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陈春先下海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由此衍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虽然他的公司最终倒闭了,但你能说他是个失败者吗?
你去世那一天,我没有得到你的消息。
但是,在你的小屋,只有我们两个人默默地坐着的时候,我望着你的微笑,我就知道,这微笑是永恒的。
1934年8月6日,你生在四川。
你24岁从莫斯科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代表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并受到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接见。回国后,你亲手组建了中科院核聚变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此后在合肥建成中科院的核聚变基地……你的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秘密”,鲜为人知,但知你者称你为“一位物理学的天才”。
还有报道说,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科学家雕像就是以你为原型塑造的,因为你的头特别大。
1978年,你去美国考察回来后急迫地提出:应该在中关村建“中国硅谷”。怎么建?要办科技企业。你不是说个体户办企业,你是说科学家、大学教授也该去办企业。
那时,很少人能看懂你尴尬的微笑。
似乎谁去办企业都是可以的,陈春先怎么能去办企业呢?
又有谁知道你经过了怎样痛苦的抉择?
你不是看到自己的重要,你的头脑沉浸于中关村周围有高等院校60多所,有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重点试验基地200多家,智力资源密集度世界第一。若同硅谷比较:硅谷周围有大学16所。你认为中关村最集中地汇聚了中国科教文化精英,这里实际上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
你23岁那年,曾经在莫斯科大学聆听过毛泽东那次著名的演讲。“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的声音还隆然在耳。
你把美国硅谷的成功归结为“技术扩散”,这“技术扩散”与把技术锁在“保险柜”里是大不相同的。你要把高技术“扩散”到企业中去。我是在你做出你的选择十年之后才看到:
1980年的你,不是为自己选择,而是为一个民族选择!
是一个民族的前途赋予你激情。
1980年金秋,你的激情如同一把火把自己点着了。
你破天荒地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科技企业。
你遭到“争议”,技术扩散工作被迫停止。
你的努力没有停止。你办起全日制的电子技术培训班,来报名的多是插队归来的待业青年。你用三年时间培养了200多人,他们成为撒向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第一批民间电子技术人才。
1983年,你的实践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当年,中关村科技企业发展到11家,第二年发展到40家。你惊世骇俗的行动开出了绚丽的鲜花。知识分子“下海经商”,奔腾出空前的激情,形成了对中国几千年“儒不经商”传统意识的全面冲撞。
坐在你的小屋,我发现了一张你蓄有胡子的照片。
我感到奇怪。那时我已知道,你的公司规模最大时也做到几千万,最后都赔掉了,只剩下一块“华夏硅谷公司”的牌子,壮烈地存在。但我没想到你曾经被绑架。
你深夜回家,刚走到电梯前,突然被一个麻布袋罩住,抬到一辆车上。汽车飞快地开出京城,开了很久很久。
多日后的一个深夜,你又被蒙着眼睛推上一辆车,车开了很久后停下,绑架者对你说,我们现在给你解开蒙眼布,你不许回头,回头你就没命了。你就一直往前走,你自由了。
你睁开眼睛,看到是在一个桥下,前面远远地有灯光。你没敢回头,就一直朝那灯光走去。那是一个小店。一问是在山东一个乡下。小店里有电话,你身无分文,也不敢告诉店主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情节简直就像小说里的故事。但这是你的亲身经历。你一生中只有一张蓄有胡子的照片,因为被绑架的日子里没工具刮胡子。这张照片是在回京的途中照的。
他们放了你,是得知你的科学家身份。那时我想,一个身处此种境遇的科学家,也是有一种非凡的尊严力量的。
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报道,曾经用这样三句话介绍你:
第一句:陈春先如果不离开科学院,今天一定是院士。
第二句:正因为陈春先离开科学院,才唤起了中关村。
第三句:今天陈春先是个没职业也没劳保福利的老人。
公司倒闭后,你不但不是院士,由于离开科学院,你已没有任何工资和劳保福利。你的档案,放在海淀区人才交流中心,每年按时去缴纳档案保管费。就连保管你档案的公务员也不知道这位老人曾经是中国研究“可控核聚变能”的科学家。
你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十多种病,医疗费完全自理。一次心脏病发作住院,我去看你,你住院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家了。
那天,我坐在你简陋的宿舍里,看到你还用很有限的钱支撑着一个你自己做的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状况网站。我不知道你这个网站能坚持多久,但我感到了,你是一定会与这个网站共存亡的。
我问你,心脏病住院,怎么不到一个星期就回来了?
你说没事,我还好。
我望着你的微笑,不禁泪下。
今天,许多报道把你称为“失败的创业者”,或曰“陈春先的悲剧人生”。你失败了吗?
何谓英雄?英雄不必是成功者。
古往今来的英雄,往往因悲壮的失败而成为令人无限感慨和赞叹的英雄。英雄是那敢以个人的渺小去做很难做到的事情的人,是那知其难仍一往无前地去做的人。
你当初激情倡导的是要在中关村建中国硅谷。你以自己的渺小之力去呐喊,并第一个去实践。就办公司而言,你失败了。
但是,一个陈春先倒下了,整个中关村起来了。
有人称你为“天才的科学家”,我以为你一生中最为“天才的创造”,就是创造中国硅谷。
中国科教知识分子极有规模地下海经商,是中国有史以来破天荒的重大事件。你天才的脚步,第一个踩在这支队伍的起点,而且走得如此壮烈。
每个人的一生所能做的事都是有限的。事实上,你具深远意义的创造在1984年已经完成。人生能以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去倡导这样一件事,并看到它后继有人日益光大,就是值得欣慰的。
你不是院士,并且永远不会是院士了。但你倡导的这件事,比当代任何一项具体的发明创造都重要。
没有人能超过你。
2004年8月9日凌晨,你走了。
我相信中关村一定会耸立起一座纪念馆。
那里会有一尊你的雕像。
你是中关村之父,中国硅谷之父。
你去世那一天,我没有得到你的消息。
但是,在你的小屋,只有我们两个人默默地坐着的时候,我望着你的微笑,我就知道,这微笑是永恒的。
1934年8月6日,你生在四川。
你24岁从莫斯科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代表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并受到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接见。回国后,你亲手组建了中科院核聚变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此后在合肥建成中科院的核聚变基地……你的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秘密”,鲜为人知,但知你者称你为“一位物理学的天才”。
还有报道说,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科学家雕像就是以你为原型塑造的,因为你的头特别大。
1978年,你去美国考察回来后急迫地提出:应该在中关村建“中国硅谷”。怎么建?要办科技企业。你不是说个体户办企业,你是说科学家、大学教授也该去办企业。
那时,很少人能看懂你尴尬的微笑。
似乎谁去办企业都是可以的,陈春先怎么能去办企业呢?
又有谁知道你经过了怎样痛苦的抉择?
你不是看到自己的重要,你的头脑沉浸于中关村周围有高等院校60多所,有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重点试验基地200多家,智力资源密集度世界第一。若同硅谷比较:硅谷周围有大学16所。你认为中关村最集中地汇聚了中国科教文化精英,这里实际上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
你23岁那年,曾经在莫斯科大学聆听过毛泽东那次著名的演讲。“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的声音还隆然在耳。
你把美国硅谷的成功归结为“技术扩散”,这“技术扩散”与把技术锁在“保险柜”里是大不相同的。你要把高技术“扩散”到企业中去。我是在你做出你的选择十年之后才看到:
1980年的你,不是为自己选择,而是为一个民族选择!
是一个民族的前途赋予你激情。
1980年金秋,你的激情如同一把火把自己点着了。
你破天荒地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科技企业。
你遭到“争议”,技术扩散工作被迫停止。
你的努力没有停止。你办起全日制的电子技术培训班,来报名的多是插队归来的待业青年。你用三年时间培养了200多人,他们成为撒向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第一批民间电子技术人才。
1983年,你的实践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当年,中关村科技企业发展到11家,第二年发展到40家。你惊世骇俗的行动开出了绚丽的鲜花。知识分子“下海经商”,奔腾出空前的激情,形成了对中国几千年“儒不经商”传统意识的全面冲撞。
坐在你的小屋,我发现了一张你蓄有胡子的照片。
我感到奇怪。那时我已知道,你的公司规模最大时也做到几千万,最后都赔掉了,只剩下一块“华夏硅谷公司”的牌子,壮烈地存在。但我没想到你曾经被绑架。
你深夜回家,刚走到电梯前,突然被一个麻布袋罩住,抬到一辆车上。汽车飞快地开出京城,开了很久很久。
多日后的一个深夜,你又被蒙着眼睛推上一辆车,车开了很久后停下,绑架者对你说,我们现在给你解开蒙眼布,你不许回头,回头你就没命了。你就一直往前走,你自由了。
你睁开眼睛,看到是在一个桥下,前面远远地有灯光。你没敢回头,就一直朝那灯光走去。那是一个小店。一问是在山东一个乡下。小店里有电话,你身无分文,也不敢告诉店主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情节简直就像小说里的故事。但这是你的亲身经历。你一生中只有一张蓄有胡子的照片,因为被绑架的日子里没工具刮胡子。这张照片是在回京的途中照的。
他们放了你,是得知你的科学家身份。那时我想,一个身处此种境遇的科学家,也是有一种非凡的尊严力量的。
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报道,曾经用这样三句话介绍你:
第一句:陈春先如果不离开科学院,今天一定是院士。
第二句:正因为陈春先离开科学院,才唤起了中关村。
第三句:今天陈春先是个没职业也没劳保福利的老人。
公司倒闭后,你不但不是院士,由于离开科学院,你已没有任何工资和劳保福利。你的档案,放在海淀区人才交流中心,每年按时去缴纳档案保管费。就连保管你档案的公务员也不知道这位老人曾经是中国研究“可控核聚变能”的科学家。
你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十多种病,医疗费完全自理。一次心脏病发作住院,我去看你,你住院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家了。
那天,我坐在你简陋的宿舍里,看到你还用很有限的钱支撑着一个你自己做的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状况网站。我不知道你这个网站能坚持多久,但我感到了,你是一定会与这个网站共存亡的。
我问你,心脏病住院,怎么不到一个星期就回来了?
你说没事,我还好。
我望着你的微笑,不禁泪下。
今天,许多报道把你称为“失败的创业者”,或曰“陈春先的悲剧人生”。你失败了吗?
何谓英雄?英雄不必是成功者。
古往今来的英雄,往往因悲壮的失败而成为令人无限感慨和赞叹的英雄。英雄是那敢以个人的渺小去做很难做到的事情的人,是那知其难仍一往无前地去做的人。
你当初激情倡导的是要在中关村建中国硅谷。你以自己的渺小之力去呐喊,并第一个去实践。就办公司而言,你失败了。
但是,一个陈春先倒下了,整个中关村起来了。
有人称你为“天才的科学家”,我以为你一生中最为“天才的创造”,就是创造中国硅谷。
中国科教知识分子极有规模地下海经商,是中国有史以来破天荒的重大事件。你天才的脚步,第一个踩在这支队伍的起点,而且走得如此壮烈。
每个人的一生所能做的事都是有限的。事实上,你具深远意义的创造在1984年已经完成。人生能以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去倡导这样一件事,并看到它后继有人日益光大,就是值得欣慰的。
你不是院士,并且永远不会是院士了。但你倡导的这件事,比当代任何一项具体的发明创造都重要。
没有人能超过你。
2004年8月9日凌晨,你走了。
我相信中关村一定会耸立起一座纪念馆。
那里会有一尊你的雕像。
你是中关村之父,中国硅谷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