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叶澜教授指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在充满兴趣、质疑和批判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当前不少教师上完公开课,常常埋怨学生课堂不发言,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原因很多,但从教者角度来说,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未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没有发言欲望;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笼统,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三是教师代替学生发言,学生无话可说;四是教师没给学生思考余地,学生无法表达。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必须实施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措施,改变了教者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一、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言欲望
语文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智全面和谐发展。语文课堂上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宜的教学环境与情调,就能要有效激活学生课堂发言的欲望,调动发言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郭沫若的现代抒情诗《天上的街市》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天上街市的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和配音朗读同时展现给学生,再出示问题:“本诗描写的天上街市美在哪里?”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吐为快。
二、设计新颖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发言兴趣
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们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由于不明提问的性质和要领,仍造成课堂冷场,学生一言不发的尴尬场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出具体、有针对性、能启发学生心智的问题,学生就有话可说。同样一个问题,如果老生常谈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例如,《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是教学重点、难点,怎样能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课文中呢?我抓住“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这个落魄者,而不去帮有地盘的刘表、曹操、孙权等人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发表意见。
三、注重问题引导、讨论,让学生自主发言
我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教师让全班学生阅读课文,感知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果问题比较简单,没什么思维训练价值,这时举手的人会是一大片;如果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时常常只有几个人举手,大部分的学生还在思考,少部分困难学生不知从何处考虑问题。教师稍等一会儿,又有几个人举手,但总共举手的也就十来个。教师不能再等了,为了赶教学进度,只好叫一名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对了,正好提到教师板书中要用的那几个词,他就会很满意地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且板书关键词语;如果学生答得不对,他就会直截了当地说“不对”,然后,再叫另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再不对,教师心里就不耐烦了,只好自言自语地把自己答案原原本本地倒出来,学生只好被动地当听众了。教师常常并不热心组织讨论,也不问问学生是否同意教师的“圆满回答”。
遇到这种局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不宜过分追求问题结果而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长期如此,会助长学生依赖等待的消极心理。教师要善于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设置一堵思维活动的隐形墙,激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讨论问题,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语文课堂在思维碰撞中进溅出智慧的火花。
四、留下思考问题的空间,等待学生畅所欲言
很多教师上课时,特别是公开课,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往往忽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快节奏提问,不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只好草草说两句应付了事。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肯定不高。这时,我们不妨放弃预先设置好的教学方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机智地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自然生成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地走进知识的殿堂,这时学生就会自信地站起来,畅所欲言。
总之,对学生课堂不发言现象,应引起一线老师的关注,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积极有效的对策,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思考、讨论,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当前不少教师上完公开课,常常埋怨学生课堂不发言,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原因很多,但从教者角度来说,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教师未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没有发言欲望;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笼统,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三是教师代替学生发言,学生无话可说;四是教师没给学生思考余地,学生无法表达。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必须实施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以下措施,改变了教者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一、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言欲望
语文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智全面和谐发展。语文课堂上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宜的教学环境与情调,就能要有效激活学生课堂发言的欲望,调动发言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郭沫若的现代抒情诗《天上的街市》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天上街市的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和配音朗读同时展现给学生,再出示问题:“本诗描写的天上街市美在哪里?”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吐为快。
二、设计新颖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发言兴趣
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们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由于不明提问的性质和要领,仍造成课堂冷场,学生一言不发的尴尬场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出具体、有针对性、能启发学生心智的问题,学生就有话可说。同样一个问题,如果老生常谈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例如,《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是教学重点、难点,怎样能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课文中呢?我抓住“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这个落魄者,而不去帮有地盘的刘表、曹操、孙权等人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发表意见。
三、注重问题引导、讨论,让学生自主发言
我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教师让全班学生阅读课文,感知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果问题比较简单,没什么思维训练价值,这时举手的人会是一大片;如果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时常常只有几个人举手,大部分的学生还在思考,少部分困难学生不知从何处考虑问题。教师稍等一会儿,又有几个人举手,但总共举手的也就十来个。教师不能再等了,为了赶教学进度,只好叫一名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对了,正好提到教师板书中要用的那几个词,他就会很满意地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且板书关键词语;如果学生答得不对,他就会直截了当地说“不对”,然后,再叫另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再不对,教师心里就不耐烦了,只好自言自语地把自己答案原原本本地倒出来,学生只好被动地当听众了。教师常常并不热心组织讨论,也不问问学生是否同意教师的“圆满回答”。
遇到这种局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不宜过分追求问题结果而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长期如此,会助长学生依赖等待的消极心理。教师要善于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设置一堵思维活动的隐形墙,激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讨论问题,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语文课堂在思维碰撞中进溅出智慧的火花。
四、留下思考问题的空间,等待学生畅所欲言
很多教师上课时,特别是公开课,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往往忽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快节奏提问,不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只好草草说两句应付了事。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肯定不高。这时,我们不妨放弃预先设置好的教学方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机智地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自然生成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地走进知识的殿堂,这时学生就会自信地站起来,畅所欲言。
总之,对学生课堂不发言现象,应引起一线老师的关注,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积极有效的对策,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思考、讨论,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