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感受“雾”是小水珠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然界中的雾并不陌生,例如:春秋天的早晨、傍晚,会看到浓浓的雾、薄薄的雾等;夏天的中午也会看到轻轻的薄雾;即使我们外出旅游爬山,在半山腰处,也会看到一缕缕雾在半空中飘移,漫步在河边,河面的上方也会看到一缕缕雾在飘逸.但是,学生们对看到的这些雾的状态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雾是水蒸气是气态.其实这是学生潜意识错误的认知.分析其原因:不论是学生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雾,还是旅途中遇到的在任何地方的雾,他们所看到的雾是悬浮在空气中,和大气融为一体,雾是气态,是水蒸气,这就不足为怪了.还有一个原因:形成雾的小水珠体积太小太小,学生肉眼看不到.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正>《文物》2015年第2期刊载了赵杰、赵瑞民的《晋城拴驴泉石门铭的勘察与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公布了三国曹魏《拴驴泉石门铭》(以下简称《石门铭》)拓本并附释文,嘉
惠施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魏王十分欣赏惠施的才学,虽然他是宋国人,仍将他视为上宾,经常听他讲学,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与他讨论天下形势。  有一年,魏国的宰相死了,急需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接替。魏王首先便想到了惠施,他下诏任命惠施为新任宰相。惠施接到诏书后受宠若惊,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施展平生所学,将魏国变成最强大的国家,以报答魏王的知遇之恩。随后,惠施简单地收拾了一下
<正>前言在我国古代文献及现代考古发掘报告中,玻璃器也被称为琉璃器、料器和烧料器等[1]。战国秦汉时期,玻璃制品特别是玻璃珠饰作为一类重要的随葬品,经常出现在云贵高原的
在各地中考题或一些资料中常有这样的实验题:探究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  例把一长为6 cm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从物体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开始,使物体下落,直到浸没到液体中一定深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  在物理实验探究中,当一个物理量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时,实验的探究都是采取的是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的.我们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在研究时,我们都
一、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