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周六女儿英语口语高考,我临时赶去学校,给送去考试要用的身份证。那是第三节下课的时候,在高三文科楼外盛开的紫玉兰花树下。女儿出来,见着我,开玩笑地说:“接头暗号呢?”我哈哈一笑,一时竟语塞了。正是三八节当天,女儿接过身份证,也递给我一封短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信笺正面是一丛粉色花,女儿祝妈妈“就像这些花,白里透着粉,青春一直在”,她说自己也会像妈妈说的那样,“樱花努力盛开”。——她用的是我送她的一套节气信笺中的一张,背面是“惊蛰”的小诗一首。
我忽然想,我们如果真要有什么“暗号”,还有什么比咱们的二十四节气更合适的“暗号”呢?这是融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未来无论多少年,都会随着每一次日升月落,风飘雨过,雪落无声,时序流转,而永远为中国人所凝眸,所铭记的。即使世界走向大同,而节气,也仍然会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密码和暗号。
在女儿最为紧张忙碌的高三这一年,我也正在跟班上的孩子,跟女儿一起,循着二十四节气的脚步,认真地走了一个完整的轮回。
春分。“春分到,蛋儿俏”。以前从不知道春分这天还有“立蛋”这一说。春分是周六,都在家。也把冰箱里的鸡蛋全拿出来,跟女儿一块来玩儿。趴在地板上,不成。转战到玻璃的桌面上再试,也没什么立起来的希望。又挪到木的茶几上。七八粒蛋,大小不同。专攻相对重心低,同时大头又比较平的。终于有一只蛋立起来了。兴奋得啊,跟女儿一起拍照。女儿又说,在鸡蛋上写上字,“春分”,岂不更棒?拿来彩笔,用隶体写。女儿又给描了几片绿叶,更有春天的意思了。春分这天还正是二月二。老家的风俗,这天要采荠菜做馅包饺子。去年此日,是在小琅环前边,新修的村庙对面的田野路边,一处香蕉林下,找到的荠菜。
立冬。周六去学校接女儿回来,我提议去海边转转吧,看看就要入冬的海。没想到崖口那边的稻田,还是大片大片的金黄。来时经过三乡小琅环那边,早半个月已经收割了。收割后的稻田,又重新整过,小白菜香菜什么的都又出了数寸长的苗。还有的一畦一畦地盖着一层稻草保温,在培育着什么呢?——南朗也只不过更靠近伶仃洋些,收稻子会晚这么多,是没想到过的(这一定是要在冬天才收获了)。也有三两路人,停下来,借着稻田的背景在拍照。女儿透过车窗,从路边榕树须髯间拍出来的片,倒更有味道。经过此地有名的荷花基地。这时节,是门前冷落,却也并非全无车马。仍是有零星的游人过来。看残荷。这大片荷塘枯萎得如此彻底,也是少见,几乎难找一片两片伤青带绿的。大片残荷,了无生机,想想盛夏映日接天的气势,溢人扑面的香气,难免要使人叹惋嘘唏。池上有亭,也是寂寂无人。想,要有冷风秋雨,敲打残荷,又是怎样的况味呢。
小雪。老家所在的长江中下流,小雪节气里一般还不会降雪,但是慢慢地,冷风里裹着雪籽儿,倒是会有的。12年前,我在老家镇政府里做事,写过一篇文章,登在《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上,题目叫《弥霰》,这“霰”,就是雪籽儿,往往在下雪之前会落一阵子的小雪粒。“下班后穿过熙攘忙碌的街市,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阴沉的天空开始落霰。小小的冰珠在水泥地面上舞蹈,撞在街边的铁皮篷子、玻璃幕墙上发出密集的脆响。女儿自然欢喜得很,一遍一遍摘去我肩上、发上的霰粒,眯着眼张大嘴巴长久地仰头看天——她在想是谁在看不见的高处撒下这么多冰豆子。街市的节奏并没有因为落霰而起一点变化。卖菜老汉花白的胡子间落了好几粒冰珠,却一点也没有要擦去的意思。白菜青绿的叶子上均匀地缀着霰粒,倒格外添几分卖相。才不一会儿,地面已经现出了薄薄的粉白。呼吸着轻寒的空气,思维反倒格外活跃。几个放晚学的孩子擦肩过去,‘下雪籽儿了,下雪籽儿了!’他们一路欢叫着,一样红扑扑的脸,一样新鲜鲜的笑。”——电脑屏幕刚刚弹出的腾迅新闻,《强冷空气后天夜间袭粤 周三降温将十分剧烈》。
大雪。十几年前,我在镇上政府里头做事,家就在跟镇政府一条马路之隔的教管会大院,二楼,窗子临街。冬天,大雪天,从镇政府大门出来,走到街上,抬头看家里的窗子,女儿那时小,总是被妈妈抱着,从窗前跟我打招呼。从教管会大门进去,回到家,经常是炉子里炖的豆腐,热气腾腾的,像那时候的日子,清淡,也有味道。
冬至。女儿电话里说,这段时间,是看冬季星空的时候,星星多,也够亮。尤其向南,看猎户座,最方便不过了。
大寒。女儿也放了寒假,参加完家长会,把“高三狗”领回家。从此任务就变成了陪读。一个学期都没读完的书,在女儿用功的时候,正好可以从容地收尾。《拉法》(纳达尔自传)《爱历元年》《走神》《雨霖霖》以及书架上放到封面褪色的《文学回忆录》等等,都可望有个善终吧。当然,也会随心随意地,敲打键盘,说些旧事,在文字里发发呆。文与可写于大寒的诗句,“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那是不敢想了。晚上在枕上商量,年前,能做些什么呢?自己倒没啥,也是想着给孩子一个年的印象吧。煮猪头肉?炸油条炸小鱼儿?酥肉蒸肉蒸馒头?都否了。末了,想着小区对面新开一家大超市,过年的林林总总都在里头,算了,还是别费心了吧。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
我忽然想,我们如果真要有什么“暗号”,还有什么比咱们的二十四节气更合适的“暗号”呢?这是融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未来无论多少年,都会随着每一次日升月落,风飘雨过,雪落无声,时序流转,而永远为中国人所凝眸,所铭记的。即使世界走向大同,而节气,也仍然会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密码和暗号。
在女儿最为紧张忙碌的高三这一年,我也正在跟班上的孩子,跟女儿一起,循着二十四节气的脚步,认真地走了一个完整的轮回。
春分。“春分到,蛋儿俏”。以前从不知道春分这天还有“立蛋”这一说。春分是周六,都在家。也把冰箱里的鸡蛋全拿出来,跟女儿一块来玩儿。趴在地板上,不成。转战到玻璃的桌面上再试,也没什么立起来的希望。又挪到木的茶几上。七八粒蛋,大小不同。专攻相对重心低,同时大头又比较平的。终于有一只蛋立起来了。兴奋得啊,跟女儿一起拍照。女儿又说,在鸡蛋上写上字,“春分”,岂不更棒?拿来彩笔,用隶体写。女儿又给描了几片绿叶,更有春天的意思了。春分这天还正是二月二。老家的风俗,这天要采荠菜做馅包饺子。去年此日,是在小琅环前边,新修的村庙对面的田野路边,一处香蕉林下,找到的荠菜。

立冬。周六去学校接女儿回来,我提议去海边转转吧,看看就要入冬的海。没想到崖口那边的稻田,还是大片大片的金黄。来时经过三乡小琅环那边,早半个月已经收割了。收割后的稻田,又重新整过,小白菜香菜什么的都又出了数寸长的苗。还有的一畦一畦地盖着一层稻草保温,在培育着什么呢?——南朗也只不过更靠近伶仃洋些,收稻子会晚这么多,是没想到过的(这一定是要在冬天才收获了)。也有三两路人,停下来,借着稻田的背景在拍照。女儿透过车窗,从路边榕树须髯间拍出来的片,倒更有味道。经过此地有名的荷花基地。这时节,是门前冷落,却也并非全无车马。仍是有零星的游人过来。看残荷。这大片荷塘枯萎得如此彻底,也是少见,几乎难找一片两片伤青带绿的。大片残荷,了无生机,想想盛夏映日接天的气势,溢人扑面的香气,难免要使人叹惋嘘唏。池上有亭,也是寂寂无人。想,要有冷风秋雨,敲打残荷,又是怎样的况味呢。
小雪。老家所在的长江中下流,小雪节气里一般还不会降雪,但是慢慢地,冷风里裹着雪籽儿,倒是会有的。12年前,我在老家镇政府里做事,写过一篇文章,登在《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上,题目叫《弥霰》,这“霰”,就是雪籽儿,往往在下雪之前会落一阵子的小雪粒。“下班后穿过熙攘忙碌的街市,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阴沉的天空开始落霰。小小的冰珠在水泥地面上舞蹈,撞在街边的铁皮篷子、玻璃幕墙上发出密集的脆响。女儿自然欢喜得很,一遍一遍摘去我肩上、发上的霰粒,眯着眼张大嘴巴长久地仰头看天——她在想是谁在看不见的高处撒下这么多冰豆子。街市的节奏并没有因为落霰而起一点变化。卖菜老汉花白的胡子间落了好几粒冰珠,却一点也没有要擦去的意思。白菜青绿的叶子上均匀地缀着霰粒,倒格外添几分卖相。才不一会儿,地面已经现出了薄薄的粉白。呼吸着轻寒的空气,思维反倒格外活跃。几个放晚学的孩子擦肩过去,‘下雪籽儿了,下雪籽儿了!’他们一路欢叫着,一样红扑扑的脸,一样新鲜鲜的笑。”——电脑屏幕刚刚弹出的腾迅新闻,《强冷空气后天夜间袭粤 周三降温将十分剧烈》。
大雪。十几年前,我在镇上政府里头做事,家就在跟镇政府一条马路之隔的教管会大院,二楼,窗子临街。冬天,大雪天,从镇政府大门出来,走到街上,抬头看家里的窗子,女儿那时小,总是被妈妈抱着,从窗前跟我打招呼。从教管会大门进去,回到家,经常是炉子里炖的豆腐,热气腾腾的,像那时候的日子,清淡,也有味道。
冬至。女儿电话里说,这段时间,是看冬季星空的时候,星星多,也够亮。尤其向南,看猎户座,最方便不过了。
大寒。女儿也放了寒假,参加完家长会,把“高三狗”领回家。从此任务就变成了陪读。一个学期都没读完的书,在女儿用功的时候,正好可以从容地收尾。《拉法》(纳达尔自传)《爱历元年》《走神》《雨霖霖》以及书架上放到封面褪色的《文学回忆录》等等,都可望有个善终吧。当然,也会随心随意地,敲打键盘,说些旧事,在文字里发发呆。文与可写于大寒的诗句,“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那是不敢想了。晚上在枕上商量,年前,能做些什么呢?自己倒没啥,也是想着给孩子一个年的印象吧。煮猪头肉?炸油条炸小鱼儿?酥肉蒸肉蒸馒头?都否了。末了,想着小区对面新开一家大超市,过年的林林总总都在里头,算了,还是别费心了吧。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