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转变探索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243775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对单一的“经济帮扶”资助模式存在局限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费以及生活支出问题得到明显解决后,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正努力寻求“能力开发”新资助模式的突破。本文试图从资助模式的转变进行探索,以供讨论。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模式 经济帮扶 能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15-03
  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如何实现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力开发”是关键。从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发展趋势来看,仅仅提供“经济帮扶”是远远不够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式需要逐步从解决学生的学费及生活困难转向发展学生能力方面。无论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需要,“经济帮扶”向“能力开发”资助模式转变值得探索。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转变的研究,笔者向所在学校17个学院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发放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及能力素质发展情况的调查问卷》950份,回收问卷900份,有效问卷836份。本文将结合问卷数据展开讨论分析。
  一、“经济帮扶”与“能力开发”资助模式
  要对新资助模式的转变展开具体的研究,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何为“经济帮扶”资助?何为“能力开发”资助?“经济帮扶”资助是指直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的资助,解决他们学费和生活等方面的经济问题;“能力开发”资助则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主要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素质出发,资助落实在改善条件、提供技能培训等方面。“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是基于发展性资助理念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只有促成其顺利地开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并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高校学生能力主要是从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文素质(感恩、诚信、自立自强品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入手。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3.06%,人数在527万人左右;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约占在校生总数的7.27%,人数在166.1万人左右。[1]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颁布了相关资助政策,建立起“奖、助、贷、勤、减、免、补”多元化的助学体系。从国家、政府再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力度不断深化,资助经费逐年增加,资助面逐渐扩宽,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基本解决了学费及生活问题,从而得以安心学习。据初步统计,2011年,普通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及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等国家资助政策资助金额约732亿元,比2010年增加39亿元,增长5.6%。加上地方政府、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设立的其他资助项目,全国累计资助总金额近900亿元,比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之前的2006年增长4.5倍。[2]广西财政每年投入发放的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达到3亿多元,国家助学贷款发放超过2亿元,覆盖全区高校在校生30%以上,应该说已经基本实现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目的。[3]
  在资助工作中,假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各种经济或精神的资助,却不能使其增长才智和增长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实践能力,则资助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应该继续发挥经济资助的基础性作用,在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辍学的情况下,对他们加强精神与能力资助,缓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使其适应日趋变化的社会。高校应充分利用并优化资源优势,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能力训练平台,通过教育、培训、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来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
  二、“经济帮扶”资助模式的局限性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带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签的学生比他人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问卷调查中有4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有自卑心理的。有些人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人,自我封闭,不愿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教导和帮助,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有些甚至养成不良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气,而这些现象又很容易感染周围的同学,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角色意外”,即把自身置于团队、社会范围之外。[4]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相对薄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客观教育条件先天落后一些,总体的综合能力相对薄弱,问卷调查发现,有57.7%的学生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前途和就业状况,而他们的担心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交际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调研的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基础能力方面处于中下地位。他们大多生于经济困难家庭和贫困地区,没有较好的学习条件,他们对于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学习起步较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并没有提供免费的英语口语课、计算机操作课等课程。也许校内外有不少这样的团队或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其过高的费用着实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望而却步,这不利于他们的持续发展,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学生受助后无形的精神压力
  经济资助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可资助本身却带给了他们无形的精神压力。问卷问到“得到国家或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是否会带来压力”,结果显示有69.8%的学生认为有压力,他们表示接受资助不仅会带来压力,而且这一压力是巨大的。大部分获助学生认为只有他们学业有成时,才能说不辜负这一笔物质的“帮助”,否则他们将感到内疚,特别是自尊心较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担心因为经济窘迫或学习成绩落后而遭人轻视,或是担心父母为自己欠下债款而忧虑不安,更有甚者,恐惧未来的就业失败会使家庭蒙羞,等等,这都容易让他们思想上有过大的压力,承受太重的心理负担。   (四)学生受助后感恩意识薄弱
  问卷调查问及学生“是否愿意参加诚信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或报告会”时,只有34.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连半数都达不到。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国家、政府及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的扩大,不少同学认为他们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得到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滋生一种“等、靠、要”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自尊心作祟,认为资助只是一种“施舍”,这造成他们感恩观念淡薄。感恩意识缺失往往容易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赖的个性,认为自己只赋有权力而没有任何义务,长期这样发展下去,会导致他们在利益心的驱使下降低诚信度,从而缺失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情形,不仅会降低资助者的热情,同时也无益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高校资助模式转变探索——从“经济帮扶”转向“能力开发”
  (一)工作机制的转变
  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对各项资助项目进行管理,重在各类资助经费的评选发放,这样的方式较为单一,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环节薄弱甚至缺乏。一元式的工作机制已很难满足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需求,只有多方面地整合学校乃至社会的各项资源,发展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和机制,才能更多地促进新资助模式的转变,实现“能力开发”的模式构建。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就要进行工作机制的转变,除了对资助款项进行管理外,高校还应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资助情况以及受助的各种具体情况,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心理咨询组织,做好心理帮扶、心理辅导以及心理疏导等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可举行讨论、交流、座谈等活动来帮助大学生调查心理,问卷中的50.5%学生表示将非常愿意接受学校组织的各种心理素质培训,有利于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敏感、自卑、压力,激发自我解困意识。
  (二)职能的转变
  资助工作职能的转变,也是促成新资助模式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资助职能的拓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资助,同时也更加倾向于为其搭建各种平台,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之间也应该互相借鉴资助工作的开展经验,寻求工作目标层次的有机衔接。详细地说,正如许多高校都关注的,资助工作的“点”和“面”的有机结合问题,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面”上的问题,而对个体的典型标榜是“点”的问题。只有既关注群体,又注重典型,通过“面”来发现“点”,以“点”来促进“面”,点面结合才能有效涵盖资助工作的全部目标。[5]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资助工作的职能转变,才能更利于“能力开发”模式的运转。
  (三)搭建能力平台
  问卷中有71.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他们需要的资助方式不仅是物质的,而且还需要心理帮扶,而65.7%的学生还认为能力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高校应改变以往单一依赖经济资助的模式,在保证资金资助的前提下,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发展,重点建设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平台,通过开展系列能力提升培训班,在资助学生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时可举办如宣讲会、座谈会、影视教育、演讲征文比赛等形式活动,建立教育平台,教育学生自信、自助、自强、感恩、富有责任心,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资助者、回报国家、回报社会,锻炼他们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改变自身的贫困状况,为家庭的脱贫做出努力。
  四、结语
  在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时,我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经济上的贫困,还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发展上进行帮助,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体现。只有真正做到资助模式和资助观念的转变,实现“能力开发”式的资助,才能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摆脱经济压力的困扰,减轻家庭和国家的负担,最终实现根本意义上的脱贫,这也是国家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帮扶的最终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新闻网.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 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008/t2010
  0812_381515.html,2010-08-12.
  [2] 全国资助管理中心. 2011年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成效显著[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34/list.html,2012-02-16.
  [3] 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7.
  [4] 欧永美.构建“造血”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消费导刊,2008,(12):43.
  [5] 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9.
  [责任编辑:碧 瑶]
其他文献
教学团队是实施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一个基础单位,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而,我们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开发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要求,要注重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运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增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多方面的困境,不论是高校、毕业生、还是政府都应当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做出适当调整,主动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