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现状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lei1989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将近三分之二的彝族生活在云南。越来越多的彝族走进了大学,研究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论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较高,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他们的交际信心不足,主要是因为英语水平不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开展跨文化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信心。
  【关键词】 彝族大学生; 跨文化敏感度;交际信心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3C200
  1.引言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和云南。四川彝族人口共计178万人;贵州彝族人口共计84.28万人;广西彝族人口共计0.7万多人;云南彝族人口共计502.8万。可见将近三分之二的彝族生活在云南。越来越多的彝族走进了大学,以云南高校中在校彝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比较现实。研究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2. 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综述
  2.1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胡文仲(2004)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 (11) Yong Yun Kim(1991)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2] (269) Linda Beamer(1992)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对意义的编码和解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3] (29) Chen & Starosta(1998) 认为交际能力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面。认识层面指的是对相关文化的认知,即跨文化意识;情感层面指的是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动机,即跨文化敏感;行为层面指的是完成交际任务和达到跨文化环境下交际目标的能力,即跨文化行为得体。[4]
  2.2跨文化敏感度研究
  Bhawuk and Brislin (1992),提出跨文化敏感度是对它文化的认知,了解和减少对它文化的偏见。[5] (44) Pruegger and Rogers (1993) 把跨文化敏感度看作是对异文化的容忍性。[6] (61) Fritz, W., M?llenberg, A., and Chen, G.M. (2002) 指出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维度,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7] (165) Chen和Starosta (2000) 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 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发展了跨文化敏感度测量方法并被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方法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量表包括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素: 交际参与度, 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 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 [8] (5)
  国内相关的研究: 何静(2010)以23个维吾尔族(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为3.6742),12个蒙古族(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为3.7609)和27个回族(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为3.7900)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指出这三个民族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上水平。[9] (26)刘亭亭(2012)测试56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间水平。[10](35)赵翔(2012)指出跨文化敏感与大学英语四级和性别无显著差异。[11](106)张丽婷(2013)调查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并指出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敏感度较低。[12](16)
  3. 研究方法
  2013年,筆者选择了云南普耳学院和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2013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他们是普耳学院2013级信息管理班和教育技术两个班和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三个合班:语文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水利水电专业,数学教育专业等,一共有学生435人。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问卷调查采用Chen和Starosta (2000) 编制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五级量化:5代表非常同意;4代表同意;3代表不确定;2代表不同意;1代表非常不同意。测试量表包括24个问题,其中第2,4,7,9,12,15,18,20和22题为反向记分。课题组成员李老师在普耳学院在她的教学班发放和回收学生的问卷。课题组负责人在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放和回收学生的问卷。在五个班中共发放问卷435份,回收396份。其中汉族学生问卷231份;各种少数民族学生问卷共85份,彝族同学问卷80份。选取80个彝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6个为普耳学院彝族大学生,64个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彝族大学。另外还在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了80个汉族大学生作为比较对象。数据分析前对以上9个反向计分项目进行了数据转换,将所搜集的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采访内容包括:第一,您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感觉很自信吗?第二,您喜欢和外国人交往吗?为什么?第三,您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吗?
  4. 结果与分析
  采用描述统计,单因数方差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出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如表1,表2和表3。
  从上表1,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平均值为3.6917;跨文化敏感度最低值为3.6230;跨文化敏感度最高值为3.7604。80个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平均值为3.6094;跨文化敏感度最低值为3.5357;跨文化敏感度最高值为3.6831。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要稍比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高。F值为2.643,Sig为0.106,大于0.05,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与何静所调查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回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很相近。接下来要,表2是彝族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因素之间的比较。   从表2, 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参与度总平均值为3.6750;最低值为3.5820;最高值为3.7680。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参与度总平均值为3.5857;最低值为3.4901;最高值为3.6814。F值为1.775,Sig为0.185,大于0.05,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参与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差异认同感总平均值为4.0188;最低值为3.9107;最高值为4.1268。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差异认同感总平均值为3.9146.;最低值为3.7868;最高值为4.0424。F值为1.535,Sig为0.217,大于0.05,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差异认同感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信心总平均值为3.1900;最低值为3.0985;最高值为3.2815。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信心总平均值为3.0400;最低值为2.9346;最高值为3.1454。F值为4.578,Sig为0.034,小于0.05,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要比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强。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愉悦感总平均值为4.1042;最低值为3.9496;最高值为4.2588。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愉悦感总平均值为4.0708;最低值为3.9189;最高值为4.2228。F值为.094,Sig为0.760,大于0.05,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愉悦感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在95%的置信区间,80个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专注度总平均值为3.5000;最低值为3.3624;最高值为3.6376。80个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交际专注度总平均值为3.5417;最低值为3.4106;最高值为3.6728。F值为.190,Sig为0.663,大于0.05,说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专注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对比, 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愉悦感水平最高,其次是差异认同感,再次是交际参与度,最低的是交际信心。在跨文化交际五因素中,彝族大学生除了跨文化交际专注度要略低于汉族外,其余因素平均值都略高于汉族。表3是彝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因素间的相关性。
  从表3可以看出,双尾测试都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相关性都呈正相关。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之间,相关性最弱的是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相关系数是.041;其次是交际专注度和交际参与度,相关系数是.054。相关性最强的是差异认同感和交际愉悦感,相关系数是.572*;其次是交际参与度和差异认同感,相关系数是.446**;两项都说明彝族同学很享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另外,上述表格数据还说明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5. 结论
  数据表明,彝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较高而且很相近,没有显著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彝族大学生交际愉悦感最强,说明彝族大学生在交际中对其他文化持有积极的态度并能获得愉悦感。其次,彝族大学生有很强的差异认同感,认同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 彝族大学生交际参与度的均值也表明了他们能积极地参与交际活动。另外,在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中,彝族大学生的交际信心均值最低,访谈结果表明这主要是因为在交际中非英语专业的彝族大學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信心下足, 不能使用英语流畅地和外国人交流:听不懂英语,也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和思想。
  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中五个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彝族大学生的差异认同感和交际愉悦感相关性最强,也就是说, 彝族大学生乐于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还有,彝族大学生交际参与度与文化差异认同感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彝族大学生在交际中有认同文化差异的意识并能积极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随着参与的深入,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体会也会随之加深。
  总之, 彝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比较高, 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彝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信心不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开展跨文化教学,包括民族自身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信心。
  参考书
  [1]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 KIM 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stems theoretical view [M] // TING-TOOMEY S, KORZENNY F. 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1991.
  [3] Linda Beamer. Lear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June 29: 1992.
  [4] Chen Guoming & W. J. 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Boston: Allyn & Bacon, 1998
  [5] Bhawuk, D.P.S., and Brislin, 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Using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2.
  [6] Prueggre, V.J., and Rogers, T.B. 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Cross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the Canadian Context [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1993.
  [7] Fritz, W., M?llenberg, A., and Chen, G.M.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J].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2 (11)
  [8] Chen, G.M., and Starosta, W.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
  [9] 何靜,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0] 刘亭亭,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与目的语文化习得相关性
  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11] 赵翔,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J]。淮北师范
  大学学报,2012(8)
  [12 ]张丽婷,西部地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分析[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4)
  作者简介:
  邓树梅 1975年 11月 女 汉族 云南腾冲人 硕士 副教授
  2010-2011年留学澳大利亚
  单位: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和二语习得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校的学科中,计算机是一门地位比较重要的学科,学生的计算机学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随着信息时代为教学带来的深刻变革,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学生思想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教学方法,从而不断的提升和完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为社会供应足够的创新性人才。本文结合我国当前
摘要:高校是我国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校创新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数据环境下,科研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水平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数据技术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中所具有的优势,然后对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做了论述,并对如何提升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科研管理;数据处理  一、大数
摘 要:当前,煤炭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煤炭产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压力,作为为煤炭行业培养人才的煤炭高职院校,也同样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在此形势下,稳定军心、树立信心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如何做好学校的政工工作是大部分煤炭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在当前形势下煤炭高职院校政工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展开分析与探讨,并就在新时期,如何开展好煤炭高职院校政工工作,进而助力学院发展
过去五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谓如山车下行,一路直下,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大起大落、区域分化。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今年“两会”中,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态度开始
【摘要】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中职语文课的每一名教师都必须要掌握创新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力.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今天,加强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提问能力内涵的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曾出现了两次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次是1922年新学制颁布时,一次是21世纪之初。但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第一次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做法是民间发起,自下而上,理念指导,由点及面。而21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更具针对性和完善性。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綱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该次改革特点鲜明:1、由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笋般逐渐蓬勃生长并发育壮大。“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微课的多样性,实用性,优越性等特性使得其在当前的各种教学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及宣传,也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关键词:微课 教育 实用性 课堂  Aabstract: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