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意义上认为,编辑的工作主要有: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等。其实,编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拒绝。目前,学术期刊稿件数量众多,能上版的稿件所占比例较小(核心期刊尤其如此),绝大部分稿件都会被拒绝,再加上学术研究的特殊性(大多数论文都是精心写作,作者一般会得到稿件的处理意见和结果,也会在意稿件的审稿情况),这就决定了“拒绝”是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即结合笔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体会,拟从拒绝的对象、态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供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参考。
一 拒绝的对象
编辑拒绝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作者,这点没有疑问。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弄清对象——作者是做好拒绝工作的前提所在。对象不同,拒绝的方式和态度等亦有所不同。以笔者所熟悉的学术期刊为例,从作者的身份和层次看,有硕士、博士等在读研究生,职称上有初级、中级、副高甚至高级研究人员;从作者的单位看,有学校的,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所)的,有来自政府部门的,还有来自其他单位的;从作者的年龄阶段看,有青年、中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等群体;按性格分,有平和型的,有急躁型的,有随和型的,还有较真型的……当然,按照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我们可以把作者分成更多不同的类别,而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接触、了解、认识作者。积累得越多,编辑就越能够分清作者。
二 拒绝的态度
有作者认为,编辑的拒绝就是退稿,哪怕讲得再好听也没有用。事实并非如此,编辑退稿的重要原因固然是稿件质量存在一些缺陷,达不到用稿标准,但这并代表稿件一无是处。事实上,有很多被退的稿件在选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某一方面很突出,这就需要编辑在拒绝时给予充分肯定。说来说去,这个分寸很难把握。那么,遇到这类拒绝工作,编辑应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1.真诚、亲和。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两者之间的桥梁,做好交流工作非常重要,而真诚、亲和正是能否做好交流工作的首要因素。真诚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美德,同时也是编辑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它能够使编辑和作者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从我们所熟知的编辑大家如邹韬奋、叶圣陶、周振甫等身上都可以看出,他们无不以真诚的心对待作者,深受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的尊敬。在拒绝过程中,编辑应站在作者的位置上,充分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点,同时把编辑的想法和观点传达给作者,这样一种亲和的态度,交流的结果必然能得到作者的理解和尊重,效果肯定比敷衍了事甚至直接粗暴地拒绝要好得多。
2.包容。做好拒绝工作还需要编辑具有包容的心态,很多情况下,被退的稿件有些是因为作者自身的原因,如视野不开阔、研究不仔细、方法错误等原因造成;还有一些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以硕士、博士生为例,他们初步涉及科研,所撰写的论文可能不成熟、不完善甚至出现错误,但这并不能否定其科研能力的潜力,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将来很可能成为专家、学者,如果没有包容的态度,则很可能失去这些潜在的作者。这就需要编辑有包容的态度,拒绝的同时更多地给予鼓励。另外,对于作者委托专家、学者或编辑的同事、朋友、亲戚、领导向编辑推荐或说情等行为,也应给予足够的理解,以平和心态待之。
3.明确。明确是编辑做好拒绝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不能采用的稿件,编辑的态度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决不能含糊不清,而对待关系稿、人情稿等,就更应该如此。这就要求编辑拒绝的态度应是十分明确,要明确地告诉作者稿件处理的结果,不能含糊不清让作者产生误解,否则就达不到编辑本来的目的。
三 拒绝的方式及过程
因拒绝的对象情况不同,所以编辑拒绝的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对待质量低下的关系稿、人情稿或明显不符合刊物风格的稿件,编辑应直截了当地拒绝,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编辑的精力,也可以让荐稿人获得真实信息,尽快通知作者转投其他刊物,避免耽误时间;对待研究生、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及专家学者等群体,编辑的拒绝应是委婉、温和的,既要十分明确地告诉作者稿件中的不足,不能采用,同时也应耐心地倾听作者的意见,帮助作者分析其中的不足,努力做好说明工作,鼓励作者加强科研,争取早日产出佳作。对于拒绝的过程,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做足够的准备。众所周知,学术期刊作者的层次一般较高,他们所撰写的论文大多经过长时间思考、调研而来,一般情况下论文篇幅较长,饱含作者的心血,其中不乏闪光点,但因为种种情况不能采用,这就要求编辑在拒绝之前做好功课,吃透论文。否则,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地拒绝不仅会打击作者的投稿积极性,还会使作者对学术期刊产生看法。准备工作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编辑在认真阅读、研究稿件后形成具体的审稿意见,并且要论证自已的意见是否站得住脚,同时具有说服力;一部分是如果编辑不能很好地把握稿件,就应该尽快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将稿件送专家审查。有的学术期刊有稿件外送专家审稿的机制,这时编辑就应将自己的意见与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合理的意见。这样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编辑的工作才能主动。
2.破除戒备心理。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的总目标应是一致的,就是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所以,编辑不能视作者为对立面,也不能将自己视为作者的指导者,而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服务者角色,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目前,编辑学者化已经显现,许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具有学科背景,学历层次较高,对待某一领域有比较成熟的看法。还有的学术期刊聘请专家、学者做兼职编辑,这些专家学者在某一领域学术素养很高,学术成果丰富,这样有可能导致编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形成一己之见,进而对不同观点、方法的作者产生戒备心理,极不利于编辑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期刊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编辑要破除戒备心理,对作者包容待之。
3.做充分的交流,不做雄辩。正如前文所说,学术期刊的投稿人——作者的论文一般都有亮点或可取之处,但因种种原因不能采用。所以,编辑在与作者交流过程中,不妨耐心聆听作者讲述自己的思路,再从思路中指出不足或缺点,使其信服,进而结合学术期刊的风格、用稿标准等与作者交流,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期刊的用稿风格、标准和编辑程序,在以后的投稿中做到有的放矢。当遇到观点不一致时,作者、编辑即使互不相让,编辑也应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信服则可,如不信服,也大可不必强制使然。遇到针锋相对的问题时,切忌与作者雄辩。因为,编辑和作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完全没必要分出高低上下来,只要双方将各自的观点、道理阐述清楚,就达到目的了。
4.有足够的耐心。一般情况下,学术论文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有的论文经过长时间实验或调查获得,其中不乏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论证合理等闪光点,作者对论文质量非常自信,也有的论文是经过整合、借鉴或汇总而成,作者自以为很高明。一旦被编辑拒绝,想要作者在短时间内接受编辑的意见非常困难,甚至很长时间内或者很多次交流后都不能完全接受。这就要求编辑拥有足够的耐心,不为一时沟通的困难而陷入不解甚至困惑,而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作者有一定的期待,相信作者会转变思想。
可以说,做好拒绝工作是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高明的拒绝不仅不会让作者感到沮丧甚至反感,反而会让作者心悦诚服,使作者发自内心地尊重学术期刊的编辑,令两者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作者从编辑那里得到了结果,还收获了知识,而编辑与作者交换了思想,赢得了作者的尊重,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必将收到作者更多优质的稿件,这对于构建编辑和作者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
一 拒绝的对象
编辑拒绝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作者,这点没有疑问。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弄清对象——作者是做好拒绝工作的前提所在。对象不同,拒绝的方式和态度等亦有所不同。以笔者所熟悉的学术期刊为例,从作者的身份和层次看,有硕士、博士等在读研究生,职称上有初级、中级、副高甚至高级研究人员;从作者的单位看,有学校的,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所)的,有来自政府部门的,还有来自其他单位的;从作者的年龄阶段看,有青年、中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等群体;按性格分,有平和型的,有急躁型的,有随和型的,还有较真型的……当然,按照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我们可以把作者分成更多不同的类别,而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接触、了解、认识作者。积累得越多,编辑就越能够分清作者。
二 拒绝的态度
有作者认为,编辑的拒绝就是退稿,哪怕讲得再好听也没有用。事实并非如此,编辑退稿的重要原因固然是稿件质量存在一些缺陷,达不到用稿标准,但这并代表稿件一无是处。事实上,有很多被退的稿件在选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某一方面很突出,这就需要编辑在拒绝时给予充分肯定。说来说去,这个分寸很难把握。那么,遇到这类拒绝工作,编辑应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1.真诚、亲和。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两者之间的桥梁,做好交流工作非常重要,而真诚、亲和正是能否做好交流工作的首要因素。真诚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美德,同时也是编辑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它能够使编辑和作者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从我们所熟知的编辑大家如邹韬奋、叶圣陶、周振甫等身上都可以看出,他们无不以真诚的心对待作者,深受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的尊敬。在拒绝过程中,编辑应站在作者的位置上,充分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点,同时把编辑的想法和观点传达给作者,这样一种亲和的态度,交流的结果必然能得到作者的理解和尊重,效果肯定比敷衍了事甚至直接粗暴地拒绝要好得多。
2.包容。做好拒绝工作还需要编辑具有包容的心态,很多情况下,被退的稿件有些是因为作者自身的原因,如视野不开阔、研究不仔细、方法错误等原因造成;还有一些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以硕士、博士生为例,他们初步涉及科研,所撰写的论文可能不成熟、不完善甚至出现错误,但这并不能否定其科研能力的潜力,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将来很可能成为专家、学者,如果没有包容的态度,则很可能失去这些潜在的作者。这就需要编辑有包容的态度,拒绝的同时更多地给予鼓励。另外,对于作者委托专家、学者或编辑的同事、朋友、亲戚、领导向编辑推荐或说情等行为,也应给予足够的理解,以平和心态待之。
3.明确。明确是编辑做好拒绝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不能采用的稿件,编辑的态度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决不能含糊不清,而对待关系稿、人情稿等,就更应该如此。这就要求编辑拒绝的态度应是十分明确,要明确地告诉作者稿件处理的结果,不能含糊不清让作者产生误解,否则就达不到编辑本来的目的。
三 拒绝的方式及过程
因拒绝的对象情况不同,所以编辑拒绝的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对待质量低下的关系稿、人情稿或明显不符合刊物风格的稿件,编辑应直截了当地拒绝,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编辑的精力,也可以让荐稿人获得真实信息,尽快通知作者转投其他刊物,避免耽误时间;对待研究生、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及专家学者等群体,编辑的拒绝应是委婉、温和的,既要十分明确地告诉作者稿件中的不足,不能采用,同时也应耐心地倾听作者的意见,帮助作者分析其中的不足,努力做好说明工作,鼓励作者加强科研,争取早日产出佳作。对于拒绝的过程,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做足够的准备。众所周知,学术期刊作者的层次一般较高,他们所撰写的论文大多经过长时间思考、调研而来,一般情况下论文篇幅较长,饱含作者的心血,其中不乏闪光点,但因为种种情况不能采用,这就要求编辑在拒绝之前做好功课,吃透论文。否则,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地拒绝不仅会打击作者的投稿积极性,还会使作者对学术期刊产生看法。准备工作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编辑在认真阅读、研究稿件后形成具体的审稿意见,并且要论证自已的意见是否站得住脚,同时具有说服力;一部分是如果编辑不能很好地把握稿件,就应该尽快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将稿件送专家审查。有的学术期刊有稿件外送专家审稿的机制,这时编辑就应将自己的意见与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合理的意见。这样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编辑的工作才能主动。
2.破除戒备心理。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的总目标应是一致的,就是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所以,编辑不能视作者为对立面,也不能将自己视为作者的指导者,而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服务者角色,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目前,编辑学者化已经显现,许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具有学科背景,学历层次较高,对待某一领域有比较成熟的看法。还有的学术期刊聘请专家、学者做兼职编辑,这些专家学者在某一领域学术素养很高,学术成果丰富,这样有可能导致编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形成一己之见,进而对不同观点、方法的作者产生戒备心理,极不利于编辑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期刊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编辑要破除戒备心理,对作者包容待之。
3.做充分的交流,不做雄辩。正如前文所说,学术期刊的投稿人——作者的论文一般都有亮点或可取之处,但因种种原因不能采用。所以,编辑在与作者交流过程中,不妨耐心聆听作者讲述自己的思路,再从思路中指出不足或缺点,使其信服,进而结合学术期刊的风格、用稿标准等与作者交流,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期刊的用稿风格、标准和编辑程序,在以后的投稿中做到有的放矢。当遇到观点不一致时,作者、编辑即使互不相让,编辑也应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信服则可,如不信服,也大可不必强制使然。遇到针锋相对的问题时,切忌与作者雄辩。因为,编辑和作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完全没必要分出高低上下来,只要双方将各自的观点、道理阐述清楚,就达到目的了。
4.有足够的耐心。一般情况下,学术论文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有的论文经过长时间实验或调查获得,其中不乏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论证合理等闪光点,作者对论文质量非常自信,也有的论文是经过整合、借鉴或汇总而成,作者自以为很高明。一旦被编辑拒绝,想要作者在短时间内接受编辑的意见非常困难,甚至很长时间内或者很多次交流后都不能完全接受。这就要求编辑拥有足够的耐心,不为一时沟通的困难而陷入不解甚至困惑,而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作者有一定的期待,相信作者会转变思想。
可以说,做好拒绝工作是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高明的拒绝不仅不会让作者感到沮丧甚至反感,反而会让作者心悦诚服,使作者发自内心地尊重学术期刊的编辑,令两者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作者从编辑那里得到了结果,还收获了知识,而编辑与作者交换了思想,赢得了作者的尊重,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必将收到作者更多优质的稿件,这对于构建编辑和作者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