张鸿诰。张鸿诰对两人非常关心。这次老同学相见,自然非常高兴。但周恩来此时是日伪特务、国民党情报机关悬赏捉拿的对象。因而周恩来再三嘱咐张鸿诰,不要再收藏他的书信之类的东西,避免受到无辜的牵连。张鸿诰为了老同学的安全考虑,专门借了一辆汽车送周恩来到火车站。张鸿诰准备送他上火车时,周恩来十分关心地在张鸿诰耳边轻声说:“我自投身无产阶级革命那天起,就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不能连累你。”坚持不让张鸿诰下汽车。周恩来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让老同学终身不忘。
南京解放后,张鸿诰到北京见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你在东京时写的诗我还留着呢,到时送博物馆吧。”周恩来连忙摆手:“不,不,不,别拿出来,我还不够资格,你收着吧。”就这样,张鸿诰一直将它收着,也没跟其他人说。平常,这横幅是不挂的,逢年过节,张鸿诰为鼓舞自己的孩子们才小心拿出来,教育子孙像周恩来那样,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20世纪60年代,张鸿诰和周恩来的弟弟一起去看过周恩来。由于张鸿诰是个对名利淡泊、不爱张扬、很低调的人,外人不知他与周恩来的关系,这件东西于是顺利历经“文革”而留存下来。1977年初,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也为安慰邓颖超,张鸿诰将珍藏了58年的手迹交给了邓大姐。中国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知道后向她征集这些珍贵文物。邓颖超说:“我可没有这个权利,所有权属于他。你们还是去找张鸿诰吧。”邓颖超随即将它还给张鸿诰,不久张鸿诰把它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他家只将一份复制件留作纪念,复制件比原件少了3个闲章。当时收藏登记日期是1977年8月1日。张鸿诰逝世后,对于张鸿诰捐赠周恩来手迹之事,当时的电力工业部领导在给张鸿诰致悼词时还特意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