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惊艳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y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逸友柴念东兄给我传来一帧顾随先生的手札,让我帮助辨识其中几处文字。打开图片,满目华彩,叹观止矣!
  这是顾随先生致柴念东的祖父、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先生的一封信函,收录在新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青峰草堂往来书札》中。柴念东尾注云:“此函写于一九四二年,现藏于苏州大学博物馆。”
  顾随(1897—1960年),原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研究专家。著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
  顾随先生被学界称作“隐藏的大师”。若以书法论之,更是当之无愧。先生才学甚高,一生尽力于为学与育人,书法虽仅是余事,却取得了令当时和后世书家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和高度。
  关于顾随先生的书法,其“最得意学生”周汝昌在《顾随先生的书法》一文中,论其源流及成就为:“第一是直承晋唐书脉,一笔不容宋元以杂笔劣札羼入笔端。第二是由欧褚入手,力追二王,而晚境归于小欧(询之子通)。第三是特取唐人写经古法融入贯通。第四是悟知自六朝相承的用笔‘拨镫法’之真谛。第五是其草书的独特风格,已达到了古今罕有的高境,难求伦匹。”
  顾随先生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先生诞于动荡年代,身体孱弱,心性敏感,母亲早逝,终生未改以悲伤为底色的心绪,故自号“苦水”。但我们在顾随先生的书法中,看不到一丝一毫苦的况味,有的只是欢欣和怡悦。他是以艺术消解人生的悲苦,在书法的黑白空间中,用生命的线条营造一个美和快乐的世界,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顾随先生的书法早年受沈尹默先生影响较大,在此札中犹可觅见沈书的痕迹。但他并不亦步亦趋,以沈法为圭臬。顾随先生常引用禅宗大师的话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他的书识确实高出常流,一眼洞见沈老的局限是执着于“中锋”,不敢稍离,又误认“藏锋”之义而不敢多出锋芒,遂致缺乏晋唐大家的那种骏利明快、流丽遒劲的笔致。故而采取中侧并用,藏露结合,形成了既飘逸潇洒,又风骨俊伟的艺术风格。
  周汝昌这样评价顾随先生:“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可再加上一句:一位当世罕匹的书法大家。
  顾随先生与柴德赓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任教于辅仁大学,一文一史,珠联璧合;二位先生常吟诗唱和,书联作对,在《顾随全集》中亦有记载。此次出版的《青峰草堂往来书札》是柴德赓先生收藏的众师友书信函札的一小部分,选其精品影印成册,配以释文,可谓收藏、研究一喜事。
其他文献
读叶圣陶笔下为数并不很多的散文,作为苏南人,最过目不忘的篇什中,除了《藕与莼菜》外,一定还有《说书》这一篇。其中多阅历中语,其实是鉴赏苏州评弹艺术的指南:  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私塾里放了学,常常跟着父亲去“听书”。到十三岁进了学校才间断。这几年听的书真不少。“小书”如《珍珠塔》、《描金风》、《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如《三国志》、《水浒》、《英烈(传)》,都不止听一遍,最多的听到三遍四遍。
《宋辽金元史讲稿》是柴德赓(1908—1970)先生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系任教时的讲义手稿。1946年至1952年,柴先生在辅仁大学任课时的讲稿有两种:《清代学术思想史》和《宋辽金元史》。前者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邱居里两位先生整理出版,后者即为此册。  柴德赓先生于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在陈援庵先生的指导下,立志以宋史为研究方向,他在青年时代用力最勤的就是《宋史》。虽然当时家境贫寒,又要鞠养儿女,
缘起:日本学者的断言刺痛中国学者的心  34年前,即198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日渐走上正轨,求知探研的良好学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时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的张大可先生,为了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尽享八面来风,特邀请日本东京大学腾枝冕教授来校作有关敦煌学的学术报告。腾枝冕先生在报告中断言:“孔子在中国,儒学在日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司马迁在中国,史记学在日本。”这一番话,深深地刺痛了张大可先生。须
湖北赤壁,古战场的狼烟散尽,风光依旧旖旎,源远的长江水和悠久的历史魂孕育了众多文人豪杰,曾大兴教授便是其一。其人气质楚狂,酒入豪肠,绣口一吐,便是《词学的星空》大观。虽不是羽扇纶巾,却也在谈笑之间,实现了建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的想望。他担任会长,常为学会事宜四处奔忙,但初心不忘,学术著作亦不耽误,陆续出版了《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
说起“叶景葵”这个名字,不少人都略有所知。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他与张元济、陈陶遗发起的合众图书馆,为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献图籍作出了重要贡献,“合众”于1953年全部捐献给国家,彼时聚书已达25万册、金石拓片15000余片,这些后来也成为上海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事实上,叶景葵的身份远不止这一重。  /穿越多重时空的现代名人/  叶景葵(1874—1949),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进
现代规范与标准(标点、分段、校勘等)整理《史记》,一直是顾颉刚先生的“愿景”。1954年8月22日,顾先生奉命举家迁京;次日,中华书局编辑部姚绍华即登门拜访,约请整理《史记》三家注。顾先生“大喜过望”,因为顾先生“发愿整理《史记》已历三十年”。9月1日,到中华书局,商谈《史记》标点事宜。10月5日,拟《整理史记计划》交姚绍华。由于当时顾先生承担了《资治通鉴》的校对任务,所以顾先生就请曾经的北大学生
/壹/  丰子恺是著名的漫画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小品家。丰子恺的文艺生涯、散文创作与两位他最为“敬爱”的导师不可分。这两位老师就是夏丏尊与李叔同(披剃后名弘一法师)。夏、李二人,一为居士,一为和尚,但才调同一,胸怀无二,只是性情有别。在丰子恺的学生时代,李叔同教图画、音乐,夏丏尊教国文。他们所懂得的知识皆远远超出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比如李叔同,虽然教授图画、音乐,但“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
一  时间过得真快,从出第一版到这次修订版(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这套《世界文明史》已经走过了十余年。虽然中间还出过插图版,但当时只改了第一版中的个别错误,内容仍保持不变。这次修订版则要求各章作者就自己部分的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尤其是要求补充学术界和现实中新的发现、新的成果和新的进展。  历史不是死去的过往,它以某种潜流的方式活在并形塑当下,补充新的成果、认识和进展,并保持对现实的关注,既
我是2004年进入孙玉文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上古至中古主之谓结构研究》。  对这个题目的兴趣可追溯到本科時。当时受陆俭明老师的影响,我很崇拜朱德熙先生,读了很多他的论著,尤其喜欢他讨论名物化和关于自指与转指的文章,他对各种不同意义上的“名物化”概念的离析,逻辑清晰,立论明快;他用自指、转指、句法提取等理论对汉语相关现象的梳理,贯穿今古,严谨周密,令我大开眼界。这
《优雅的福音:20世纪初的在华美国女传教士》(三联书店出版)是美国历史学家简·亨特的代表性研究专著,1984年在美国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来源。全书中文版时至今日才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30年过去了,这本书也还没有失去它的学术价值。  一直以来,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西学界对传教士的研究成果丰硕,涉及传教士的传教背景、方式、功绩等论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