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 ”的创业大潮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下简称“大创”)在实践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创业结构由单一向交叉重叠、混合多样式发展。参与者不断审视自身与项目的结合点,在功能、应用上聚力发功。本文从创业活动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探讨其发展路径和创业人才培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创;项目应用;趋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从2011年至今,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完成了十年探索,通过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这三大板块,发掘了大量的项目,使学生得到了最直接、有效的锻炼。十年间,大创项目借助专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内容单一到综合、跨专业、跨领域,从单打独斗到专业联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当下在“互联网 ”的形势下,很多项目在实践中完成了跨学科内容设计的深度融合,使大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我们将从自身参与大创的经历中探讨其发展应用的演化路径。
一、以多门类艺术专业为依托,进行创新、创意训练
大创初始阶段,在懵懂中开始了尝试。这期间主要以创新、创意为主,围绕艺术专业进行一系列的开发,如影视编导专业偏重于短片、纪录片的创作,如2001年的音乐MV 《青春》、纪录片《异地恋不能说的秘密》、微电影《我为自恋狂》,以及造型设计专业针对化妆、美发的项目《美妆020平台》,模特专业针对穿着、造型的项目《北城-model 11服饰美容工作室》,表演专业针对大戏延伸开发的项目《民族文化融入中学戏剧》。
这些项目均基于专业本身进行构架、操作并实施训练,是专业课程的延伸,在應用上基本向内,用户基本为本校师生。项目多为创新型,将老师课堂讲述的知识加以简单应用,从而完成了学生从课堂到实践的知识转化,对培养学生对大创的认知,提高实践兴趣和动手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项目内容的单一,其应用性、延续性在这一时期较差,转化率较低,往往结题后不再有人问津。
二、加大创新力度,尝试创业项目的开展,由此产生了艺术类专业的横向联合
同学们在单个的大创项目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在新项目的尝试训练中已经不满足仅仅围绕一个项目、一个专业进行,开始选择以本专业为基础,联合艺术类的其他专业。为了使艺术效果达到更高的标准、更具表现力,编导专业的学生会同摄影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共同拍摄了反映内蒙古二人台艺人文化传承的纪录片《星火》,该纪录片获得2016年北京电影节大学生电影飞鹰奖之新人奖。在艺术类专业的合作中,编导专业侧重策划、导演;摄影专业以影像技术为操守,后期制作则是主攻对图像的处理。
摄影专业为学部拍摄了舞蹈、曲艺、模特等专业的宣传片,在合作中发现了各自合力的优势,如造型设计专业负责化装、服装;舞蹈专业负责舞美,专业间的合作成为必要。分工协作后创作出的作品较之前的单兵作战、包打一切的创作方法有着迥然不同的效果。由此,也拉开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序幕。
三、大创向深度发展,艺术类专业与其他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广泛联合
随着创业项目的迅速扩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已经开始进行实际应用的转化。如果说前两者的应用存在于艺术类学科内,是相近、相向的组合,那么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趋势。2019年,编导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开发了“创业服务器上的销售平台”,该项目是借助互联网和实体进行的商业创业活动,将移动、互联网、传统零售有机结合,进行了网上、网下互动式销售,通过移动销售车,特别为创业学生、贫困地区产品销售提供了平台,项目最终将实现移动销售车80辆,实现净利润100万元的成绩,不仅带动学生创业,还带动乡村振兴。
作为两个完全没有直接关联的专业,因为该项目而进行合作,他们将各自的优势发挥最大化,强强联合,不仅起到了专业互补的作用,也达到了1 1>2的效果。2019年,这个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 ”大赛,获得了二等奖。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大学生创业能够在社会落地生根
在2014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全民创业深入人心,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将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用户。
“有味郡传媒创意工作室”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诞生大创国家级创业项目。2017年,编导专业的学生联合摄影、平面设计、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同学根据廊坊大学城学生人数多、外出吃饭多的特点,通过调研,挖掘潜在的服务目标。创业初期主打专题是“有味君公众号”,在公众号中推广某一家店面的宣传工作,同时还提供影片思路分析、照片作品集、阅读书中优选语句推送等。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以接收各类活动策划、晚会策划、店面宣传、招聘主播为根本,与固定的主播在本工作室的基础上,与各大网络进行合作进而成立自己的网页推广。
有味郡工作室成为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第一次以营利为目的、与社会对接的项目,与其合作的中介公司和商家成为他们的主要客户。大学生们带着他们的创意根植于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将交流谈判、企业公关、撰写文稿、编写策划、短片剪辑等知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应用。该项目在当年的全国大学生“互联网 ”大赛活动中获得了三等奖。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应用上呈现渐进事态,与社会的结合度愈发紧密。学生在创业活动中能够自觉发现问题,寻找创业机会,在探索中开拓新方向。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大创项目是对外推介的设计师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注重表现形式,向社会成功推介自己。青年学生有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应变能力强的特点。然而,象牙塔中的学子常常与社会脱节,无法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推向社会、服务社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大学生创业者搭建了一个推介平台,通过逐级上报、考核、论证,将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估,使之为社会所了解,进而获得合作的机会。 2020年,体育舞蹈专业申报的大创题目为“舞蹈作品进中學”,他们将自己的舞蹈推荐到山东省临沂市滨河高中,通过进入试验高中实地演出、实地调研,以舞蹈形式作为美育教育的手段,以舞蹈为素质教育切入点,将舞蹈作品作为舞蹈教育工具,通过舞蹈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目的,为该校今后开展舞蹈课程提供契机,得到了高度认可。由此成为模版,在中小学及幼儿园推广。
2.大创项目是复合人才的孵化器
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育人目标。大创活动彻底改变了读死书、知识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我们以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为核心,立足服务于社会,在创业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国家级大创项目“创业服务器上的销售平台”的小组同学在创业活动实践中发现,受自身能力限制,创业学生缺少销售平台,大量富有创意的学生创业产品无法销售,同时又发现受市场信息不对称与自身实力不足的影响,农产品缺少直销平台。经过长期周密的市场调研,项目组发现商业地产房租成本过高与实体店转产换地成本过高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两大根本原因。这些问题竟然成了他们的创业机会,经过两年的平台建设,项目不仅落地北京,而且开始覆盖山西、山东、河北等地进行复制孵化,改变了旧有的销售模式,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销售效率。平台支持学生创业成果,帮助500个以上学生创业产品建立销售渠道,年累计为学生创业创收1000余万元,完成了项目孵化和人才孵化。
3.大创项目是培养跨界思维人才的实践者
俗语道:“术业有专攻。”参与大创的学生往往是带着很强的个人兴趣投入其中。然而现实有时会出现与所学专业相差较远的情况,对于艺术生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思维的横向交叉和知识的碰撞在大创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培养跨行跨界的思维成为重要的一环。
“甜蜜工坊互联网 ”是2018年国家级创业项目,它在原本单一化的项目甜品制作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主创团队成员分别来造型设计、自视觉传达、摄影与制作、播音主持、财会等专业。为打破专业壁垒,进行发散思维,使项目更具新颖挑战性,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全方位专业角色互换,借助互联网直播媒体平台打造自己的产品。最终该项目获得2018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 ”大赛三等奖。
总之,在“互联网 ”的浪潮推动下,社会对于集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产教融合,探究专业互融、以创促学等方法,鼓励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奚洋(1966-),女,汉族,辽宁沈阳,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纪录片。
【关键词】大创;项目应用;趋势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从2011年至今,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完成了十年探索,通过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这三大板块,发掘了大量的项目,使学生得到了最直接、有效的锻炼。十年间,大创项目借助专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内容单一到综合、跨专业、跨领域,从单打独斗到专业联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当下在“互联网 ”的形势下,很多项目在实践中完成了跨学科内容设计的深度融合,使大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我们将从自身参与大创的经历中探讨其发展应用的演化路径。
一、以多门类艺术专业为依托,进行创新、创意训练
大创初始阶段,在懵懂中开始了尝试。这期间主要以创新、创意为主,围绕艺术专业进行一系列的开发,如影视编导专业偏重于短片、纪录片的创作,如2001年的音乐MV 《青春》、纪录片《异地恋不能说的秘密》、微电影《我为自恋狂》,以及造型设计专业针对化妆、美发的项目《美妆020平台》,模特专业针对穿着、造型的项目《北城-model 11服饰美容工作室》,表演专业针对大戏延伸开发的项目《民族文化融入中学戏剧》。
这些项目均基于专业本身进行构架、操作并实施训练,是专业课程的延伸,在應用上基本向内,用户基本为本校师生。项目多为创新型,将老师课堂讲述的知识加以简单应用,从而完成了学生从课堂到实践的知识转化,对培养学生对大创的认知,提高实践兴趣和动手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项目内容的单一,其应用性、延续性在这一时期较差,转化率较低,往往结题后不再有人问津。
二、加大创新力度,尝试创业项目的开展,由此产生了艺术类专业的横向联合
同学们在单个的大创项目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在新项目的尝试训练中已经不满足仅仅围绕一个项目、一个专业进行,开始选择以本专业为基础,联合艺术类的其他专业。为了使艺术效果达到更高的标准、更具表现力,编导专业的学生会同摄影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共同拍摄了反映内蒙古二人台艺人文化传承的纪录片《星火》,该纪录片获得2016年北京电影节大学生电影飞鹰奖之新人奖。在艺术类专业的合作中,编导专业侧重策划、导演;摄影专业以影像技术为操守,后期制作则是主攻对图像的处理。
摄影专业为学部拍摄了舞蹈、曲艺、模特等专业的宣传片,在合作中发现了各自合力的优势,如造型设计专业负责化装、服装;舞蹈专业负责舞美,专业间的合作成为必要。分工协作后创作出的作品较之前的单兵作战、包打一切的创作方法有着迥然不同的效果。由此,也拉开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序幕。
三、大创向深度发展,艺术类专业与其他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广泛联合
随着创业项目的迅速扩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已经开始进行实际应用的转化。如果说前两者的应用存在于艺术类学科内,是相近、相向的组合,那么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趋势。2019年,编导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开发了“创业服务器上的销售平台”,该项目是借助互联网和实体进行的商业创业活动,将移动、互联网、传统零售有机结合,进行了网上、网下互动式销售,通过移动销售车,特别为创业学生、贫困地区产品销售提供了平台,项目最终将实现移动销售车80辆,实现净利润100万元的成绩,不仅带动学生创业,还带动乡村振兴。
作为两个完全没有直接关联的专业,因为该项目而进行合作,他们将各自的优势发挥最大化,强强联合,不仅起到了专业互补的作用,也达到了1 1>2的效果。2019年,这个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互联网 ”大赛,获得了二等奖。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大学生创业能够在社会落地生根
在2014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全民创业深入人心,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将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用户。
“有味郡传媒创意工作室”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诞生大创国家级创业项目。2017年,编导专业的学生联合摄影、平面设计、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同学根据廊坊大学城学生人数多、外出吃饭多的特点,通过调研,挖掘潜在的服务目标。创业初期主打专题是“有味君公众号”,在公众号中推广某一家店面的宣传工作,同时还提供影片思路分析、照片作品集、阅读书中优选语句推送等。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以接收各类活动策划、晚会策划、店面宣传、招聘主播为根本,与固定的主播在本工作室的基础上,与各大网络进行合作进而成立自己的网页推广。
有味郡工作室成为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第一次以营利为目的、与社会对接的项目,与其合作的中介公司和商家成为他们的主要客户。大学生们带着他们的创意根植于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将交流谈判、企业公关、撰写文稿、编写策划、短片剪辑等知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应用。该项目在当年的全国大学生“互联网 ”大赛活动中获得了三等奖。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应用上呈现渐进事态,与社会的结合度愈发紧密。学生在创业活动中能够自觉发现问题,寻找创业机会,在探索中开拓新方向。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大创项目是对外推介的设计师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注重表现形式,向社会成功推介自己。青年学生有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应变能力强的特点。然而,象牙塔中的学子常常与社会脱节,无法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推向社会、服务社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大学生创业者搭建了一个推介平台,通过逐级上报、考核、论证,将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估,使之为社会所了解,进而获得合作的机会。 2020年,体育舞蹈专业申报的大创题目为“舞蹈作品进中學”,他们将自己的舞蹈推荐到山东省临沂市滨河高中,通过进入试验高中实地演出、实地调研,以舞蹈形式作为美育教育的手段,以舞蹈为素质教育切入点,将舞蹈作品作为舞蹈教育工具,通过舞蹈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目的,为该校今后开展舞蹈课程提供契机,得到了高度认可。由此成为模版,在中小学及幼儿园推广。
2.大创项目是复合人才的孵化器
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育人目标。大创活动彻底改变了读死书、知识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我们以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为核心,立足服务于社会,在创业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国家级大创项目“创业服务器上的销售平台”的小组同学在创业活动实践中发现,受自身能力限制,创业学生缺少销售平台,大量富有创意的学生创业产品无法销售,同时又发现受市场信息不对称与自身实力不足的影响,农产品缺少直销平台。经过长期周密的市场调研,项目组发现商业地产房租成本过高与实体店转产换地成本过高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两大根本原因。这些问题竟然成了他们的创业机会,经过两年的平台建设,项目不仅落地北京,而且开始覆盖山西、山东、河北等地进行复制孵化,改变了旧有的销售模式,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销售效率。平台支持学生创业成果,帮助500个以上学生创业产品建立销售渠道,年累计为学生创业创收1000余万元,完成了项目孵化和人才孵化。
3.大创项目是培养跨界思维人才的实践者
俗语道:“术业有专攻。”参与大创的学生往往是带着很强的个人兴趣投入其中。然而现实有时会出现与所学专业相差较远的情况,对于艺术生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思维的横向交叉和知识的碰撞在大创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培养跨行跨界的思维成为重要的一环。
“甜蜜工坊互联网 ”是2018年国家级创业项目,它在原本单一化的项目甜品制作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主创团队成员分别来造型设计、自视觉传达、摄影与制作、播音主持、财会等专业。为打破专业壁垒,进行发散思维,使项目更具新颖挑战性,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全方位专业角色互换,借助互联网直播媒体平台打造自己的产品。最终该项目获得2018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 ”大赛三等奖。
总之,在“互联网 ”的浪潮推动下,社会对于集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产教融合,探究专业互融、以创促学等方法,鼓励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奚洋(1966-),女,汉族,辽宁沈阳,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