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实施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ruary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的概念的提出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这一观念已经深入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培育人才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因此,如何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融入以人为本的观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思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从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进一步促进国家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以人文本”;现状;改进方法
  1 “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容
  “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观念在我国已经由来已久,最早出现于我国的西周封建统治时期。在封建统治时期,“以人为本”是为了告诫君王,要以民为本,充分考虑人民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安居乐业,延续帝王的统治。除此之外,“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在我们传统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当中也广泛提到,他们的思想是希望以人为本,从而体现每个个体的价值。而进入近现代之后,“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传统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以人为本是希望让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当前在我国,“以人为本”这一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过去的发展历程当中,我们认为国家的发展就是经济体量的发展和增长,却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等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这是一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认识到了这种理念的弊端,因此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要求必须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我们发展的根本利益,强调人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发展。
  2 “以人为本”在高校管理当中的重要性
  高校是國家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养中坚力量。而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国家的发展观念,践行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这一点体现在我们的高校教育管理当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学到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为了培养出人才就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正确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能够让学生顺利地学习和生活,并且对于人才的培养进行合理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让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高校不能仅仅将自己当作一个教育管理执行者,而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服务者,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结合师生的正常需求,让学生加强对于学校的认同感,这对于院校和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只有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们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高校就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必须在这一阶段,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士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获得表达自我需求的机会,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之后的社会生活。独立能力的缺失在现在已经是高校学生当中的通病,在高中阶段,他们更多的是被动地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进行学习,没有独立自主的空间,这都是我们国家落后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因此在高校当中,我们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3.1 在教学当中对“以人为本”的不重视
  在我们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当中,虽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教学体制的落后,我们还没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学习当中的主动一方,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教师更多的是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在和学生的积极沟通当中完成教学。教师们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对于知识的实践,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极为不利的。而且教学体制的落后和多媒体技术的较少应用也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较为枯燥,教学内容无法充分吸引学生。这对于课堂效果是极为不利的。而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无法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3.2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方式老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校园面积和招生人数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就导致我们原有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原有的教学管理方式较为老旧,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更加积极灵活地学习知识,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都造成了极大的限制。而且也导致教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技能方面较为欠缺。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十分被动,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因此,这种老旧的教育模式会让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下降,也会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高校的教学当中,我们除了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也要对学生的心理和未来的发展负责,要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现在的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实践环节,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3 “以人为本”的观念尚未深入实践当中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已经有些年头,但是这一观念在教育管理当中尚未深入,高校在教育管理当中还是遵循着原有的理念,教师也缺少对于教育管理的认识,甚至在有的教师眼中,还是完成教学任务就好,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育人,让学生既能够学习到知识,也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固有的理念导致了教师服从学校、学生服从教师的现象,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缺乏激情,不能够良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还需深入教育管理的实践当中。   4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实施
  4.1 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
  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对发展提出的要求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我们要充分加强对于国家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看政府是如何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诠释的。看国家规定了要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也要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在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加强对学校人员的管理,对学校行政人员定期进行讲座和教学,加强对于“以人为本”的认识,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工作和教学当中,要做到理解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合理诉求,不能采用官僚式的管理办法,要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当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另外,也要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氛围,让学生之间可以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学习生活当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认识,才能真正让这一理念融入我们的教育管理当中。
  4.2 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改革教育管理
  我们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十分陈旧,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教育管理。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要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发地学习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要让他们在实践当中学习,掌握知识的精髓。而且教师在对于学生的评价当中也应该激励学生,不能只通过文化课成绩来评价学生,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
  5 结语
  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对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出了新阐释。在我们高校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对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認识还不够充分,因此存在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必须以人为本,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对于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顾祝文.“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6).
  [2] 仇婧霖.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探讨[J].湘潮,2011(3).
  [3] 李钟心.浅议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2.
  [4] 张晓蕊.论高校教育管理中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J].科教文汇(上),2012.
  [5] 吉哲.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民办高校90后新生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在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以后 ,必将发展到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为理解这一规律提供了工具 ,这是因为 :从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角度来看 ,对立统一规律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事物发展状态和过程的角度来看 ,质量互变规律为分析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的角度来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判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青岗坪金矿床花岗岩体的地质特征、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对青岗坪花岗岩体的岩浆来源、成岩环境和成岩机制进行了分析
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让数字化出版和交互电子书得以普及。如今,交互电子书随处可见。这些交互电子书利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研发,并以产品的形式推向电子应用市场,供读
为研究厚表土层在综放开采条件下的移动规律,在长治矿区高河矿W1303工作面建立了地表岩移测站。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最大下沉点位于采空区上部Z29,Z30,Z32测点,并得出了一
实施新课程,摒弃旧观念,建立新观念,的确至关重要。可是,如果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出现偏差,“转变”了的观念非但无助于实施新课程,反而会使课改走偏。当前在观念转变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长期以来,评选先进一直是学校领导的头疼事,处理得好,皆大欢喜;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事与愿违,不仅起不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师的和睦团结和和谐校园的构建。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全校教师做到心服口服,学校在评选先进时不妨采取“估算”的方法。    一、 估算一下教师的“师德”    操作方法:尽管师德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但学校也可以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细则。如可以看教师一学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学科感到好奇,比如,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那么,如何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呢?笔者有如下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显著,新的课程理念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完善,有着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型结构与特性、教学与辅导等
蓟县孙各庄满族乡是天津市唯一的一个地处山区的少数民族乡,张小立,就是这个乡中学的一名普通女教师。1992年,张小立从蓟县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从步入讲坛的那一刻起,她就坚定了
摘 要:微课是伴随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网络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形式,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针对微课资源在高职陶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微课教学的完善,落实我国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提高高职陶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充分实现我国教育事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微课;陶艺基础;应用  微课是基于网络和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