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u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普遍感到物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难以把握,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一些地方“穿新鞋,走老路”,不仅没有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扎实的学科功底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要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活动,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新课改中我们常看到真正为大家所称道的,通常是那些学科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有深刻理解的老师。
  正像赵凯华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的:“现在中学物理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解题上,像某某老师这样看‘闲书’的人不多了(“某某老师”指北京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赵先生这里说的“闲书”,指的是如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周肇威先生译的《物理学的进化》,赵凯华先生著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等书籍,这些书对教师深刻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搞好物理教学非常有帮助。
  大纲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首先,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这里首先包含了力的定性定义,说明了力和运动状态改变间的关系;其次,确立了惯性的概念,描述了物体运动所固有的属性;最后,牛顿第一定律还定义了惯性系,要描述运动就要说明是在什么样的参考系下的运动,满足第一定律所描述状态的参考系为惯性参考系。
  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人们就会进一步追问:如果物体受到外力,则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将遵循怎样的规律?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定义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用什么量描述力,用什么量描述惯性。力要求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即加速度)量度,而弹簧测力计是用物体的形变来量度力,这两者在理论上是二元的,产生形变的力和产生加速度的力是否具有同一属性,并不应该是想当然的,质量的量度存在类似问题。
  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本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中学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多采用认为质量和力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发现加速度、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这种处理方法是合适的。
  二、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关注科技发展,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三、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数据处理的能力
  新课标再一次强调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增加了探索性实验的数目,提出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尽可能使用先进实验仪器的要求。实验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实验中蕴藏极其活跃的因素,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实验活动形式多样,能为各类学生提供全面而又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条件;实验需要严谨、踏实等优良作风,这种活动对于塑造人的完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缺损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畸形的智能结构,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不仅应该在理论上承认,而且应该在实践中力求真正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四、关于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方法有:运用实验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因此,在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学生正确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朱述钧.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探讨.物理通报,2011(8).
  [2]陈鸿.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情境――探究――建构”教学设计研究学科教学(物理).浙江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新课程理念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学如何优化实践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优化教学水平,令学生掌握丰富学习技巧,创新教学模式,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众所周知,高中是学生整个受教育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学生往往面临着来自心理的压力,给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很大困扰。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本身很好,可是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迅速下滑,学生的心理压力更是雪上加霜。根据笔者分析,造成学生数
期刊
广场舞是一项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体育项目,在推动全名健身和提升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侧面了解贵阳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本文以备受群众喜爱的广场
制造企业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在商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需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生产成本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制造企业的经济效
当前国家教育部对中职教育也很重视,但每年从众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看到,中职甚至高职培养的技术人才,基本上都是为城市的企业、工厂、服务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劳动力,而在
“选陈天荣还是朱学军当镇委书记?”2010年1月3日下午,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2524名党员反复掂量着要把手中的大红选票投给谁。这是嘉兴首次大规模公推直选镇委书记。 "In t
期刊
“90后”大学生也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这些大学生拥有更加鲜明和张扬的个性.本文主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探讨“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的关系,如何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