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介绍]
当一次一次的说理再说理,宣誓再宣誓,这种过于理性,枯燥的德育形式越来越遭小学生们反感的今天,文学的育人功能越来备受认同和关注。对小学生来说,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童话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她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和启迪。在我正为孩子们不愿意自觉地做眼保健操忧虑时,这充满童趣的故事,让孩子受到感染,童话如一盏五彩明灯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
[案例描述]
当第三节课零声响起时,伴随着眼保健操的音乐,我拿着书走出了办公室,在走廊上就听见教室里传来的喧哗声,让你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抓个典型进行批评。上课的好心情一下子就被破坏了,怒气一拥而上。在到达教室门口前不停的反问自己:天天在教育孩子要自觉、认真地对待眼保健操,这对保护我们的眼睛有多么多么的重要,要如何对待每次的眼保健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什么收效却是如此的小,甚至一天也维持不了,今天又该用怎样的话语再次去教育他们,用怎样的方式感化他们,站在门口有着很大的挫败感。可望着孩子那天真的眼神,我知道他们还是没有从心底意识到这个问题,只好调整自己的情绪,先上好课,再想办法。
课后在办公室里沉思着问题,翻阅着书籍,思考自己之前的处理方式,发现自己似乎真的太急于求成了,为什么总是用说教来解决问题呢?孩子们已经对这么的思想教育漠视了,他们可以听得很认真,让你以为自己的话已经见效了,可结果他们依旧是我行我素。该如何改变这陈旧的方式呢?让孩子能变被动为主动呢?能自觉地做好眼保健操呢?这时一个学生来问我:“老师,我们下午的童话课上什么啊?”孩子的这一问,让我茅塞顿开,是呀!我怎么忘了,我一直坚持每周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写故事吗?今天何把这个作为题材呢?用童话故事感染孩子。
下午,孩子已经坐好迫不及待地来上这节课了。我给孩子讲起来中午自编的童话故事《伤心的小猫》。故事中小猫不听妈妈和老师的话,没有保护自己的眼睛,终于近视了,不仅看错东西闹笑话,还摔得头破血流,伤心的小猫向山羊医生哭诉。大家听了很受启发,时不时的露出了伤心难过的表情。看到此情景,我知道这个故事对他们产生了作用,就嘎然停止说:“山羊医生会和他说些什么呢?小毛后来到底怎样了呢?我想请你们来帮助我把这个故事编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绘声绘色地编起了故事:山羊医生让小猫自己说说为什么会这样?让他去配眼镜,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做眼保健。最后小猫的眼睛终于恢复了健康。听着孩子们续编的故事,我会心地笑了。我接着说:“这样吧!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我们班孩子最喜欢演故事了,我话音刚落,他们就各自找合作伙伴了。表演中的一个环节最让我吃惊和欣慰的是:在表演中,扮演山羊医生的同学居然向小猫示范怎么做眼保健操,扮演小猫的同学也认真的跟着做了起来。这可是孩子们第一次不用我逼着,主动地做眼保健操啊!抓住这大好的契机,我问孩子们:“今天的童话课你有什么想说,想做的!”有的说要写下了,有的说要说给家人听。一个反映比较快的孩子说:“老师,我知道你今天为什么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是希望我们不要做故事中的小猫,要认真、自觉地对待眼保健操。”我学着他们平时调皮的样子说:“是呀,老师的小把戏被你们识破了,那你们能做到吗?”孩子的回答响亮又肯定。第二天,我的桌上多了一堆日子本,第三课的时候经过教室门口,大多数孩子都在认真的做着眼保健操,个别顽皮的孩子看看周围这么安静和认真,也不好意思了,自觉开始做眼保健操了。望着此景,我知道孩子们是真的懂了。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故事的确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分析与反思]
看着孩子们的表演,读着他们的日记,听着他们的心里话,原来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对错,只是有时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无意识的选择了反叛。但当我们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奇异美妙的幻想空间!当孩子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您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一种综合了美育、德育、智育的教育便开始了。把那一篇篇或优美、或奇幻、或温馨、或睿智的故事,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会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力;那蕴含在故事中的各种知识和道理,无不在润物细无声地给予孩子心智的启迪。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多多以童话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孩子们在听听、说说、玩玩、写写、做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愉悦身心,受到感染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一、课堂中渗透童话
课堂教学虽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但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思想的熏陶,情感的体验。让童话渗透到课堂中,以听童话为先导,读童话为基础,讲童话为契机,写童话为门径,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内心道德做以自我评判。
二、生活中走进童话
思想品德教育应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处,我们要注意教育的课内外相结合。加强课外延伸,是知行统一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最佳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童话形式进行课外延伸相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家庭中触摸童话
要让家长明白童话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是点燃孩子思想和语言火花的一团火种。让家长积极配合我们的教育活动,让父母多为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或为孩子准备一些童话的书籍、影音等,让童话故事不断充实孩子的大脑,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俄;使美丽动听的语言徘徊于孩子的耳际,培养孩子的听力水平;让玄妙美丽的想象展现于孩子的脑畔,在精彩的故事中不断提升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并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用童话语言熏陶孩子、用童话故事感染孩子、用童话思维启迪孩子、用童话的环境温馨孩子、用童话心态温暖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在教育中像斯霞老师那样,轻轻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教育变成生动可感的童话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鼓舞,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民贵《童话引路教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2]王富仁《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4]谭保斌《班主任学》
[5]鲁洁《德育新论》,
当一次一次的说理再说理,宣誓再宣誓,这种过于理性,枯燥的德育形式越来越遭小学生们反感的今天,文学的育人功能越来备受认同和关注。对小学生来说,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童话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她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和启迪。在我正为孩子们不愿意自觉地做眼保健操忧虑时,这充满童趣的故事,让孩子受到感染,童话如一盏五彩明灯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
[案例描述]
当第三节课零声响起时,伴随着眼保健操的音乐,我拿着书走出了办公室,在走廊上就听见教室里传来的喧哗声,让你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抓个典型进行批评。上课的好心情一下子就被破坏了,怒气一拥而上。在到达教室门口前不停的反问自己:天天在教育孩子要自觉、认真地对待眼保健操,这对保护我们的眼睛有多么多么的重要,要如何对待每次的眼保健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什么收效却是如此的小,甚至一天也维持不了,今天又该用怎样的话语再次去教育他们,用怎样的方式感化他们,站在门口有着很大的挫败感。可望着孩子那天真的眼神,我知道他们还是没有从心底意识到这个问题,只好调整自己的情绪,先上好课,再想办法。
课后在办公室里沉思着问题,翻阅着书籍,思考自己之前的处理方式,发现自己似乎真的太急于求成了,为什么总是用说教来解决问题呢?孩子们已经对这么的思想教育漠视了,他们可以听得很认真,让你以为自己的话已经见效了,可结果他们依旧是我行我素。该如何改变这陈旧的方式呢?让孩子能变被动为主动呢?能自觉地做好眼保健操呢?这时一个学生来问我:“老师,我们下午的童话课上什么啊?”孩子的这一问,让我茅塞顿开,是呀!我怎么忘了,我一直坚持每周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写故事吗?今天何把这个作为题材呢?用童话故事感染孩子。
下午,孩子已经坐好迫不及待地来上这节课了。我给孩子讲起来中午自编的童话故事《伤心的小猫》。故事中小猫不听妈妈和老师的话,没有保护自己的眼睛,终于近视了,不仅看错东西闹笑话,还摔得头破血流,伤心的小猫向山羊医生哭诉。大家听了很受启发,时不时的露出了伤心难过的表情。看到此情景,我知道这个故事对他们产生了作用,就嘎然停止说:“山羊医生会和他说些什么呢?小毛后来到底怎样了呢?我想请你们来帮助我把这个故事编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绘声绘色地编起了故事:山羊医生让小猫自己说说为什么会这样?让他去配眼镜,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做眼保健。最后小猫的眼睛终于恢复了健康。听着孩子们续编的故事,我会心地笑了。我接着说:“这样吧!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我们班孩子最喜欢演故事了,我话音刚落,他们就各自找合作伙伴了。表演中的一个环节最让我吃惊和欣慰的是:在表演中,扮演山羊医生的同学居然向小猫示范怎么做眼保健操,扮演小猫的同学也认真的跟着做了起来。这可是孩子们第一次不用我逼着,主动地做眼保健操啊!抓住这大好的契机,我问孩子们:“今天的童话课你有什么想说,想做的!”有的说要写下了,有的说要说给家人听。一个反映比较快的孩子说:“老师,我知道你今天为什么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是希望我们不要做故事中的小猫,要认真、自觉地对待眼保健操。”我学着他们平时调皮的样子说:“是呀,老师的小把戏被你们识破了,那你们能做到吗?”孩子的回答响亮又肯定。第二天,我的桌上多了一堆日子本,第三课的时候经过教室门口,大多数孩子都在认真的做着眼保健操,个别顽皮的孩子看看周围这么安静和认真,也不好意思了,自觉开始做眼保健操了。望着此景,我知道孩子们是真的懂了。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故事的确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分析与反思]
看着孩子们的表演,读着他们的日记,听着他们的心里话,原来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对错,只是有时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无意识的选择了反叛。但当我们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奇异美妙的幻想空间!当孩子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您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一种综合了美育、德育、智育的教育便开始了。把那一篇篇或优美、或奇幻、或温馨、或睿智的故事,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会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力;那蕴含在故事中的各种知识和道理,无不在润物细无声地给予孩子心智的启迪。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多多以童话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孩子们在听听、说说、玩玩、写写、做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愉悦身心,受到感染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一、课堂中渗透童话
课堂教学虽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但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思想的熏陶,情感的体验。让童话渗透到课堂中,以听童话为先导,读童话为基础,讲童话为契机,写童话为门径,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内心道德做以自我评判。
二、生活中走进童话
思想品德教育应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处,我们要注意教育的课内外相结合。加强课外延伸,是知行统一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最佳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童话形式进行课外延伸相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家庭中触摸童话
要让家长明白童话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是点燃孩子思想和语言火花的一团火种。让家长积极配合我们的教育活动,让父母多为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或为孩子准备一些童话的书籍、影音等,让童话故事不断充实孩子的大脑,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俄;使美丽动听的语言徘徊于孩子的耳际,培养孩子的听力水平;让玄妙美丽的想象展现于孩子的脑畔,在精彩的故事中不断提升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并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用童话语言熏陶孩子、用童话故事感染孩子、用童话思维启迪孩子、用童话的环境温馨孩子、用童话心态温暖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在教育中像斯霞老师那样,轻轻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教育变成生动可感的童话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鼓舞,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民贵《童话引路教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2]王富仁《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4]谭保斌《班主任学》
[5]鲁洁《德育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