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研究述评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以人为本的内涵、我国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的原因和背景,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近期;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详尽、系统地论述。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一)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
  对于以人为本中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类存在意义上的人,即抽象的,一般的人。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呼吁人要有“类”意识,维护和推进人的生存和长远发展[1]。在涉及普遍人性、全部人类历史以及当今全人类整体的事物和利益的场合,以人为本中的“人”也必须是抽象的、一般的人[2]。
  从党的文献、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党的宗旨和目标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看,有的学者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3],即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支持祖国统一的所有人士。但不包括极少数破坏祖国统一、妄想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他们与那些把以人为本中“人”理解为“所有人即社会全体成员”的学者不同。他们认为理解为社会全体成员,混淆了“人民”和“公民”两个概念。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不仅有质上的规定性即它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即它是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而公民则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虽不是社会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人”就不能是社会全体成员。有的学者则有不同的观点[4],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 应该解读为公民,我国的公民是指具有我国国籍,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一切社会成员。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人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的、现实的基础。这样有利于把以人为本这一重大执政理念和宪法的人权原则有机统一起来。公民不仅包括人民, 还包括犯罪分子。使用公民这一法律概念, 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执政为民政治理念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是一个与阶级斗争相联系的政治学范畴, 反复提人民这一概念, 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更多的倾向弱势群体和个体,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这本身也是理论和现实之间不得已的差距。有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5], 如果因关注弱势群体而忽视精英阶层的能力和业绩,以人为本只能是一种片面的不彻底的以人为本。社会精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 就应该尊重精英阶层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 应进一步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和空间。
  (二)关于以人为本中的“本”
  对于以人为本中以人的什么为本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思想看,应该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本。需要是人、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表现。需要对内代表着主体的内在结构和本质规定性;需要对外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作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正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并由此构成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和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一切发展只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离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6]。因此,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从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实现形式来看,有些学者认为应以人的能力为本。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本质在当代的突出表现是人的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把发展当作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代中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本体现为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以能力因素为主导。但也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以能力为本之中[7]。
  以人的主体性价值和以人的客体手段工具性价值为本两者具有相通性。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即实现人的工具性价值,是尊重人的最根本的表现,是人得到尊重的根本标志,是发展和培养人的本质力量的途径,是对人的尊重的确证。
  
  二、我国提出并坚持“以人为本”观念的原因和背景
  
  有些学者认为,提出并坚持“以人为本”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在经济增长当中,人的知识贡献的比重日益上升。二是产业结构日趋智能化,对人的知识和智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人才结构日趋知识化、脑力化。
  第二,“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尺。
  第三,人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日益突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环境与生态遭到破坏;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被一定程度上物化了。人的这种异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反过来支配人类;某种程度上社会的人际关系蜕变成金钱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出现了贫富悬殊;人的价值被资本化了,极端利己主义在蔓延[8]。
  另外,从中国文化的传统影响及中国近百年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解析以人为本的时代性。第一,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层面上注重人文精神,但这种对人的关心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君(官)民思想,家族伦理思想基础上的。 “以权为本”、“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现代化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历史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片面强调唯物史观科学认识的方面,忽视或漠视人的发展方面等价值维度上应有的层面。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成为创造财富的手段,传统价值失落、科技负面作用、拜金主义盛行、生态环境问题等,把以物为本推上了历史的顶峰,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自身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1]。
  也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针对我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蔑视人和忽视人的现象和对 “文化大革命”中泯灭和扭曲人性现象的纠正提出来的。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辉煌成就,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只考虑如何实现提高经济指标,很少考虑甚至以牺牲人民的实际利益求发展,偏离了以人为本。“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不断促进人的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但在现代中国,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的缺憾和我党长期受“左”的思想禁锢,以权、以官为本,蔑视人、忽视人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今天我们党提出和强调“以人为本”,也有着这一方面的针对性,强调要关心人、爱护人,要尊重和保护人权[12]。
  
  三、以人为本的实现
  
  以人为本的实现,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实现路径。
  要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强调四个点:第一,应该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消费需要为出发点。第二,应该以不断推进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质量为支撑点。第三,应该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为升华点。第四,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9]。
  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要落实好以人为本, 首先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其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正确处理“为群众”和“靠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领导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种为民谋利益的主观追求;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态度。二者统一的基础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正确处理“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的关系,正确处理向群众学习和教育引导群众的关系,带领群众前进[10]。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实现: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以人为本的实现创造经济条件。第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完善分配制度,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相对公平的权利、机会和条件。第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体地位。主体的主体性是衡量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基本政治条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第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人的发展创造文化条件。增加教育投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财富需求;第六,改善生态环境,搞好生态文明,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自然条件[11]。
  实现以人为本,就当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日常的各项工作中去。1.为了人 :(1)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这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第一步的目标。(2)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具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涵,它既是质的概念也是动态的概念。(3)人的全面发展,新世纪最高命题。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尺。2.依靠人:(1)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2)激发人民潜能和聪明才智;(3)培养最稀缺的资源——创新型人才。 3.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1)以人为本的改革; (2)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4.塑造以人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体系。(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3)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大要素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12]。
  
  [参考文献]
  
  [1]曹景帅,张艳杰.关于“以人为本”的再思考.消费导刊[J],2007.11.
  [2]王锐生.以人为本的几个理论难点及其应用[J].学术研究,2004(2).
  [3]吕世荣,朱宗友.关于“以人为本”中“人”的问题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9-7,(11).
  [4]李鹏飞.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核心问题的哲学解读[J].东疆学刊,2009-1,26(1).
  [5]韩庆祥.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重要问题.哲学研究,2005,(2).
  [6]张琦.人的需要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理论学习[J],2004,(4).
  [7]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河北学刊[J],2004 -5 ,24(3).
  [8]何显亮.“以人为本”的社会时代背景.黑龙江史志[J],2009,(22).
  [9]尹世杰.人的本质和如何体现与实现以人为本.求索[J],2004.6.
  [10]王爱平.刍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J],2008,(6).
  [11]张艳玲.认“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到科学发展观[D],2008-6.
  [12]张今,袁国敏.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朱春杉,徐州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
其他文献
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科学研究,对锂离子电池安全生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给出了锂离子电池安全生产的一些知识,结合锂离子电池火灾的特殊性,提出了锂离子电池火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下,石家庄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既要吸收国内外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又要结合区域自身情况.持续推进省会法治建设、加强法制教育,提高违法成
近两年来,受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及鄂尔多斯地区能源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内蒙古金融纠纷类案件大量增加,依法保护金融资产、防控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债权是法院的司法职能,防范化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总结提炼了我党90年的成就,即“三个中国特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
成立于1961年的经合组织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财富增长、社会稳定和良好的行政管理构成了经合组织塑造全球化进程的“三角发展模式,”这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自20世纪末起,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伴随信息时代的全面深入,人们每天生产和消费的信息也在呈指数倍增长,大数据技术便是在这个时代
1955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8周年,举办了盛大的宴会,许光达也参加了宴会。在宴会期间,许光达得知了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这本来是个好
文章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关于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重要讲话,从三个方面指出了青年一代怀揣梦想,努力奋斗的必要性,并结合教育事业,展现出有爱,有梦,有希望
在2010年美国举行的世界黑客大会上,来自新西兰的Barnaby Jack展示了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引入ATM,从那时起,世界各地不时发生恶意入侵ATM的病毒.,而这些病毒的出现,可能导致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