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来,视诸往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国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国学大师章太炎提到:“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几分尊重,多几分思考,多几分学习。
  2017年9月央视播出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开篇就介绍了中国文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极大激发了国人学习国学的热情。更令人惊喜的是,国学也走向了国际。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印度总理讲话时,引用了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这些中国智慧产生于过去的中国,却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今天和未来。国学大师季羡林就认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须顺乎人心,应乎潮流。学国学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但是,实际上它与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有密切联系。学习国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国学能够带领我们欣赏中华文化之美,汲取古人的智慧,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国学有大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窈窕之美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之美,国学大美美在文字,美在境界,美在德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也是国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国学的力量所在!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读懂人生,使生活升华到崭新的高度——不计较得失,无论世事沉浮,心如止水,保持平常心。
  学习国学能够引领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治国安邦,最终实现中国梦。历朝历代的兴衰,与是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着密切关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可是秦朝在公元前206年就灭亡了,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为何?《过秦论》中指出:秦王朝“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而后来的汉朝“推明孔氏”,向《春秋》学习,两汉历经四百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时间超过四百年的朝代之一。习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像韩愈说的那样“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具体情况,将其发扬光大。唯有这样,国学才能有利于中国的前进与发展。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化灿若星辰的瑰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一根金丝绳般串起中华文明之珠,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從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最终实现中国梦。
  不知来,视诸往,学习国学,追本溯源,承旧启新!学在当代,功在千秋!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点评
  这篇作文的写作角度新颖,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作文开门见山,以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一句为话题,亮出鲜明观点:“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几分尊重,多几分思考,多几分学习。”随后,作文再次强调论点,把我们带入了古代国学繁荣的世界。文中以《过秦论》等为论据证明观点,同时联系实际,深入剖析,起到了归纳论证的作用。结尾看似十分简短,但实则有力点击,再次强化了本文的中心观点。
  (张银华)
其他文献
过年啦,沿街的商铺热闹非凡,红红绿绿的节庆用品,琳琅满目;夕阳下,农家老汉的酡颜上满是幸福与安详;无论是十里八乡的赶集队伍,还是攒聚在墙上的累累红椒,都彰显着日子的红火,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  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了。  早上,母亲与外婆便开始忙碌起来,表姐们用熔化的红蜡在梅枝上塑起朵朵红色的花朵,小孩子们在院子里用雪球击打着屋檐下的冰棱。  这样的日子,很美好。  当
期刊
在十九大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那么,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我国未来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都是150分,其中外语分考两次;后面三门则是由学生自己選择。未来高考将实行统一命题卷,统一命题不是全国一张卷,而把命题权从地方交到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由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各个地方去选择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命题。除此
期刊
拜读了太史公《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后,我就被汉朝这些快意恩仇的任侠们所深深吸引。  没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君子之心,未曾读圣贤书、为天地立心,未存救世的人生信条,没有“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的浩然正气,也没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时悲誓“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的博大胸怀,任侠们只是士大夫眼中的“地痞流氓”,只是一群小人物。然而当士大夫们行那结党营私、朝争不断的
期刊
一、慎审题悟材料,多挖掘深思考  应对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认真谨慎审题,全面理解材料,悟出材料的暗示性和指向性,才能准确立意,不跑题、偏题。在审读材料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关键句;(2)提炼中心;(3)由物及人;(4)由果溯因。还有些考生,并非不会审题,而是由于接受的观点单一,思维有定式,导致很难去分析复杂的问题,去多角度地评价观点,挖掘作文材料。而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侧重要求考生多角
期刊
比较选择、评析型任务驱动作文为高考常考的作文形式。2015年全国卷Ⅱ作文题“三人谁最有风采”,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路径,哪一条更重要”都是比较典型的比较选择、评析型任务驱动作文题。比较选择类的作文题有必选择、可选择、伪选择三种。  “必选择”就是从给出的选项中必须选择一个,也只能选择一个,不能不选择,也不能多选,更不能选其他。如面对任务“三人谁最有风采”,考生任选一个即可。
期刊
今年这顿年夜饭吃得很不爽。  只因叔叔伯伯姑姑们想让奶奶这位往年年夜饭的“主厨”休息一年,他们便到附近一家酒店订了一桌酒席。  酒店豪奢,充满商业气息;服务小姐轻声软语,却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漠然。说好了六点开席,二姑、三叔却依着往常赴宴的习惯,姗姗来迟。或许因为置身酒店,等待中的人们也不似往年笑语喧天,大家都跻身于手机抢红包的大军中。  除夕团聚的习俗仍在,但那股浓浓的亲情似已消失殆尽。  旁的不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8月25日,成都突降暴雨,当地某所职业学校的老师们为了不让没带伞的学生们冒雨赶回宿舍,撑起雨伞,站成一排,用“人墙”为学生搭起了一座从教室到宿舍的“风雨廊桥”。对于老师们的行为,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  对于以上老师们的行为,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
期刊
设一个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发展方向并将其层层推向高潮,直到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设置另一种结局,掀起波澜。用此方法构思情节,能够营造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如小说《项链》《最后一片叶子》就使用了这一叙事方法。有不少考生在写记叙文时,常用突转法,但常常用得不成功,主要是因为“转”得不自然,难以令人信服。使用这种方法时,考生在“转”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以新闻类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期刊
死的、活动不了的事或物件,小城人习惯叫作蚂蚱眼。拉弦子的韦三是个瞎子,尽管拉琴时他的头一仰一俯,身子一摇一摆的,但那一双黑洞洞的眼珠子却如死物一般。悠悠的坠弦声从流落街头的韦三的指尖飘扬开来的时候,小城人就说蚂蚱眼来了。  乔翠儿悻悻地走出洪家戏班时,韦三那一扬一顿的琴声正巧飘进她的耳朵。乔翠儿走出很远,又折回来,挤进人缝儿里,看见韦三正摇晃着脑袋,舒展着单臂专注地拉他的坠琴,把在琴弦上的手指似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