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小说《重游花都》查理多面形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游花都》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名作之一。这部作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主人公“浪子”查理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爵士乐”时代的时代主题。本论文拟从小说主人公查理二十年前后在“花都”巴黎生活的轨迹入手分析查理的“多面人”形象,以期更深刻地解读菲茨杰拉德小说,揭示其作品的深刻社会涵义。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重游花都》;查理;多面人形象
  作者简介:张善衍(1996-),男,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也是现代小说写作技巧的匠人。他的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一战之后,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的霸主和金元帝国,美国人开始纵情享乐。随着爵士乐的诞生,青年一代更是追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挥金如土,声色犬马成为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金钱和权力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标志。随着1929-1933第一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失业率加大,工厂倒闭,银行关门,人们的生活水准下滑,美国人的权力与金钱梦彻底破灭,菲茨杰拉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塑造了《重游花都》中的主人公查理在巴黎先是腐化堕落地生活,后来因为破产而离开巴黎,若干年后故地重游不胜唏嘘的生活写照。作者用查理的二次在花都巴黎不同场景,不同形象的人物刻画来阐释“美国梦”幻灭的主题。
  一.查理:花花公子形象
  在《重游花都》中,作者运用其娴熟的写作技巧如此精妙的人物对话,生动的人物动作描写及电影“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塑造了主人公查理的多面人生形象。
  小说主人公查理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塑造的。查理年轻时因为家境富足而穷奢极欲,抛妻弃女,最后因债务而远走捷克,在妻子去世后,只能把女儿寄养在亲戚处,十几年之后,成为小商人的查理,再游巴黎,回忆往事自己纵情声色,家破人亡,感慨万千。
  在《重游花都》里菲茨杰拉德入木三分地描写了查理放荡生活的印记,他一味挥金如土,结交有钱的痞子,放浪形骸。最后家道中落,女儿都得靠亲戚抚养。下面就是他和妻姐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充分说明了这点:
  “But it was nice while it lasted...”
  “There wasn’t man I know.”, Charlie said
  “She looked at him keenly.”“I should think you’d have enough of bars.”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很容易联想查理的酒吧生活。从他妻姐“enough of bars”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想象年轻的查理是一个十足的花花公子,日夜流连于各种不同的酒吧。酒吧已成为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从这段描写来看,作者确确实实地塑造了年轻时查理的花花公子形象。
  二.查理:穷困潦倒的穷汉形象
  尽管在《重游花都》中,菲茨杰拉德把查理塑造成了“花花公子”的形象,但在描写查理重回巴黎时,他已历尽沧桑,昔日的阔少变成了一个在捷克收入微薄,亲戚怀疑他恐怕连女儿都养不活的形象。在小说中多出描写了他重游巴黎的窘状。
  小说中在查理重游巴黎,打算接走寄养在其妻姐家中的女儿的这部分描写时,作者刻意对比了他往昔的奢华生活和当前的穷困状况,细腻地刻画了查理去妻姐家时的谦卑的姿态,尽管他展示出了他鼓鼓的钱包,仍然被亲戚瞧不起,被指出即使有钱,他仍有一个破碎的家庭,在他过去常去的利兹酒吧他与一位旧友的对话,也充分显示出了他的窘境:
  “Are you back in the states?”
  “No, I’m in business in Prague”
  “I heard that you lost a lot in the crash”
  “I did”,“but I lost everything I wanted in the boom”
  这段对话表明查理回答昔时朋友保罗的询问“你又回到先前的状态了吗?”他用一个No字否认了他回不到往昔的富足状态,只不过在布拉格做小买卖。同时查理还以万分悔恨的口吻说他失去了他在全盛时期想要的每一件东西。这段话清晰地折射了查理的从辉煌到贫穷的人生轨迹和他穷困潦倒的穷鬼形象,也充分展示作者对其多面人生的探索。
  综上所述,菲茨杰拉德在《重游花都》中从主人公查理不同的人生阅历展示了他多面人生的形象,从阔少到穷困小买卖者的巨变。查理从盛到衰形象的变化也是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青年美国梦破灭的书写,籍此作者揭示了其深刻的社会主题。
  菲茨杰拉德是现代小说写作技巧的大师,他用其细腻地笔触塑造了徐许许多多性格各異,栩栩如生地人物。在其小说中,作者喜欢用人物对话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往往其故事情节的叙事风格也颇具匠心。在他的《重游花都》中作者也多次用人物对话来叙事,使读者能够在这些对话中链接那些穿越时空的情景,从而更好地把握主题线索。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独具匠心地用主人公查理与其妻姐,与昔时好友的对话来进行主人公先前和再次来巴黎的两种状况的对比。这些对话使人们可以充满想象的空间,联想起查理年少轻狂的花花公子形象。还是这些对话表明了查理现实生活的窘况及追忆往昔充满惆怅的内疚心理,使人看清了现实中的主人公查理穷困潦倒的落魄形象。《重游花都》的主题通过这些对话和作者对主人公查理的多面形象分析得以揭示:查理的从阔少到穷困小生意人的转变就是“美国梦”幻灭的现实版本。
  参考文献:
  [1]宁倩. 美国文学名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2]朱虹. 美国文学散论[M]. 北京:三联书店,198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人际功能角度解读《傲慢与偏见》中人物间的人际关系,通过详细分析人物对话的情态量值和话语权力,揭示凯瑟琳夫人与伊丽莎白之间的权势关系差距,并进一步突出女主的人格魅力,为解读此部文学作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人际功能;情态量值;权势关系  作者简介:马晓华(1960.6-),汉族,黑龙江尚志人,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法;赵悦(1992.3-),汉族,黑龙江鹤岗人,研
文章通过搜索国内外相关期刊论文,分析和梳理目前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概念界定、研究领域和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对个体和人际之间的健康行为的影响,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
文献共引分析、作者共引分析和期刊共引分析等共引分析方法经常作为绘制知识图谱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引文关键词为基础扩展传统共引分析方法,提出关键词共引分析(Keyword Co-
文章以国内外文献调研为基础,就科研人员对自存储的认知及认可、参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综述,结果表明,科研人员对自存储的认知度和参与行为现状不够理想,
作者简介:丁娜(1993.3-),女,汉,陕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欧洲语言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意大利文学在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时期空前繁荣,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彼得拉克的《歌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等,及其之后浪漫主义文学重要代表曼佐尼的作品《约婚夫妇》,被誉为
期刊
摘 要:研究阿拉伯文化对于西班牙文学的影响,对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先详细分析了西班牙文学的创作背景,后具体分析了阿拉伯文化对于西班牙文学的影响,以期为研究西班牙文学的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学;影响;谣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一、西班牙文学的创作背景 
2018年1月3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8年度京津冀地区常务理事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召开,学会名誉理事长黄长著及部分京津冀地区常务理事共16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常
期刊
文章对大学图书馆数据馆员职业技能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围绕数据馆员角色演变、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论述,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数据馆员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文章指出在学科馆员
摘 要:纪录片《中国女红》是对女红艺术品的展示,在一个个艺术品之后映射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女红是女性表达情感和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是对中国男耕女织文化的继承,是自然崇拜文化的精神寄托、是情感追求的媒介。女性们巧妙地运用了女红织制品、图案饰样来阐释对生命的感悟与敬畏。  关键词:女红;文化原型  作者简介:王凤(1994.11-),女,汉族,皖和县人,现就读于北华大学文学院2017级文艺学专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