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的生态批评解读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批评理论是文学视角下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批评潮流。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理论要旨,对电影《逃离德黑兰》中的场景和情节进行分析,揭示出电影制作班底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呼吁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关键词】《逃离德黑兰》 生态批评 生态关怀 人文关怀
  电影《逃离德黑兰》是由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的传记剧情片,影片讲述1979年11月4日,伊朗人民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激进分子猛攻美国驻伊大使馆,并抓走了52名人质。与此同时,6名美国人趁乱逃脱并躲到了加拿大驻伊大使馆中。以当时的局势,他们被找到甚至被处死都只是时间问题。为了营救这六名被困者,美国中央情报局任命一名精通伪装技巧的特工托尼·门德兹负责人质营救事件。随后他设计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营救方案,把自己伪装成一名电影制片人,被困的6名人质则谎称是与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而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离德黑兰》。最终,托尼·门德兹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
  生态批评是西方文学流派中出现较晚的文学批评潮流,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将它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他在《衣阿华评论》冬季号上发表的文章《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然而,生态批评理论真正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危机。一群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研究人员认为文学批评有责任面对我们的生态问题,开始着力研究和探索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与人类行为的密切联系,将环境问题与文学相结合,试图借助文学文本呼唤人类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此后,生态批评以整个社会凸显的环境问题作为动力迅速发展,它不仅要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而且还要还人性以自然,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实现其重建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终极关怀。电影是文学的一种视觉形式,为传播思想提供了极大的舞台。影片《逃离德黑兰》通过向观众展示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的画面,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资本主义利益至上和个人私欲膨胀等人类活动和思想,传达了电影制作班底对人类未来发展强烈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
  一、 生态关怀
  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急剧膨胀,开始无限度地开采自然资源。在《逃离德黑兰》影片开头故事背景的描述中,1950年伊朗人民选举了非宗教的民主主义者穆罕默德·摩萨台成为总理,他将原本被美国和英国控制的石油国有化,把伊朗的石油归还于伊朗人民。但是1953年,美国和英国就密谋了一场政变,罢免了穆罕默德·摩萨台,并安排傀儡米萨·巴列维当上沙赫。这样的故事背景的展示,一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令他一方面则是人的无限欲望和自然有限供给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人类首先将自己看做最高级的存在,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所创造的。为了自身的发展,人类可以肆意开采自然资源,向自然索取,甚至可以为了一己私利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电影画面中伊朗人民大肆开采石油资源,钻井导致地表亏空,石油泄漏污染河流湖泊,冶炼焚烧过程中又带来废气污染。这些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源于支配人类意识和行为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人类至上的思想。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视角为中心,将人类视为地球上最重要做高级的物种。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人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计后果地任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种将人与自然对立、牺牲自然来换取人类发展的观念必然造成生态危机。人类既要向自然索取又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按照人的主观愿望来改造自然又要注意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这是当代人所必须直面的生态难题。生态批评家并不反对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他们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他们不仅要求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且呼吁构建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从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电影由此体现出清晰的生态批评思想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怀。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在大规模现代机器的应用下逐渐使变得工业化。先进的现代工业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促使了人类物欲的增长,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利益最大化思想的驱使下,人类把大自然作为工具来满足嗜血的欲望,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盘剥,却忽视了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中,当美国国务院召开内部会议探讨营救大使馆6名人质的最佳方案时,首先对这6名大使馆成员做了简要介绍。其中有一位成员名叫亨利·李·沙茨,他是来自爱达荷州的农业专员,负责去把美国的拖拉机卖给伊朗的农业人员。这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镜头,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美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在国内工业化已经广泛覆盖的情况下,美国开始将工业化的目标向别国转移。这并不是美国为了帮助别国农业的发展,而是在资本主义利益最大化价值观念的驱使下,利用别国的资源来赚取自身的利益。然而这种快速的、不顾及生态环境的工业化进程,最终只会导致生态的恶性循环和环境的报复。生态环境被破坏殆尽、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之后,人类只能走向灭亡。因此,生态批评理论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利益至上的观念。该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微妙的画面,也是为了反映现代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弊端,提醒人们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树立可持续的反展观,表达了电影创作班底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向往。
  二、 人文关怀
  人类社会是各种矛盾的集结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类建立了现代道德和优良的社会秩序,但是却无法摆脱自身的原始本能和邪恶本性。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理性与野蛮兽性相抗衡,善良正义与邪恶卑劣相匹敌。当这些内部矛盾越来越激化,无法调和解决之时,人类便会采取对外转移的手段将之转化。这些对外转移的手段则表现为人类相互之间的欺压、奴役,甚至争斗、战争。影片开头就给我们展示了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伊朗的示威人群举着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被废黜的伊朗国王沙阿的模拟像,他们反复高喊着口号,一只只拳头在空中挥舞。标牌上用英文写着:美国遣返沙阿!为谋杀伸张正义!一名男子发狂似的用力刺沙阿的模拟像。伊朗人民之所以如此痛恨美国政府及自身的国王沙阿,直接原因是沙阿在美国政府的操控下对伊朗人民实行了残暴的统治,导火索则是政府对无辜学生的残忍杀害。而伊朗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影片最开始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历史影像资料,1953年,美国和英国密谋了一场政变,罢免了伊朗人民民主选举的将石油国有化的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并安排米萨·巴列维当上沙赫,沙赫则开始用残酷的内部警察来维持他的权力,对人民施以暴行和专制。电影画面中,我们可看到赤身的男子被倒挂在绳索上,满身是伤口和鲜血,周围是拿着刑具的带着狰狞微笑的人和表情麻木略显恐惧的看客。1979年,尽管伊朗人民推翻了沙赫,但整个国家接着陷入萧清、敢死队和混乱之中。人们被莫名地抓捕,蒙上眼睛,然后被乱枪射杀。生态批评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而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强者通过政变、战争和暴政等手段来谋求政治权利、抢夺自然资源,弱者则被迫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进行反抗和报复。生态批评不仅要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而且还要还人性以自然,解决人的异化问题,而影片展示的战争和暴政不仅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导致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生态失衡。在这里,影片的制作班底是想向观众展示人性的劣根性以及已经病变的人类文明,呼人类反省自身的思想、行为、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运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矛盾和冲突,相互理解、团结一致、合作、互助、共享,重建和谐共处的人类社会。   人类文明的病变还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状态的强烈对比和巨大差异。在影片中,由英美扶植上台对伊朗人民施行暴政的沙赫米萨·巴列维因其奢华无度、挥金如土而臭名昭著。他的寝宫和穿戴极其奢华,他的妻子每天用牛奶来沐浴,甚至他每天的午餐都是由飞机从巴黎空运过来的。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伊朗人民破布裹身,每天都在贫穷饥饿和疾病中挣扎。米萨·巴列维的暴政和挥霍根源于其个人私欲的不断膨胀,在这种欲望的操控下,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身为领袖对伊朗人民的责任和义务,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私欲,沉迷于个人享乐。生态批评主张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而米萨·巴列维这种奢侈挥霍的行为是对自然资源赤裸裸地浪费。当自然资源被长期过度地索取,生态环境必然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生态批评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认为人类应该建立万物平等的整体生态观。这种生态系统整体利益观念不仅是指人类要平等对待自然万物,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注重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和利益共享。沙赫和伊朗人民形成剧烈反差的生活水平就是自然资源在不同阶层人类中的分配不均,是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失衡。这样的失衡和不公,只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和关系的异化,最终引起战争冲突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影片向观众展示这样对比鲜明的画面,就是呼吁人类树立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观念,表达了对人类未来强烈的人文关怀。
  三、 结语
  生态批评作为全新的文化批评视角,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文学流派,借助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极大地呼唤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利用生态批评理论来解读《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结合生态批评理论要旨,揭示出该片制作班底强烈的生态意识及深层的创作意图。这部影片的场景和画面向观众展示了由于人类肆意开采、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战争杀戮、奢侈挥霍所形成的病态的人类文明,表现了对人类发展未来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注。通过对生态恶化的深层原因分析,本文揭示出影片对人类中心主义、资本主义利益至上、人性邪恶本质及个人私欲膨胀的批判。该片试图向观众传达,人类只有正视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这一重要责任,还原本身异化的人性,纠正现代文明的弊端,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参考文献:
  [1]陈丽娟.《蝇王》的生态批评解读[J].芒种,2014(6).
  [2]克里斯·特里奥.逃离德黑兰[J].世界电影,2014(1).
  [3]李亚.《阿凡达》创作中的生态主义思想[J].电影文学,2014 (14).
  [4]刘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 (1).
  [5]林意新,杨悦.《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
  [6]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3).
  [7]王佩雪,吴晓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J].电影文学,2014(10).
  [8]王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当代电影中的生态思想[J].青年文学家,2014(20).
  [9]王文平.电影传媒视域中的生态批评与人文关怀[J].电影文学,2014(23).
其他文献
“高效课堂”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真正的语文课堂是要讲高效的课堂,还是要追求实效的课堂呢?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效固然好,可我们仍要脚踏实地,无论是高效还是实效,
期刊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从营造课堂气氛、运用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节奏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识记教学、如何艺术的评价学生等方面论述了高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旨在保持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高年级的英语课堂同样充满活力、焕发光彩。  【关键词】课堂 英语学习 教学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逐渐降低。有人曾做过调查,100%的学生在三年级初学英语时非常感兴趣,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教育机制也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改革和创新。评价模式是一种考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方法,在初中教学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在应用中,教学的信息会通过评价系统进行反馈,完成了解教学情况的目的。可以帮助老师改善授课方法、提高授课质量。英语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若只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判断学生优差情况,比较片面。其一,学生把精力全部放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想方设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运用语言感染学
期刊
【摘要】任务教学法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研究的热点,心理研究证明,人在压力下可以激发自身的潜能。中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交互性环境,无法学以致用,从而导致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足,尤其是针对英语复杂的句型,往往张冠李戴,出现常识性错误,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句型的教学中必不可少。本文结合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经验来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中学英语 句型 应用  中学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在吃面包或者嚼馒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松软的面包和馒头中,有很多小孔?其实,制作面包和馒头的原材料是一摸一样的,都是面粉加水.一个送到烤箱中,就变成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教学需要教师付出较大的教学精力与时间,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明显成效。本文以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英语写作 合作学习 应用策略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以及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
本文从精心设计,改进备课方法;导入新课,立足学生体验;身临其境,营造教学氛围;学生参与,开展交流活动;人人争先,培养竞争意识五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