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88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搞好和搞活中学地理课教学,鼓励和倡导学生乐学好问是关键。因此中学地理课要注意提问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探究性问题的作用。
  关键词:探究问题 地理教学 作用
  
  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将有关内容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逐渐形成各种能力,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好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这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作用主要有: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往往对“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熟悉而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陌生,因而学生通常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地理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但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要与当地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相联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学生可自行设计研究目标与课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通过设疑,可以平中见奇,刺激求知欲,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好奇的心态中进入探索新知的境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更调动了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开展对“身边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通过提出问题,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深化学生的系统意识,在养成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時,增强记忆力。
  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性归纳起来,学生通过该能力的培养可更好的把握地理知识。
  提问带动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什么”“怎么样”的层次上,应该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广的思维空间。通过变换问题的限定因素使学生知道条件不同则结论不同,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问,使之认识到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也应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中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辨,最后一环为知识的应用,在认知和论证过程中,提高了地理理论水平,培养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经常要识记和思索问题以形成地理概念,就必须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提高知识层次。
  三、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构成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加深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同时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促学习,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各种能力,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地理组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摘要:地理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必须与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相契合。地理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等方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人口观的责任,肩负着帮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与此同时,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更加激烈。每个学生都具有积极心、进取心和荣誉感,他们都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是时间是宝贵的。
知耻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规范,古人云:教之耻为先。当前,不少中职学生道德辨识能力不高,耻感意识缺失。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中职学校的管理方式,阐述了知耻教育的概念,
基础教育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不过,如果过分强化应试教育,就将与落实素质教育的愿望背道而驰。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中考已经根据变化和发展的社会需求,不
针对三自由度并联气动柔性执行器的工作空间计算问题,对其工作空间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对该类利用柔性结构和压缩空气实现运动的新型执行器进行了运动学分析。
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为此我们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与慢。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