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难度比较大,尽管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已经构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在教学中可借鉴古私塾“诵读”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文言文的“三读”,使学生完成读准字句——理解段意——深入研读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尝试
文言文诵读,是传统的塾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明白不过了:“凡读书………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而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模式:先是介绍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写作文章的目的,然后进入课文内容,落实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再辅以老师的串讲,分析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有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强调背诵。往往一篇文章讲下来,老师觉得讲的东西不少,学生脑子里塞得满满的,但是觉得像学英语单词似的那般枯燥,而且自己阅读新的文言文时仍然觉得无从下手,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我并不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对字词句式等知识点的讲解是必要的步骤。既然高考是我们教学的指示灯,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力求从更广的角度来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呢?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大多是600字左右的纪传类文章,符合《考试说明》中表述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诗文”这一要求,学生读起来难度并不大,只要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形式作一下调整,学生阅读的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经过笔者的试验并不断完善,摸索出了一条可行有效的教学思路,即“三读教学法”,具体方法解释如下:
一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文言文因其历史年代久远,加之古汉语自身的特点以及作者表达的需要,使得文言文阅读过程中读准字音、准确停顿就成了必要的一步。怎样让学生在面对一篇新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时能够得心应手,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为达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这一目的,我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开始时,既不对文章做相关的介绍,也不进行范读,而是直接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注释自己读课文,并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对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纠正错误的读音和断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当然,这个过程学生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比方说对文句意思的理解有时并不明白,教学的进程也比较缓慢,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告诉学生有些文句暂时可以不必一下子弄清楚,重要的是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一些文言文句停顿的处理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并能够解释处理的理由。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齐地/方千里’,“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思墓之/徒有其石也”等句子处理得都比较合理。
二读——读懂段意,整体把握
在这个阶段,不求字字句句落实,不苛求对每一句的透彻理解,只要能读出大意即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文体来看,大多数是纪传体,这类文章的阅读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来阅读,比如“写的是什么人”“写这个人的几件事”“表现了这个人物的什么品质”“表达了什么主题”等等。带着以上几个问题去读文章,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就能够比较轻松地把文章“化整为零”,比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阅读材料时,就不会至于惊慌失措。经过努力,就会很快把握文言文的大意,为做题奠定基础。
三读——重点研读,准备做题
通过第二阶段的“读”之后,文言文各段所表达的内容已经基本把握,但从近年高考的要求来看,仅达到这个程度还不行,还要弄清一些文言现象,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而这些内容恰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所以,在第三个阶段的“读”中,就要解决涉及到的文言现象。研读理解过程,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反视词句的意义,而不只是默记文章下面的注释,串通注释而为译句,况且文章下面注释多为词典意义,而句中灵活运用的词义必须在读通的基础上才能掌握。研读是边读边思,在这个过程中加深理解或记忆,也就是说以读为线,以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形成知识网络,互为关联,把词义融入文中自然地掌握。研读是质疑、解疑性的诵读,带有分析思维的特点。
一篇文言文,经过三遍的阅读,文章的内容、文言现象等知识,学生都会有比较切实的把握,无论试题怎样设计,学生都能够应答。笔者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尝试这种方法,利用一段时间强作“读”的过程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并以《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为练习篇目,要求学生在读文言文时,写出文章主题、人物、事件等。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熟练阅读能力,除了对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之外,还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学了《鸿门宴》,引导学生读《史记·项羽本纪》;学了《促织》,引导学生读《聊斋志异》;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读杜甫的《三吏》、《三别》。鼓励、倡导学生到古文学的殿堂里去游览,吸取古文学的营养,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文言丈阅读的素质。现在,学生拿到一篇新的文言文立刻读,从断句、停顿到全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言现象的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文言试题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
笔者以为,对文言文的“三读”过程符合人的认识过程中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具体的认识规律。读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是为了达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将学生的能力真正培养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尝试
文言文诵读,是传统的塾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明白不过了:“凡读书………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而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模式:先是介绍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写作文章的目的,然后进入课文内容,落实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再辅以老师的串讲,分析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有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强调背诵。往往一篇文章讲下来,老师觉得讲的东西不少,学生脑子里塞得满满的,但是觉得像学英语单词似的那般枯燥,而且自己阅读新的文言文时仍然觉得无从下手,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我并不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对字词句式等知识点的讲解是必要的步骤。既然高考是我们教学的指示灯,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力求从更广的角度来拓展我们的教学思路呢?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大多是600字左右的纪传类文章,符合《考试说明》中表述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诗文”这一要求,学生读起来难度并不大,只要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形式作一下调整,学生阅读的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经过笔者的试验并不断完善,摸索出了一条可行有效的教学思路,即“三读教学法”,具体方法解释如下:
一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文言文因其历史年代久远,加之古汉语自身的特点以及作者表达的需要,使得文言文阅读过程中读准字音、准确停顿就成了必要的一步。怎样让学生在面对一篇新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时能够得心应手,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为达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这一目的,我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开始时,既不对文章做相关的介绍,也不进行范读,而是直接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注释自己读课文,并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对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纠正错误的读音和断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当然,这个过程学生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比方说对文句意思的理解有时并不明白,教学的进程也比较缓慢,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告诉学生有些文句暂时可以不必一下子弄清楚,重要的是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一些文言文句停顿的处理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并能够解释处理的理由。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齐地/方千里’,“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思墓之/徒有其石也”等句子处理得都比较合理。
二读——读懂段意,整体把握
在这个阶段,不求字字句句落实,不苛求对每一句的透彻理解,只要能读出大意即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文体来看,大多数是纪传体,这类文章的阅读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来阅读,比如“写的是什么人”“写这个人的几件事”“表现了这个人物的什么品质”“表达了什么主题”等等。带着以上几个问题去读文章,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就能够比较轻松地把文章“化整为零”,比较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阅读材料时,就不会至于惊慌失措。经过努力,就会很快把握文言文的大意,为做题奠定基础。
三读——重点研读,准备做题
通过第二阶段的“读”之后,文言文各段所表达的内容已经基本把握,但从近年高考的要求来看,仅达到这个程度还不行,还要弄清一些文言现象,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而这些内容恰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所以,在第三个阶段的“读”中,就要解决涉及到的文言现象。研读理解过程,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反视词句的意义,而不只是默记文章下面的注释,串通注释而为译句,况且文章下面注释多为词典意义,而句中灵活运用的词义必须在读通的基础上才能掌握。研读是边读边思,在这个过程中加深理解或记忆,也就是说以读为线,以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形成知识网络,互为关联,把词义融入文中自然地掌握。研读是质疑、解疑性的诵读,带有分析思维的特点。
一篇文言文,经过三遍的阅读,文章的内容、文言现象等知识,学生都会有比较切实的把握,无论试题怎样设计,学生都能够应答。笔者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尝试这种方法,利用一段时间强作“读”的过程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并以《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为练习篇目,要求学生在读文言文时,写出文章主题、人物、事件等。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熟练阅读能力,除了对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之外,还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例如:学了《鸿门宴》,引导学生读《史记·项羽本纪》;学了《促织》,引导学生读《聊斋志异》;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读杜甫的《三吏》、《三别》。鼓励、倡导学生到古文学的殿堂里去游览,吸取古文学的营养,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文言丈阅读的素质。现在,学生拿到一篇新的文言文立刻读,从断句、停顿到全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言现象的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文言试题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
笔者以为,对文言文的“三读”过程符合人的认识过程中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具体的认识规律。读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是为了达到叶老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将学生的能力真正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