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搞好和搞活中学地理课教学,鼓励和倡导学生乐学好问是关键。因此中学地理课要注意提问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探究性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探究问题 地理教学 作用
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将有关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逐渐形成各种能力,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好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这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作用主要有: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往往对“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熟悉而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陌生,因而学生通常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地理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但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要与当地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相联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学生可自行设计研究目标与课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通过设疑,可以平中见奇,刺激求知欲,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好奇的心态中进入探索新知的境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更调动了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开展对“身边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通过提出问题,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深化学生的系统意识,在养成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時,增强记忆力。
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性归纳起来,学生通过该能力的培养可更好的把握地理知识。
提问带动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什么”“怎么样”的层次上,应该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广的思维空间。通过变换问题的限定因素使学生知道条件不同则结论不同,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问,使之认识到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也应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中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辨,最后一环为知识的应用,在认知和论证过程中,提高了地理理论水平,培养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经常要识记和思索问题以形成地理概念,就必须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提高知识层次。
三、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构成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加深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同时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促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各种能力,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地理组
关键词:探究问题 地理教学 作用
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将有关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逐渐形成各种能力,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好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这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作用主要有: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往往对“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熟悉而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陌生,因而学生通常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地理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但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要与当地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相联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学生可自行设计研究目标与课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通过设疑,可以平中见奇,刺激求知欲,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好奇的心态中进入探索新知的境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更调动了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开展对“身边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通过提出问题,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深化学生的系统意识,在养成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時,增强记忆力。
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性归纳起来,学生通过该能力的培养可更好的把握地理知识。
提问带动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什么”“怎么样”的层次上,应该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广的思维空间。通过变换问题的限定因素使学生知道条件不同则结论不同,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问,使之认识到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也应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中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辨,最后一环为知识的应用,在认知和论证过程中,提高了地理理论水平,培养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经常要识记和思索问题以形成地理概念,就必须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提高知识层次。
三、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构成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加深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同时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促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各种能力,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