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疏林地补植补造工程作业管理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jl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國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愈发提高,如何科学调整树种的组成,提高林分的密度和林木品质,充分利用地力,增加碳汇,使森林结构更合理,森林生态系统更稳固,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新课题。针对湖南省龙山县疏林地补植补造作业过程管理作出具体阐述,以期提高疏林地补植补造作业水平,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疏林地;补植补造;湖南省龙山县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36
  林业生产由单一的木材生产经营向森林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经营转变。因林施策、科学经营,合理采取人工措施,充分挖掘地力,在稳定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增加森林蓄积量,达到增汇减排、改善森林景观、拓展林木生长空间等目标,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进一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成为林业新课题。鉴于此,依据近年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经验及德援工程近自然理念,就提高疏林地地力和生产率,对湖南省龙山县疏林地进行补植补造作业过程管理进行探究。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形地貌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部,东与湖南省桑植、永顺相邻,南与湖南省保靖县以酉水为界,西与湖北省来凤县、重庆市的酉阳县相接,北与湖北省宣恩县接壤,总面积312 716.0 hm2,境内山、丘、岗、平地等地貌类型齐全,以山地为主。山地波状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东、中、西、北山脉凸起,向南开口,呈“勿”字形地貌骨架,山地占82%。
  1.2 水文气候
  龙山县属于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少数中山地区相当于北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1]。多年年均气温10.4~17.0 ℃,最热月平均气温21.0~27.8 ℃,极端最高气温41.8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5.6 ℃,极端最低气温-14.0 ℃,≥10 ℃的活动积温3 118.3~5 329.4℃。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1%~85%,年均日照时数924.0~1 246.8 h,年均降水量1 046.2~1 740.0 mm,平均降雨天数164 d,无霜期238~333 d。春夏雨水集中,秋冬干旱少雨,涝灾和旱灾频繁发生。全县的气候特征:气温水平差异小,垂直差异大,层次分明;光能较弱,日照较少,受地形地势影响大;降水丰沛,时空分布不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气候多变,冬暖夏凉,小气候明显[2]。
  1.3 土壤和森林资源
  龙山县成土母岩、母质主要有石灰岩、板页岩、紫色砂岩、页岩、第四纪红壤、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河流冲积物八大类,各土壤母质母岩交错分布。县内成土母岩主要是碳酸盐岩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面积为161 700.0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1.71%;板页岩分布面积为126 800.0 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0.55%;砂岩、紫色砂页岩、第四纪红土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2.75%、1.47%、1.60%。
  县内土壤共有9类19亚类37土属155土种及33变种。林业土壤主要涉及6类,分别为红壤(16.70%)、山地黄壤(28.20%)、山地黄棕壤(12.80%)、红色石灰土(30.40%)、黑色石灰土(0.12%)和紫色土(1.10%)。龙山县森林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北缘阔叶林华中区系,是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的汇聚地,由于地形地貌独特、地势高差悬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也孕育了种类丰富的生物资源[3]。植被垂直分布地带性明显,海拔800 m以下为常绿针阔混交林,海拔800~1 300 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300 m以上为山地矮林灌木草丛。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相关政策,龙山县的森林资源更是呈现出增长趋势,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 龙山县疏林地的分布状况及数量质量
  据龙山县“十二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龙山县疏林地面积8 841.6 hm2,占林地面积(241 788.2 hm2)的3.65%,各乡镇疏林地面积见表1。表1表明龙山县龙山县疏林地面积广、可提升空间大,通过疏林地补植补造可大大提高疏林地地力和生产率,增加森林资源贮备。疏林地主要分布在里耶、桂塘、洛塔、大安、召市、水田、兴隆等乡镇,且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分布不均,管理难度大。
  3 补植补造作业过程管理
  3.1 地块落实
  地块落实主要包括3个领域,即地块的适宜性、地块的规模、地块的距离。地块作为造林的直接载体,能够直接影响到营造林的成功性,因此一般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在选择地块的过程中要十分慎重,确保每一块地块均符合实际需求,为疏林地营造奠定基础。以乡(村)为单位,整乡整村推进,优先考虑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及河流水库和一层山脊。在地块规模选取上,由于造林与其他林业性项目有巨大差异,差异在于大多数的经营性项目都是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按照预先的标准作业完成,通过后期验收就能完工。而造林过程周期较长,需要的时间较久,通常是3年以上,因此在选取地块规模时,要在保证地块适宜性的基础上,选取地块规模较小的施工作业,运用求大的做法对整坡、整山的规划进行计划性组织[4]。在地块距离的决定上,由于地块距离直接影响施工作业和经营管理,因此,在规划地块距离的过程中,要将地块距离纳入考虑范围[5]。这主要指的是在规划过程中,疏林地补植补造第1年,要对地块适宜性进行规划,合理调试地块规模的过程中,对地块距离进行考虑。例如,在选取地块距离时,离公路不能超过5 km。
  3.2 树种选择
  3.2.1 以本地珍稀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原则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树种选择以本地珍稀乡土树种为主,针叶树有马尾松、铁坚杉、日本落叶松、杉木、柳杉、水杉、柏木、侧柏及南方红豆杉等树种;珍稀乡土常绿阔叶树有猴樟、川桂、宜昌润楠、利川润楠、黑壳楠、细叶桢楠、闽楠、钩栗、栲树、罗木石楠、石楠及木荷等树种;珍稀乡土落叶阔叶树有榉木、马褂木、七叶树、枫香、银杏、光皮树、亮叶水青冈、华榛、山白杨、红翅槭、青榨槭及乌桕等树种。通过对疏林地补植补造,可有效保护乡土树种基因,利用树种的生物特性,合理选择、配置造林树种,形成彩色森林,使森林“活起来”“动起来”“美起来”,从而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2.2 多树种多林种原则
  每一地块补植补造需要5类以上树种,以形成复杂的森林体系,构建多彩美丽的森林景观,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不同林种选择不同树种,用材林地选择生长快、主杆通直的树种,如马褂木、枫香、银杏、猴樟等,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地选根系发达的树种,如光皮树、亮叶水青冈、青榨槭等。
  3.2.3 立地条件与树种生态学特性相一致原则
  不同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不同,根据树种适生性、耐阴性、耐寒性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地块。例如,林中小块状要选钩栗、楠类等耐阴性树种,高海拔地区栽植亮叶水青冈、马褂木、缺锷枫香等,立地条件差的栽植枫香等。
  3.2.4 大苗原则
  交通方便的地块,栽植带土(容器)大苗;交通不便的地块,栽植黄泥浆根或裸根大苗,可提高成活率、减少牲畜破坏、节约抚育补植成本,一年成林。苗木规格阔叶树以地径1.5~2.0 cm、高1.5~2.0 m最适宜,易于搬运。
  3.3 整地施工作业
  3.3.1 组织施工
  在组织施工的过程中,先要有一套具体的施工方案,在明确疏林地改造方案的基础上,选择造林能力相对较强的工程队并配备各种栽植工具。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设计,严格落实改造方案,此举能夠对造林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推动施工作业起到积极作用。
  3.3.2 林地清理
  根据德国近自然经营学,林地清理采用带状、块状或穴状方式,防止水土流失,要保留带状、块状内小树和幼苗。
  3.3.3 整地栽植
  整地栽植过程中,各项分工要明确,每一条都要进行细化。通常穴面要保持在40 cm×40 cm基础上,一般在疏林地补植补造过程中,株行距选择2.5 m×3.0 m或2.0 m×3.0 m的模式,同时栽种过程中还要进行松土,否则苗木的正常所需氧气无法渗入土壤。
  3.3.4 苗木管理
  疏林地的改造其最主要的基础就在于苗木,在苗木选择过程中,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选取苗木[3]。一切的营造工序都是为了苗木更好地生长,因此,要着实加强对苗木的管理。1)及时淘汰死苗、劣质苗、弱苗等不符合要求的苗木,对不符合栽植要求的苗木一律不采用,从而在源头上保证苗木质量。2)在运输过程中,要强化运输管理,主要运用汽车、越野车、四驱拖拉机等进行运输,在运输车上搭放摆架,通过设置一、二层的方式进行分层摆放。这不仅可以增加运苗量,同时还能够有效保证苗木的成活质量。3)苗木摆放上要注意摆放位置的空旷性,尽量避免将苗木放在光线较强的地方,以免被灼烧。在苗木摆放过程中切记轻拿轻放,适宜时还要指派专门人员进行浇水,做好日常活动管理。4)苗木栽种前夜要进行浇水,若遇到下雨则可不浇,以提高次日栽种土坨的稳定性。
  3.4 集约经营管理
  当前,随着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很多林区采用的管理方法都与时代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实际相匹配,但其中也有一大部分林区的道路林网密度无法满足集约经营管理的需求。这可能会对疏林地密度和质量的改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林地的集约化管理,切实将营林道路的养护放在第一位,确保在改造过程中,苗木能够成活一批管理一批。
  4 结语
  为有效提升疏林地的使用效率,加快疏林地补植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要想真正发挥出疏林地的实际生产效率,提高森林质量,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树种组成行合理配置,同时对造林地块特点、土壤条件、地形条件等进行具体分析,科学作出规划设计。培育出更加优质的疏林地,可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出贡献,也可为龙山县及周边地区更好地改造疏林地提供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 原帅.浅谈汤旺河林业局林地可持续保护与利用[J].林业勘查设计,2019(2):71-73.
  [2] 原帅.浅谈红星林业局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勘查设计,2018(4):27-29.
  [3] 刘增庆,薛建华,初国庆.疏林地防风复合经营模式推广与示范[J].现代农村科技,2019(11):36.
  [4] 邝立刚,雍鹏,郝芳华.疏林地密度改造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6(1):5-7.
  [5] 葛寒英.连翘疏林地改造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20,49(2):49-50.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摘 要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科油料之一。油茶造林可以在实现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分析油茶造林的现状,找出影响油茶造林经济效益的原因,结合当地情况制定提升对策,促进油茶种植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油茶造林;经济效益;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41  油茶造
摘 要 人工林培育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林业绿化效果。但单一树种的种植,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难度,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效率。因此,对森林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及防治现状进行分析,并借助营林技术,提出营林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营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
摘 要 鱼菜共生是利用养鱼所产生的粪便及残饵等经过处理转化成可供蔬菜吸收的营养,到达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目的。结合城市居民家庭景观式鱼菜共生系统的初步设计,主要从水产品养殖池、自动反冲洗过滤杀菌装置、硝化菌培养床、蔬菜种植槽及动力及杀菌系统等方面介绍了系统各模块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 鱼菜共生;家庭景观式;系统设计;水耕栽培;水产养殖  中图分类号:S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
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会直接导致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鉴于此,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进行概述,简单介绍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及方法,分析森林规划设计的技术。
摘 要 在葡萄和辣椒套种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葡萄叶幕下(以水平叶幕和V形叶幕为例),光照强度对辣椒果实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V形叶幕下套种的辣椒在果实生长速度、绿果外观品质及产量等方面均占优势,是葡萄和辣椒套种模式下较为推荐的葡萄叶幕形式。夏季高光照强度时期,适宜的遮光所创造的适宜的光照强度有利于辣椒果实的生长、良好外观品质的形成及产量的增长;而过度遮光所造成的不良光照条件,不利于辣
摘 要 通过对丽水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调查,总结其植物应用种类及配置情况,并从形态美、色彩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分析其季相美学效果。针对存在的不足(主要观赏植物种类雷同、植物景观文化意境缺乏特色、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提出优化建议:增加乡土观赏植物应用,优化观赏时序设计;加强色彩搭配,提升植物色彩表现力;结合处州人文特色,突出植物季相主题。  关键词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季相美学;浙江省丽水市  中图分
广东省兴宁市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资源丰富,境内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在林地面积中占比超过了50%,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意义重大。结合兴宁市公益林建设实际,总结了公益林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建设措施和对策,以期为兴宁市林业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摘 要 按照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目标任务及相关要求,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对当前广东森林生态体系的实际建设情况、总体布局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调整和优化策略,以此保证能够按照森林生态体系的思路、任务和定位,构建出完整的支持保障相关体系,为广东省森林生态布局更加合理提供一定支持。  关键词 森林;生态布局;调整;优化;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志码:B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