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教材中大量的结论性表述实际上是对历史研究成果的归纳,科学的归纳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本文是作者的教后感,作者通过多角度分析《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原因,以此提醒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多地忠于历史事实,切实做到论从史出。
关键词:资政新篇;没有实施原因;分析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11-01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P56的一段话,“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资政新篇》的内容属于资本主义范畴吗?“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是否准确道出了《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呢?如果当时形势不“迫于”,洪仁玕有可能浮出水面,《资政新篇》有可能被重视吗?对此笔者试做分析。
一、从《资政新篇》内容来看
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用人”等主张,洪仁玕在竭力维护洪秀全的权势与尊严,但暗含对太平天国政治体制的否定。 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仿制火车、轮船,举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明确提出保护私有财产。文教等方面主张禁止迷信、提倡移风易俗、革除社会恶习等。这些观点与洪天王的天国梦想是格格不入的。在通篇《资政新篇》中,“涉及农村的文字只有很简单的两条,一条是‘兴乡官’,一条是‘兴乡兵’。作为《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土地平分问题,在《资政新篇》中一个字也没有涉及”(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980年)。可以想象农民对《资政新篇》是不会“给力”的。
二、从洪仁玕的阅历与威信看
洪仁玕是一个喝了洋墨水的人,他在香港生活多年,深受欧风美雨影响的洪仁玕,以自己七年多的香港生活经历向洪秀全提出了这个方案。但他没有参加太平天国前期的艰苦斗争就身居高位,是不可能服众的。1860年7月李秀成包围上海,洪仁玕到苏州,致函英、法、美驻上海领事,劝告他们不得干预太平军的行动。为了保护自己的贸易利益,英法联军联合清军,合力阻挡了太平军,在战斗中一直相信洪仁玕斡旋能力的忠王李秀成,险些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丧生。1861年,安庆告急,洪仁玕立即部署了合取武昌以救安庆的计划。他认为:“夫长江者古号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省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第2册,第851-852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武昌未克,安庆危急。军事上的失利,环绕在其头顶的海外光环,褪去了颜色。加上安王、福王的排挤,以及和洪秀全发生了一些分歧,洪仁玕逐渐事权旁落了。
三、从洪秀全的主观意识看
定都天京后的天王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个文件由已经有了三年的革命经验的英雄们写出来,不是偶然的”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文件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丰荒相通”,每户农民要将每年收获所得的农产品,除留足全家粮食到新谷接续时外,其余都归国库,不得私有,天王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强化自然经济结构,取消商品交换,维护划一而低下的生活水平。1860年(即1859年《资政新篇》颁布后一年)天王下令重新刊刻《天朝天亩制度》。这一重刻之举实际上是洪秀全在重申自己的理想,《资政新篇》是不对他口味的。可以说太平天国最高领导人洪秀全已经将一个农民的落后性暴露无遗,作为一个农民主观上是不可能、也不愿意采取新措施的,因为旧式中国农民最高追求也就是“朱明王朝”罢了。正如马克思的总结:“太平军大概就是中国人脑子里所幻想的那种现身的魔王吧。但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的魔王。这类魔王是停滞的社会生活之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四、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来看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很明显,《资政新篇》中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改革措施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可以说《资政新篇》是一个早产儿,不服当时中国大陆的水土。
五、学界关于《资政新篇》未能实施原因的分析
胡绳在论述《资政新篇》时认为洪仁玕“在写这本书时没有提到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任务”。“他从西方已经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学到了一些皮毛,却不能懂得他所投身进去的这场农民大革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关系。因此成了太平天国的“旨准颁行的一本出版物”。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指出:“《资政新篇》并非太平天国题中应有之义,而是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上帝教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把农民群众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需要很多环节,而中国尚未有这些环节。”侯外庐认为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是知识分子的要求。罗尔纲则认为其削弱了农民的革命性。李泽厚在其《近代思想史论》中认为《资政新篇》“由于军事局势,根本没能实行”。学界前辈就《资政新篇》未能实施原因分别从群众基础、社会环节、军事形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们作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各自所主张的史观、掌握的材料基础之上,他们的观点也反映了前辈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不能以“迫于当时形势”了之,一个“迫”字实际上掩盖了一些不该忽略的要素,尤其是有为太平天国最高领导人开脱责任的嫌疑。这句话或许可以改为“由于当时社会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未能实行”。
关键词:资政新篇;没有实施原因;分析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11-01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P56的一段话,“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资政新篇》的内容属于资本主义范畴吗?“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是否准确道出了《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呢?如果当时形势不“迫于”,洪仁玕有可能浮出水面,《资政新篇》有可能被重视吗?对此笔者试做分析。
一、从《资政新篇》内容来看
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用人”等主张,洪仁玕在竭力维护洪秀全的权势与尊严,但暗含对太平天国政治体制的否定。 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仿制火车、轮船,举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明确提出保护私有财产。文教等方面主张禁止迷信、提倡移风易俗、革除社会恶习等。这些观点与洪天王的天国梦想是格格不入的。在通篇《资政新篇》中,“涉及农村的文字只有很简单的两条,一条是‘兴乡官’,一条是‘兴乡兵’。作为《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土地平分问题,在《资政新篇》中一个字也没有涉及”(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980年)。可以想象农民对《资政新篇》是不会“给力”的。
二、从洪仁玕的阅历与威信看
洪仁玕是一个喝了洋墨水的人,他在香港生活多年,深受欧风美雨影响的洪仁玕,以自己七年多的香港生活经历向洪秀全提出了这个方案。但他没有参加太平天国前期的艰苦斗争就身居高位,是不可能服众的。1860年7月李秀成包围上海,洪仁玕到苏州,致函英、法、美驻上海领事,劝告他们不得干预太平军的行动。为了保护自己的贸易利益,英法联军联合清军,合力阻挡了太平军,在战斗中一直相信洪仁玕斡旋能力的忠王李秀成,险些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丧生。1861年,安庆告急,洪仁玕立即部署了合取武昌以救安庆的计划。他认为:“夫长江者古号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省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第2册,第851-852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武昌未克,安庆危急。军事上的失利,环绕在其头顶的海外光环,褪去了颜色。加上安王、福王的排挤,以及和洪秀全发生了一些分歧,洪仁玕逐渐事权旁落了。
三、从洪秀全的主观意识看
定都天京后的天王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个文件由已经有了三年的革命经验的英雄们写出来,不是偶然的”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文件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丰荒相通”,每户农民要将每年收获所得的农产品,除留足全家粮食到新谷接续时外,其余都归国库,不得私有,天王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强化自然经济结构,取消商品交换,维护划一而低下的生活水平。1860年(即1859年《资政新篇》颁布后一年)天王下令重新刊刻《天朝天亩制度》。这一重刻之举实际上是洪秀全在重申自己的理想,《资政新篇》是不对他口味的。可以说太平天国最高领导人洪秀全已经将一个农民的落后性暴露无遗,作为一个农民主观上是不可能、也不愿意采取新措施的,因为旧式中国农民最高追求也就是“朱明王朝”罢了。正如马克思的总结:“太平军大概就是中国人脑子里所幻想的那种现身的魔王吧。但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的魔王。这类魔王是停滞的社会生活之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四、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来看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很明显,《资政新篇》中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改革措施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可以说《资政新篇》是一个早产儿,不服当时中国大陆的水土。
五、学界关于《资政新篇》未能实施原因的分析
胡绳在论述《资政新篇》时认为洪仁玕“在写这本书时没有提到农民革命的现实斗争任务”。“他从西方已经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学到了一些皮毛,却不能懂得他所投身进去的这场农民大革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关系。因此成了太平天国的“旨准颁行的一本出版物”。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指出:“《资政新篇》并非太平天国题中应有之义,而是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上帝教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把农民群众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需要很多环节,而中国尚未有这些环节。”侯外庐认为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是知识分子的要求。罗尔纲则认为其削弱了农民的革命性。李泽厚在其《近代思想史论》中认为《资政新篇》“由于军事局势,根本没能实行”。学界前辈就《资政新篇》未能实施原因分别从群众基础、社会环节、军事形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们作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各自所主张的史观、掌握的材料基础之上,他们的观点也反映了前辈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不能以“迫于当时形势”了之,一个“迫”字实际上掩盖了一些不该忽略的要素,尤其是有为太平天国最高领导人开脱责任的嫌疑。这句话或许可以改为“由于当时社会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未能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