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 春天的狂欢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乍暖还寒;但春的脚步毕竟近了,生命开始复苏,大自然透出勃勃生机。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对春天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迎接春的到来。保加利亚人的迎春方式就很奇特。

“迎春棒”打人送祝福


  保加利亚迎春风俗中最奇特的要数“棒打”亲朋送祝福。
  保加利亚人迎接春天的第一出好戏就是用“迎春棒”打人。这根“迎春棒”实际上是用红、白两色毛线将几根树枝缠绕起来做成的小“权杖”,再挂上一串串爆米花、玉米粒和干辣椒,用金币、面包干和各色种子加以点缀。
  新春来临之际,孩子们就举着亲手做的“迎春棒”到各家串门,用它轻轻敲击人们的后背,嘴里还唱着代代相传的喜歌。“挨打”者则要给孩子们小面包和零钱以表示感谢。上至祖父祖母,下至邻居朋友,甚至家里的牲畜,都要“挨打”。即使不相识的人,也会微笑着回应。
  人们相信,“迎春棒”是吉祥之物,因为制作它的树枝来自被奉为“神木”的杉树,它的枝条坚韧繁茂,象征着健康长寿。女人用枝条上的花苞泡水洗头,会更加美貌。
“迎春棒”打人

  正因为“迎春棒”如此神奇,当地人即使用完也不会随便丢弃。

“三月花”与“三月节”


  从二月中旬起,保加利亚城乡的商店里和摊位上便会摆出一种叫“三月花”的小商品。它用红白两色丝线编结而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长短不等,或似人,或似花,或似心,或似球,或似葫芦;有的配以饰物,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配上干花,做成漂亮的书签;有的以蓝色的珠子或小陶瓷环装饰;有的嵌一枚硬币,寄寓给人以财运;有的加入数根其他颜色的丝线,黄色代表光明,蓝色代表幸运,绿色代表生命。
  人们流连于这些摊位前,为家人和亲朋精心挑选。别看保加利亚人这么早就开始选购“三月花”,但是必须等到3月1日这天,才能将“三月花”佩戴或是悬挂起来,提前带“三月花”是不吉利的。
  关于“三月节”的起源,有来自民间和学者的两种说法。民间传说之一是,“三月节”始于保加利亚建国之君—阿斯巴鲁赫大汗。保加利亚人的祖先原居于中亚地区。681年,阿斯巴鲁赫率领其部落来到多瑙河南边的这块比天堂还美的地方并定居于此,建立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如此重大的决策,自然应该祭祀上天,感谢它对保加利亚人的厚赠。按照部落的规矩,祭品中应有一种特殊的植物。不巧的是,该地区无此植物。阿斯巴鲁赫坐在树下冥思苦想,仰头间忽然看到一只燕子。他便请燕子飞回故土,为他带来那种植物。3月1日那天,燕子带回了用红白两色细线装饰的一个枝条。红白线代表了故乡亲人的祝愿:红色意为避邪,白色带给他们融洽和幸福。阿斯巴鲁赫当即下令,让所有人都挂上红白细线。此后,保加利亚便有了“三月花”和“三月节”的习俗。
“三月节”表演
“三月花”

  传说之二是,阿斯巴鲁赫征战远方,他的姐姐甚为牵挂并急切地盼望得到他的消息。战争异常惨烈,阿斯巴鲁赫战胜敌人后忙派鸽子传回捷报。鸽子的腿上绑了两条线:红线代表鲜血,说明战争中死了很多人;白线表示他的胜利。
  传说之三是,古代一个王子去远方征战,血染沙场。临终前,他在一張白纸上给父亲写诀别信。王子伤势严重,血染信纸。国王接到信鸽送来的信,白色的信纸和红色的鲜血让他老泪纵横。“三月花”则是对这位英勇王子的纪念。
  传说之四是,天上有一位掌管节气的女神叫“BABA MARTA”(意为“三月奶奶”)。这位老妇人腿脚有毛病,手拄一根铁杖。性情暴躁的她高兴时,地上阳光灿烂;而她发怒时地上便异常寒冷。每年三月伊始,“三月奶奶”便开始编织“三月花”迎接春天。人们佩戴“三月花”是为了取悦这位性格乖戾的老奶奶。约定俗成的是,如果谁不佩戴“三月花”,“三月奶奶”便会发怒,不仅天气恶劣且会带来厄运。
  据说,“三月奶奶”在“三月节”这天还会“下凡”。她希望遇到的是年轻漂亮的女孩。所以,这天早上,老人们都不会很早出门,以免“三月奶奶”不高兴。
  3月1日这天,天刚亮,家庭主妇们就要起来准备好新鲜的面包,涂上蜂蜜,插上“三月花”,然后把面包分给全家老小,希望他们一年四季身康体健。生意人在商店大门上挂上“三月花”,祈求一年好运气;农民把“三月花”挂在果树上,祈求多结果实;扔在田里,祈求五谷丰登。这一天,人们都要佩戴“三月花”,尤其是小孩子和刚结婚的夫妇。“三月花”一般系在腕上或是别在衣服上。据说在保加利亚的一些地方,佩戴“三月花”有很多讲究:没结婚的少女挂在上衣左侧,少男系在左手小指上,结婚的人则挂在右脚袜子上。
狂欢中的舞者

  这一天,如果你走在保加利亚的街道上,可以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戴着一朵小小的、别致的“三月花”,而且面带微笑,因为人们相信这样可以赢得“三月奶奶”的欢心,从而带给自己健康。大家见面互致问候语也都是“祝福三月奶奶”。人们还相信,“三月奶奶”喜欢去干净整洁的房子,所以从二月底开始,便会认真打扫自家房屋,其另外的含义是把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全部清除。   在现代,“三月花”的寓意已被扩展和延伸。對于教师来说,3月1日虽不是教师节,但学生们喜欢在这一天送上对教师的祝福。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送“三月花”。有的教师胸前挂着几十个漂亮的“三月花”,像是一个挂满了军功章的自豪的大将军。对于恋人来说,“三月节”也有特别的意思。有一种式样别致的“三月花”,是一男一女两个人形。男的叫彼柔,女的叫班妲。在保加利亚人民心目中,他们是一对忠贞不渝的恋人,代表纯洁的爱情。“三月节”送彼柔和班妲成了一种示爱方式,尤其是那些暗恋对方却不好意思表达的少男少女,“三月节”是一个很好的表白机会。
  按照惯例,“三月花”要等到春天到来才可以摘下来。在保加利亚,春天到来的标志是一种鹳从南方归来。这种鹳有着长长的、红红的嘴巴,细长的颈,洁白的羽毛,黑色的翅膀,细长的腿,红色的脚。它是一种候鸟,秋天时越过地中海迁徙到非洲热带地区;春天时,它们又不远千里飞回保加利亚。当人们看到它时,就可以把“三月花”摘下来,挂在开了花的树上或者放在石头下,并在心里默默许愿。
  有学者认为,“三月花”的起源非常早,可能与原始色雷斯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原始色雷斯人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时就生活在东南欧的古老居民,他们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但最终为罗马帝国所灭。在保加利亚的卡赞利克和斯韦什塔里发掘出的色雷斯人古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遗产。古墓发现于1944年,其建造年代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大约结束于公元前4世纪。它最特别的地方是,地道和墓室都用壁画进行了装饰,描绘了独特的葬礼宴会。壁画由无名画家绘制,主要使用红色、黑色、白色和绿色。
  也有专家认为,“三月花”与战前宗教仪式有关:战争一般是从天气温暖的三月开始,战士把“三月花”作为护身符带在身上就可以免受伤害,红与白这两种颜色则象征着生与死。
  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因为红色被世界上许多民族看作是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一种颜色,可以驱逐恶神、魔鬼和疾病。在保加利亚民间文化中,“三月节”习俗之所以流传了千年,大概就在于人们对红色的神奇力量的虔诚信仰。不过,当今这一习俗的宗教目的早已被人遗忘,它只是一个重要的节令变换—冬去春来的标志。
  其实,关于“三月节”的起源,谁是谁非很难定论。最重要的是,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有这样的一个节日,让人们在春天开始之际,给别人送上纯真的祝福,会让所有人感到幸福,并且对未来的生活更乐观。这或许才是“三月花”和“三月节”的真正的意义。

面具节:铜铃惊天地


  在保加利亚,无论是新年还是春天的庆祝活动,都少不了面具表演。当地多数面具形象恐怖,加上层叠的羽毛、兽皮兽头,再配上血盆大口和白森森的巨齿,目的是吓跑冬天的恶魔。面具表演者还要在胸前、腰间挂上许多铜铃,最重的一个可达7千克,全套行头加在一起少说也得四五十千克。铜铃随着舞步铿锵作响,舞到高潮时,响声震耳欲聋,将恐怖的面具烘托得更加威严神秘。保加利亚没有西式的狂欢节,却以盛大的“面具节”而远近闻名。
头戴面具、腰挂铃铛的舞者

  每年春天来临前,在保加利亚西北部城市佩尔尼克市地区的榆树沟村,都会有舞蹈演员在面具游行活动上进行表演。一年一度的传统面具游行,人们以此方式驱赶妖魔魑魅,送走严冬,迎接新春的到来。
  面具节上的很多面具是前后两面的,因为传说中神灵“雅努斯”有两张脸,能看到过去、预知未来,戴上这种面具就能获得神奇的力量。面具一般有两三米高,十几千克重,必须用双手撑住才能行进和表演。
  节日期间,人们戴着自己喜欢的面具,扮成各色人等,行走在街头。戴着恐怖面具的巨人、怪物招摇过市,美丽的小仙女、男扮女装的新娘、老巫婆悉数粉墨登场……佩尔尼克市的面具嘉年华已成为巴尔干半岛上规模最大的面具巡演活动。
  保加利亚其他地区的面具也极具特色,像是斯特拉尔扎市表演团的面具为全手工制成,面具上绣了各式各样的图案,有龙、蝴蝶、老鹰、女神像等,配上长长的鼻子和毛线球做的头饰,色彩艳丽夺目。
冰河中的保加利亚人在跳舞

  对于保加利亚的表演团队来说,面具节还是一次大赛,会评出各种奖项。在保加利亚的各个巡演队伍中,几乎都能看到男扮女装的面具演员,这也是保加利亚面具巡演的一大传统。此时,游客不难看到有的男子披着白色婚纱、抹上口红扮演新娘,有的戴上褶皱面具、拄着拐杖扮演老太太,有的戴上头巾、穿着裙子扮演小媳妇……

冰河中跳起霍洛舞


  保加利亚人迎春还有一个最为奇特的方式,就是在冰冷的河水中跳起保加利亚民间舞蹈霍洛舞。
  1月6日是保加利亚一年一度的“约尔达诺夫日”。按惯例,凡住在河边、湖边或海边的居民都要与自然之水来一番“亲密接触”,以求新年健康和快乐。年年此日,中部山区“玫瑰谷”的卡罗费尔小城都要上演特别节目—冰河热舞。
  这天一大早,天刚放亮,卡罗费尔城和周围地区的居民便三五成群,扶老携幼,踏着厚厚的积雪,赶到穿城而过的童扎河边,抢占有利地形,等待表演开始。很快,卡罗费尔城的120名壮年男子身着传统民族服装,边跳边唱,向岸边走来。观看舞蹈的人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拿着风笛、皮鼓和长笛的十几名乐手,他们带领“勇士”们拨开河面上漂浮的冰凌,肩并肩,手挽手,唱着激昂的民歌,踏入齐腰深的河水里。伴随舞曲的变化,“勇士”们变换队形,相互手搭肩膀,围成圆圈,跳起了欢快的霍洛舞。他们不时撩起水花,撒向人群,寓意把健康与快乐送给大家。这时,岸上也有人受到热烈气氛的感染,跳入水中,加入“勇士”们的行列。
  据当地人说,冰河里跳舞的人从没有谁在活动之后生病,大家相信,河水既是圣水,又是良药。
其他文献
老师寄语:贾豆豆平时最喜欢乱涂乱画,他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贾崎煜作品:
肿瘤细胞可由母婴传播  日本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称,宫颈癌孕妇在阴道分娩时,新生儿可能吸入肿瘤细胞,导致罹患肺部肿瘤。研究人员在对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常规下一代测序时,意外发现有两例儿童肺癌病例,分别为23个月和6岁的男孩。研究发现,两名男孩的母亲生产前宫颈细胞学检查为阴性,在生产后被診断出宫颈癌,而两个男孩的肿瘤与母亲的肿瘤共享多个体细胞突变、HPV基因组和SNP等位基因,这一事实证明了母婴间肿瘤细胞
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之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于1999年7月7日在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成功完成注册,同年9月,国际协作组接受了中国的注册申请,并分配了中国科学家需要承担的测序工作。中国成为该计划的第6个参与国,也是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负责测定全部基因组序列的1%。  1953年4月25日,当沃森和克里克首次在《自然》杂志公布其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结果时,整个科学界为之震动,因为这
爱读书是好习惯。读书人与书相伴,自然也离不开书签。书签原本是为标记阅读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但是小小的书签也能做大文章。看看设计师们是怎样在书签上发挥创意的,让我们更好地享受读书的乐趣吧!
一、娃娃读画  蔡明村:这是奶奶家放在椅子上的一盆花。  高子涵:每天早晨爷爷都把椅子上的这盆花搬到阳台上。  刘育熙:爸爸做了个小椅子,我把卧室里的花放在上面,很好看。  郭紫祺:这是我们少年宫画室里老师摆放在椅子上一盆花。  林凯健:博物馆画展中的一幅画,画的就是花瓶和椅子。  二、老师说画  米尔顿·埃弗里,188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北部阿尔特马的一个制革工人的家庭。他曾是一个“星期日画家”,
综合绘画在幼儿美术课程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本次活动将观察写生和综合材料(棉绳、超轻泥)相结合,让孩子尝试绘画与手工结合的手法,使作品做到平面与立体相结合,增强了造型的表现力。
活动目标  1_积极尝试鞋底印画,并大胆进行添画,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感受在音乐舞会情境中进行美术活动的乐趣。
太空中,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环绕地球所经过的轨迹叫做“黄道”。黄道环绕地球一周为360度,黄道中行星运转的轨道每30度范围内各有一个星座,总计为十二个星座,它们分别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水瓶座和双鱼座。  在夏天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南方靠地平线的低空有一颗亮星,叫天蝎座α星,天蝎座在人马和天秤座之间,从α星开始一直到长长的蝎尾都沉浸在茫茫银
点评人:罗珍  全国校外教育名师,曾主持了“率真的童年——互动中的儿童与美术教育”、“和平的家园”、“儿童画笔下的童话”、“家乡的记忆”、“都市里的童年”大型儿童美术教育展览。获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颁发的“学术贡献奖”,主持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当代城市儿童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传承》研究工作,现工作于启想一今日美术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儿童艺术坊、创意坊。
浙江省东阳市实验幼儿园 是一所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幼儿园,始建于1952年,经历了64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我园开展省级课题“传统文化浸润‘儒雅’品行的实践研究”,让孩子们走进传统,传承文化,塑造品行。我们为孩子建构本土的传统文化课程,创设浓郁的中国元素主题墙,感受地道的民俗韵味。你瞧  纸鸢、飞龙、窗花、中国娃、古建筑、青花瓷、蓝印花布……都成了主题墙上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