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科杰:中国画廊业就是一个新生幼儿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50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雕塑出身的曲科杰在2008年走上了画廊经营这条路,虽然经历了4多年时间仍旧没能收支平衡,但他从未想过要离开。在他看来,在中国无论是开画廊,还是做艺术家、策展人,都极具挑战性。这个工作也极富吸引力、很刺激,所以在整个生态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价值,而他则被画廊这个行业的魅力深深吸引。
  《颂雅风·艺术月刊》(以下简称《颂雅风》):最早接触到画廊这个行业是在什么时候?
  曲科杰(以下简称曲):2005年。
  《颂雅风》:当时对画廊这个行业的印象是?
  曲:那时我对艺术家比较感兴趣,对画廊行业嘛,谈不上有什么深刻认识。等我打算启动魔金石空间时,我才开始静下心思来和我的艺术家朋友们一起探讨和思考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画廊应该怎么做才会更有价值。
  《颂雅风》:当时怎么看中国本土画廊的处境?
  曲:我觉得当时中国本土画廊其实比较尴尬,因为中国的藏家不多,而画廊作为最前沿的阵地,它和艺术家一直有着比较紧密的交流,当时画廊和艺术家有着同样的焦虑感,这个焦虑感体现在商业销售及系统的建构上。
  《颂雅风》:魔金石空间开始营业后,您在画廊经营方面的认识是怎样的?
  曲:其实在经营上我们一直在摸索。画廊在中国,仍是一个很新的行业,在没有什么真正的商业机制时,画廊的角色一直都很模糊,大家对画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近两年,在对艺术家作品学术性的理解、展示、推广上,我们一直在做功课。这是我认为专业画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颂雅风》:你认为国外画廊的经营模式适合国内吗?
  曲:从我个人观点来讲,从画廊系统健康的角度去考虑,国外的东西完全可以拿过来用,能做到人家那样专业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在文化上先进就是先进,落后就是落后,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打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旗号我觉得挺无聊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画廊发展至少还需要5到10年时间去学习别人如何做得更专业。
  《颂雅风》:由于国内机制的不健全,也会给画廊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
  曲: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我们在中国做画廊确实也有很多无奈,到目前为止我依然觉得中国压根就没有真正的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事情都包涵着太多人情世故,当然大家都在努力改变现状。
  《颂雅风》:目前画廊的经营状况怎样的?
  曲:从第三年开始我们陆续开始有销售,在2011年的香港艺术博览会,我们带去的艺术家高伟刚也获得了“艺术世界之未来”的唯一大奖。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收支平衡,但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颂雅风》:魔金石和艺术家的合作形式主要是?
  曲:主要是项目合作,有一些艺术家对我们充满信心,愿意和我们共同成长,所以也有代理的形式合作。
  《颂雅风》:合作项目的资金来源呢?
  曲:项目合作所有的费用都有画廊来出。包括画册以及作品制作费用,我们绑定项目的销售权。
  《颂雅风》:我看咱们有好多国际性的项目。
  曲:我们会每年做一个国际优秀青年艺术家项目,目的是促进交流。主要还是做国内艺术家项目。
  《颂雅风》:咱们空间不大,会不会对一些项目造成限制?
  曲:这要看怎么理解了,每个展示空间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怎么利用,还要看艺术家怎么去把握。在魔金石空间做展览,艺术家是主角,我们会一切尊重艺术家,邀请的艺术家都非常严肃对待我们的展览,我们尽量把小空间的优势做到最强。
  《颂雅风》:作为一个画廊经营者,对您来说最不容易的是什么?
  曲:是如何能够把魔金石空间更好地更健康的持续经营下去。
其他文献
园林专业,在国际上又被称为景观设计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个与现代人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又不为人所了解的专业。在大多数人眼中,对园林人的印象不外乎两种,好一点的说你是个搞设计的,设计个公园什么的(拜托,哪里有那么多公园给园林人天天设计);另一种则简单粗暴得多——觉得你就是个种花种树的。而在建筑系的同学眼中,会以为你是个艺术生,当他们明白你是个理科生之后,会用一脸
反思·走上“从政之路”  命运给来自农村的丁堃开了个玩笑,她不仅需要复读才能圆大学梦,而且在第二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被“撞”到了安徽大学的哲学系。怀着火箭设计制造梦的丁堃,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  摸准方向之后,对从政格外热心的丁堃,在毕业那年参加了省公务员考试并被录取,至今已经工作了5年。丁堃说,当时的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还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很多年轻人拿国考当成自己的唯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