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郎郎:“被神化了的遇罗克”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正好是两个极端,有些人想让你遗忘,现在很多人也确实把他遗忘了;有些人想把他神化,但是神化的过程中他忘了,神化实际上是让人们忘却他的最好的办法。因为最后那个神的破灭是最快的。你只有把他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人们才能记住他。”
  
  统论”已经被批判了,你们服气不服气?我说我们已经没有人再提这个对联了。他有点诧异,说你怎么会不同意这个“血统论”呢?我就跟他说,在1965年的时候,放过一个德国电影,叫《马门教授》,讲的是1933年德国法西斯崛起的时候,开始排挤犹太人,也是在学校里中学生打犹太族裔的中学生。“血统论”和德国的那个种族歧视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血统论”就是改成你生在什么家庭,但这都是你先天不能决定的事情,我们不至于笨到支持这么一种观念和观点。
  那次以后,我们聊的话题就多了起来。后来有一次聊天,我就问他,你为一篇文章栽进来,值不值?他说值啊,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没人能发出声音来,现在有这个机会那我就喊得声大点,喊得声大肯定会付出代价,付出什么代价我都值了。但我想当时他也没想到最后宣判为死刑。
  那时候我跟他讲存在主义,讲我们那时看过的书,他不但没看过,他都没听说过那些书。实际上他整个的思想还是黑格尔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还是从费尔巴哈那儿来的。他特别正统,觉得马列主义没有错,而且这个真理是对的。我试图给他讲存在主义,他不要听,他说你们就是吃饱了没事干,胡思乱想,某种意义上他是在批判我们走向了资产阶级自由思想。
  
  胸中有盘棋
  
  当时监狱里鱼龙混杂。遇罗克就跟预审员要纸和笔,说有重要东西要写,实际上他就把同一个牢房里的人(汇报上去),比如说谁是林彪的人,他在监狱里散布了什么?谁是刘少奇的人,他现在在牢房里跟谁好。他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故意扰乱视听。
  看《风声》以后你就知道,人在高压之下,神经都特脆弱,所以这些人就互相猜忌,而且还分派,搞得特别复杂。我知道这后边的推手就是遇罗克。他呢,还分别找这些人聊天,然后把一个人的事情套出来给套另一方提供子弹。我说你这么弄你累不累啊?他说他得拿这练手,还有好处是这房间里越乱,我们就越能聊天,人家就不会关心我们的思想问题了。
  他特适合搞政治,对这一套特熟。有一个原因是他一直在社会上不顺,这样他就得跟各方缠斗,研究对方的逻辑和它整个的制度。所以我们同样都关在监狱里,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个看守啊、队长啊、预审员叫什么,人家也不说,他就(对)每个人是谁,谁跟谁的关系摸得一清二楚。你如果去问他关于自己案子的事情,他就知道按照当时的思维程序,这种案子他应该怎么来审问你,展开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收,怎么样给你定罪,那你这个棋应该怎么下,才能尽可能减轻你的罪行,所以监狱里的那些人很崇拜他。
  但是他跟那些监狱里老干部关系搞不到一块。当时在我们那间关了两个老干部,有一个当时是农科院的副院长,叫石厚刚。我很理解老干部,但遇罗克就逗他们,喜欢拿他们开涮,矛盾就越来越深。
  石厚刚当时有一本延安的《毛泽东选集》,遇罗克就跟他借,他说不能借给他这种思想反动的人。遇罗克就求我去借。石厚刚一出去提讯或者不在,遇罗克就拿过书去看。他看得特别认真,对照文革里的《毛泽东选集》读,找出有改动的地方,为什么改?之后他跟我说,1949年以后,尤其这几年,毛泽东把自己的思想都改了很多。这实际上变成一种对思想史的研究,当时这就算特别反动。
  当时一个预审员丁大个儿,就特恨遇罗克,说他这么反动,以为我们就判不了他,将来他要赶上点儿,他肯定也轻不了。他不幸言中。
  
  棋局变了
  
  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被判死刑。遇罗克跟我说,中央内部矛盾很多,他在等。他当时认为像陈毅、周恩来如果哪天占上风,他肯定就有希望了,因为他跟别的犯人不一样,他没有其他的罪行,他就是一个思想罪,所以他抱有着幻想。而且他以为我的处境反而更难,他说他出去以后会找陈毅帮我斡旋、救我。没想到最后我们都跑到“死刑号”里面去了。
  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中,我们那批被判死刑的,全都是思想犯,并不是就地枪决就完了,要拉出去游斗示众。
  那时候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很痛苦,我们每天被批斗三场到四场,本来是一个卡车一个警察,那还得弄好几个凳子,警察把我们一节一节往上抬;后来他就省事了,就找两个壮点的警察把我们像生猪一样“嘭”的一声扔上去就完了
  当时我就进“死刑号”的时候,就像老鼠碰见蛇,跑都不会跑了,脑子完全一片空白。
  遇罗克因为比我们早一批,所以他是事先在那里的,听见有新犯人进来,就摁摁钮,找狱警。那人问什么事,遇罗克就大声说:“我们上一批的人他们都见马克思去了,就剩我一个人,因为我有重大问题要交代,怎么也不找我审讯啊?”实际上他用这个方法告诉我们,来到这不要有幻想,上一批就他一个人活下来,而且他之所以没枪毙是因为他有重大问题交代。
  3月5日那天早上,让我们提前起床,我们就知道要枪毙人。刑警过来就叫名字,叫谁谁出去。那天我们叫的人最多,差不多都走完了,就没有叫我和另一个同伴,但遇罗克被叫到了。
  那天是在工人体育馆作最后宣判,他就是那一批执行死刑的,而且是立即执行。
  
  反思《出身论》
  
  遇罗克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思想、很聪明、很有历史意义的人,但他同时是一个普通人。后来给他平反的时候,旁边很多其他的干部子弟就觉得把他神话化了。
  现在要不就是很多人就把他忘却,要么就是把他给神化。神化达不到目的,把他神化的时候,别人会想是因为你们思想的局限才这么做。现在把《出身论》重印了,年轻人一看这《出身论》里面写得什么啊?他根本不知道里边有思想。
  真正要了解遇罗克,应该分析他的人和思想,还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出身论》影响大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上千万上亿的人被压抑,这个东西让他们觉得是说出了心里话。
  当时遇罗克也承认他那篇(文章)并不是理论上特别完美的。遇罗克说他出去还要继续研究这些马列主义理论,他一直觉得自己研究这个比别人研究的都透。那个时代的人跟现在不一样,想跑官想挣钱,他那时候就想追寻真理。
  《出身论》的现实意义是它对于贵族血统的一种反讽。“血统论”实际上没有那么严重,以血统来决定社会地位这是免不了的,但是必然存在着新贵和老贵之间的斗争,这是个永恒现象。只不过遇罗克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想把它倒过来,这个想象,在任何社会中都实现不了的。像奥巴马这种在中国就等于是个临时工,后来经过刻苦学习当了一号首长,哪天中国要真突然这样,那大家伙就傻了。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现在年轻人问我遇罗克是谁?我就说他当年就是因为写一篇文章被枪毙了,当年有思想的人就会有危险性,而且当年他作为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的形象,他本身是一个行为艺术,不管这个社会的主流是什么,他可以在任何一个瞬间的机会呐喊出他自己认为的真理。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个震撼性的后果。
  现在有人提议把3月5日设成遇罗克日,这是很好的想法,但坏处是容易符号化。
  研究遇罗克现象要研究中国现在缺什么?他的精神里面哪些还有现实意义?这方面还有有很多工作可做。得有人做实在的工作,要不的话就等于什么也没做。★
  
  编者按:
  1968年1月,《出身论》作者遇罗克被捕,并于1970年3月5日被执行枪决。这一年,遇罗克27岁;这一天,是学习雷锋的纪念日。40年过去了,雷锋依然是榜样,知道遇罗克的青年人却越来越少。2009年清明节,遇罗克雕像在北京通州宋庄美术馆落成,学者于建嵘曾陪同一位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参观,博士指着新落成的雕像问于建嵘: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 于建嵘有感于此,撰写了文章《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遇罗克,1942年生于北京,父亲遇崇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土木工程系,母亲王秋琳也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创办“理研铁工厂”,后来均被划成右派。因为出身资产阶级、右派家庭,遇罗克长期受歧视,虽然成绩优异,但两次被大学拒之门外。他先后当过农民、科技资料员、小学代课老师等,被捕前是北京人民机器厂的一名学徒工。
  1966年7月,遇罗克完成了《出身论》初稿,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身歧视曾长期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依据阶级成分被实际划分为三六九等,影响其就业、升学、入党、入团、参军等几乎所有与个人前途攸关的机会。遇罗克曾尖锐地质疑:“‘出身压死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像这样发展下去,与美国的黑人、印度的首陀罗、日本的贱民等种姓制度有什么区别呢?”围绕出身问题,遇罗克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他提出“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
  《出身论》于1967年1月18日发表在《中学文革报》第1期上,原本印刷的三万份报纸在北京街头被抢售一空,不得不临时加印六万份。《出身论》在当时触动了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为当时许多出身不好的青年人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精神解放的理论依据,在社会上引发了轰动。
  遇罗克终因思考而获罪,并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青年诗人北岛目睹了北京工人体育场里万人欢呼下的最后审判,用诗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其他文献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相对稳定、传统的价值观念,但在法律上,则必须保护公民最大的自由,哪怕这种自由导致了不符合主流社会规范的行为    南京某大学原副教授马尧春因爱好“换妻游戏”,以“聚众淫乱罪”遭到南京市秦淮区检察院的公诉,面临着最高5年有期徒刑的指控。而在他领到起诉书之前的两会时节,李银河提议取消“聚众淫乱罪”。我虽然几年前曾经批评李银河把“一夜情”等等当作一种先进生活方式来推崇,但在这件事情的
宁财神,1975年生。网络写手起家,一部《武林外传》奠定了他金牌编剧的江湖地位。“事实上这部电视剧跟武侠没什么关系,只是看起来像武侠而已。”他说,“属于武侠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没有电脑、没有丰富的动画片,电视永远那么几个频道;小孩子们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看小说成为娱乐的首选项,“女琼瑶、男金庸”蔚然成风。这是宁财神的男孩时代。  中学时宁财神就痴迷武侠了,最早就是从金庸的小说开始看起,但
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来不缺少慈善的基因,只是中国存在着一个不确定的、含糊的、真假难辨的,同时受到制约的慈善环境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慈善晚宴”即将开幕,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高调向二人发出公开信,称自己要“裸捐”。爱国者总裁冯军随即同样以公开方式表示“裸捐”。如此高调的慈善行为,似乎不符合中国富豪一向低调的行为方式。  二人的声明,立即引来致敬与质疑无数。  质疑首先对准了富
哥伦比亚人质事件的起因,源于一个国家政治的纷争;过程,书写了两个女人的悲欢离合;结果,预示了非法武装组织的穷途末路    2008年1月10日上午,天很蓝。  按照多次交涉定下的时间,“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游击队员把两名妇女带到哥中南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派出的直升机早已守候在此。  这两位妇女名分别是44岁的哥伦比亚前副总统候选人克拉拉·罗哈斯,和57岁的国会议员孔苏埃洛·冈萨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他还是一个教师、一个副院长、一个被教育部任命的国家公职人员。两年前,徐冰上任之初,曾表达过对艺术教育的看法,“将当代艺术和学院教育对立起来的教师和艺术家都是没出息的”,如今,他用实践证明着自己的论调    两只大鸟终于被拽了起来。六台起重机把这两只锈迹斑斑又鲜艳夺目的“凤凰”拉到了半空,在北京的大风中,两只由建筑废料焊接成的凤凰摇摇晃晃地停在了离地15米的高空。  在北京今日美术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西部地区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可回避的是,由于软硬件的制约,原先所设想的拉近东西部差距的目标不但未实现,相反差距进一步拉大了。而随着近年来其他几个区域经济板块的兴起,西部地区受重视程度变小。  值此承上启下之际,中央对西部大开发重新定调,相较十年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将“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放在首位。通俗一点说,中央希望
打开楼下的信箱,宣传品像泥沙一样倾洒,五花八门的竞选口号,形形色色的陌生面孔,千篇一律的造作微笑……要知道,全匈牙利人口只有一千万,居然有42个党派宣布参加大选    信息爆炸,好坏参半。铺天盖地的信息,一方面让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沦为了信息爆炸的狂轰对象。每天上网打开邮箱,第一件事就要烦躁不安地删除无孔不入的垃圾邮件,倒发票的,卖春药的,代写论文的,用奖骗人的
“在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峡移民工作是我国水库移民工作发展与进步的缩影。”    日前,就三峡移民安置及返流现象等相关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书面采访了国务院三峡办移民安置规划司的相关负责人,就一些外界关心的问题,给出了来自官方的权威解答。  中国新闻周刊:三峡移民政策是何时出台的?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规划司负责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移民工作,相
后危机时代,民营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告别无奈和“边缘”,谋求新的发展?  5月13日,期待已久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此举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今天,面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期待新的动力,民营经济如何抓住机遇,告别无奈和“边缘”,谋求发展?政府和相关机构如何提供真正的支持和保障,扶助民营企业实现新的跨越?  5月11日,
朋友啊朋友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小说,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一种意淫:物质极大丰富,科技高度发展,一切琐碎苦力下等活儿全由机器人来完成……他能设想到的人类需求,都已满足,于是个个立志去当科学家、艺术家或者野心家,完全失去恋爱或者交友盼欲望。  他笔下的索拉利星球,偌大星球,只有两万人众,个个都离群索居——不,就根本没有群——活在机器人的簇拥中,学习、阅读、思索,并不交流,自然地活成了圣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