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零食成瘾,需要戒吗?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业规模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五花八门的零食充斥超市货架,孩子怀抱花花绿绿的零食似乎是富足、快乐的象征。调查发现,许多孩子贪吃零食,不仅是一种恶习,更是一种成瘾行为。那么问题来了——
  孩子疯狂吃零食,似乎不是充饥那么简单
  今年12岁的小夏是小区里有名的“大胃王”,传说他能一次吃下4个超级鸡腿堡。没错,他是一个小胖墩儿,几乎看不到脖子,走起路来吭哧吭哧喘粗气。老师怕出意外,体育课都不让他上。
  小区里的成年人经常逗小夏:“一次能吃几个馒头?”小夏往往呆呆地发愣,小声回答:“没吃过馒头。”如果再问他:“一次能吃几碗米饭?”他就会把脸扭向一边,不爱搭理人的样子。
  知情者道出原委:“这孩子,从小到大几乎没吃过正餐,全是用零食喂大的。”
  小夏的父母都是早出晚归的生意人,没时间照顾孩子,但他们有钱,甚至认为超市里包装精美的零食比家常便饭更有营养。
  小夏身上经常带着百元大钞,到超市买零食时出手阔绰,新上市的零食总是他尝鲜。他还很大方,只要有小朋友向他讨零食吃,他总是来者不拒。一来二去,小夏在同龄人当中俨然成了“大款”,无形中也带动小区不少孩子贪吃零食,似乎不吃零食就不配和小夏做兄弟。对此,小夏洋洋自得。
  但是最近小夏的妈妈杨女士发现,小夏零食吃得有点疯狂:做作业时必须手抱一袋薯片,写两笔就来一片,遇到难题就狂嚼不止,吃完了再来一袋,一天最多能吃11袋薯片!杨女士收起零食,不许小夏再吃,可小夏说,不吃零食脑子就不开窍,拒绝再做作业。
  杨女士听人说,小孩子吃太多零食对身体不好,对小夏管得严了些,限制他每天最多能吃两袋零食。但是,这项规定不到两天就作废了,因为杨女士没时间给小夏做饭,只好由着他拿零食充饥。很快,小夏又开始疯狂吃零食。
  “更疯狂的是,前不久期中考试,他要求带薯片进考场!”杨女士无奈地说,“被老师拒绝后,他居然把薯片压碎,放在上衣口袋里,考试时偷偷抓一把塞嘴里。这孩子对零食这么上瘾,该不是得了什么病吧?”
  当吃零食减压成为习惯,孩子就会对零食形成心理依赖,不吃难受,吃起来就放不下
  调查发现,像小夏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吃零食而拒绝吃正餐的孩子比比皆是。许多家长不解,零食为什么对孩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孩子需要用零食来补充能量。
  孩子的活动量大,能量消耗快,胃的容量却小,所以需要在正餐之间加餐,零食就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竞争激烈,商家宣传力度大。
  日常生活中,家常便饭往往口味单一,而市面上的零食却品种众多、口味新奇,孩子自然会青睐零食,拒绝正餐。
  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业规模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是零食产业空前发展时期,商家之间竞争激烈,拼命地开展宣传。孩子好奇心强,更容易被五花八门的新奇零食所吸引,吃得上瘾是必然结果。
  第三,不停地吃,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心理学研究发现,吃零食与自我抚摸的行为机制是相同的。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皮肤神经能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产生能带来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同时,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做出咀嚼和吞咽动作时,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最终使身心得到放松。
  所以,小夏做作业时必须吃零食,甚至进考场也要带零食,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在缓解精神压力,说白了就是自我减压。
  第四,零食可以用来社交。
  成年人聚会总免不了吃吃喝喝,孩子也不例外,分享零食往往是他们表达善意的方式。同时,零食可以带给孩子满足感和优越感。
  小夏正是用分享零食的方式交到了不少朋友,还因为出手阔绰在同龄人中享有一定的威望。这种感觉会让他更加迷恋零食。
  第五,家长的限制让孩子更贪吃零食。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家长越不让做的事,孩子就越想尝试。对已经零食成瘾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限制会让他产生匮乏感,导致其更渴望零食,一旦得手,便会报复性地吃下更多零食,使恶习进一步强化。
  家長要改进厨艺,把家常便饭做得色香味俱全,唤醒孩子进食正餐的欲望
  小夏贪吃零食已经到了成瘾的程度,必须戒除,否则,有可能引发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危机。对此,家长要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家长帮孩子戒掉零食瘾,要标本兼治。我对杨女士的建议是:
  1.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
  我建议杨女士抽时间多陪伴小夏,多与他沟通,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对他面临的学习压力要给予理解和同情,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化解他的心理压力。这一阶段,可适当允许小夏吃一些零食,以安抚他的情绪。
  2.帮助孩子对零食产生厌恶感
  首先,和小夏一起观看与零食有关的负面视频,让他了解零食原材料采集、生产环境、超标添加剂、包装等环节的污染情况,以及营养方面的缺陷,让孩子对零食产生厌恶感。
  同时,家长要改进厨艺,把家常便饭做得色香味俱全,唤醒孩子进食正餐的欲望。这方面,家长要给孩子做出表率,和孩子一起养成不挑食、不浪费、定时定量进食的好习惯。
  3.有选择地吃零食
  既然禁止小夏吃零食有困难,不如变被动为主动,把吃零食这件事放到桌面上来谈。我建议杨女士,不妨投其所好,与小夏探讨零食的种类、口味,甄别什么零食可以吃,什么零食最好不吃,并约定吃零食的规矩,让他知道,妈妈并非反对他吃零食,只是希望他身心健康。
  零食的种类很多,优质零食首选新鲜果蔬类、乳制品、面食类、豆制品等。劣质零食是那些油炸、膨化、腌制的食品,应尽量不吃,至少不能常吃。
  我提醒杨女士,吃零食曾经带给小夏愉悦感和满足感,这是他吃零食成瘾的心理根源,同时也要看到,吃零食确实有心理减压的功能,不妨在生活中科学应用这种效应,比如把零食当作奖品,表现好的时候可以吃,表现不好就不能吃,这样可以调动小夏做事的积极性。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歌德  对“错误”认识的最大错误  镜头一:课代表把数学作业发回来,乐乐拿到手后,直接翻到最后,看老师有没有判“优”。如果判了,他心头一喜;如果没判,他嘴巴一噘,一把将作业塞进书包。有时,他感觉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不好,心里有了预判,看都不看就把作业收起来,即便上面有红叉也不想看。  镜头二:小颖每次考试,
谁都想有优越感  焦女士是珠海市横琴新区的一位建筑工程师,丈夫与她同单位、同行,女儿小贻今年14岁,上初中二年级。三口之家经济条件较好,看上去幸福美满,但最近焦女士发现小贻心态有点不对劲,学习上有偏科迹象。为防患于未然,她经人介绍找到我咨询。  “我发现小贻有不健康的优越感。”一见面,焦女士就开门见山,“她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成绩很好,而且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受奥数培训,还曾经入选过学校的奥数集训
家庭教育中,亲子冲突在所在免,尤其在孩子的青春期,家里闹得鸡飞狗跳不是稀罕事,但像著名演员王志飞与儿子王也的那种闹法实属少见。王志飞如何面对父子大战?他能挽回儿子的心吗?他没有成算,因为他像许多读者一样,是第一次做父亲。  王志飞29岁那年有了儿子王也。他拍戏繁忙,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片场,与儿子的相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父子俩都属于内向型性格,交流就更少了,所以,每次回到家,王志飞总觉得和儿子隔着
10岁的方泽涛在父母陪伴下来接受心理咨询,原因是他越来越厌学,一进教室就如坐针毡,根本无法坚持上课,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方泽涛的父亲说:“他猴子屁股坐不牢,从一年级就成绩差。我们忙于做生意对他关心不够。我原想男孩子比较晚熟,實在不行让他留一级。可是没想到,从今年开始他根本在教室里坐不住,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学校建议他休学,我们才意识到问题很严重。”  方泽涛的母亲则抽泣着说:“我已经放下所有的工作
“谢谢爸爸给我留面子,我不会再让你丢脸!”  我儿子小凡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家长会我和妻子一起去参加了。  家长会上,班主任表扬了期末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没有小凡。我和妻子相视皱眉:小凡以前的成绩不错,没有出过前五名,这次是怎么了?  正当我和妻子疑惑的时候,班主任用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说:“本次考试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胡小凡同学本来是班里的尖子生,在数学考试中已做的题目未失一分,可令人惋惜的
十 几年前,日本就感受到了新媒体对读书的冲击,电视、视频和网络等信息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使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幼儿期应该开始培养的读书习惯难以形成,“远离读书”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课题。  让孩子读书是法律  日本的“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在2002年对中小学生的读书情况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月的平均读书册数,小学生是7.5册,初中生是2.5册,高中生是1.5册。一本书都不读的学生,小学生
联词:分类,共享,蓝天,救世主,能源,后代,约束,同舟共济  我的同桌周迪作文写得好,同学们都叫他“小秀才”。他在《保护地球》那篇作文里写道:“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我们人类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共享 蓝天。对地球上的能源,要搞好分类;要克服私欲,约束自己,合理开采。否則,就会干出对不起后代子孙的事儿,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我觉得,周迪写得棒极了!  (辅导老师:万坤山)
生病了让儿子给倒杯水儿子都不情愿,作为妈妈该怎么办?  一天,我患了重感冒,下班回到家感觉浑身乏力,便躺在沙发上休息。儿子放学回来,一进门就嚷:“妈妈,怎么还不做饭?我饿死了!”我有气无力地说:“妈妈不舒服,你给我倒杯水,我吃了药歇会儿就做。”儿子嘟囔道:“我作业多死了,得赶紧写呢!你自己倒不行吗?”我不禁皱眉:“你给我倒杯水的时间都没有吗?”儿子这才很不情愿地倒了杯水放在茶几上,然后往自己房间走
因为热心帮助女同桌而被“早恋”,于是,本来成绩拔尖儿的他开始报复所有让他“早恋”的人……  被冤枉的“早恋”——  我关心、帮助同学难道有错吗?  17岁的浩然是一名高大英俊的高二男生。事实上,他还没有上过高二的课,因为极度厌学,高二开学已经三天了,他还宅在家里,不肯去学校。如果父母逼他,他就以自杀相威胁。  前来预约心理咨询时,浩然的妈妈姜女士简单向我介绍了情况:浩然从小性格开朗,学习成绩拔尖儿
联词:敌意,表情,可是,对不起,反省,并非,相似,莫逆之交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明看小丽的眼神总是充满敌意,小明的情绪变幻也像个“表情包”,阴晴不定。原来,小明和小丽的成绩总是惊人的相似,可是小丽总以0.5的差距领先于他。他们之间并非有什么私仇,仅仅是因为这一点点分数!每次小明落后于小麗,就觉得对不起父母。后来经过小丽的开导,小明才开始反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放在考试分数上。一段时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