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显著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精神文化的成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正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流传于大巴山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巴山背二歌”于2005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实现了跨越性、历史性的重视与挖掘。而即便如此当时的“巴山背二歌”已经慢慢在走向磨灭,它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本身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实情,在本文浅谈几点关于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巴山背二歌”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
  【关键词】音乐教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巴山背二歌”于2005年被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各行业、各领域的不同人便从音乐、艺术、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多个角度研究剖析“巴山背二歌”的特点与发展;“巴山背二歌”作为音乐的一类,身為音乐教育工作者是有义务与责任挖掘“巴山背二歌”的美,把“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下去。
  一、“巴山背二歌”的起源与发展
  (一)“巴山背二歌”的起源
  “巴山背二歌”迄今为止找到起源的最早依据来自玄奘西天取经所背的背架,也就是大唐时期。它是流传于大巴山、米苍山山麓的一种古老民歌,源于背运劳作者在重庆山城一带由于交通不便而时常在险路穿梭中为缓解疲劳、增加胆量所即兴演唱的歌曲,其中背运货物的劳作者被称为“背二哥”,他们杵着一个丁字形的支架称为“打杵子”,走走停停,累了就打一杵,唱一曲,所演唱的曲目就称之为“背二歌”。
  (二)“巴山背二歌”的发展
  1.“巴山背二歌”的既有现状
  “巴山背二歌”在经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时,就广泛流传、被研究,然而真正的传承还没有彻底地落入实际行动和取得效果。从文本上来讲,“背二歌”的曲目可谓不计其数,据走访了解考证,“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保护人陈志华老先生随便可以演唱数百首以上,但能有曲谱考究的也就寥寥无几,其中大部分曲目曲调相似甚至雷同,只是歌词富有变化。
  2.“巴山背二歌”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巴山背二歌”虽然整个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倾向于消灭的可能。但众多国家政府机关会采取保护措施强制性地传承与保护,而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也会创造一切可能去帮助这份遗产的传承。另外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众多的困难,随着经济交通的发展,货物的搬运渐渐由机械代替人力,而作为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大多进入城市务工,也或是根本不愿意做此类事,那么“巴山背二歌”的发展与传承是会遇到十分严重的困难。
  二、“巴山背二歌”的音乐美学特征之体现
  “巴山背二歌”作为巴山民歌的一部分,它有其他民歌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同时也有细致的差别,笔者将对“巴山背二歌”的音乐方面的美学特征做以下说明:
  (一)“巴山背二歌”音乐艺术特点
  “巴山背二歌”作为大巴山民歌的一分支,具有巴山民歌音乐艺术魅力,同时兼具自身的音乐个性魅力特征。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具有富有个性、富有张力的艺术情趣。
  “巴山背二歌”的旋律悠长,曲调质朴、清新而婉转,整个旋律优美而富有张力,让人感觉意味深长、意犹未尽;节奏较为自由单一;整个曲调多为上下两句相互应答的单乐段式的结构,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其中又以徵调式居多。虽然唱腔高亢而行腔自由,但却又在节奏与节拍中规律地进行,保持一种形散而神美之韵。
  (二)“巴山背二歌”歌词内容特点
  “巴山背二歌”的歌词来源于背佬二也就是背二哥在劳作、休息时即兴演唱,歌词内容广泛,但多数吟唱劳动、生活、爱情,都只为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但它并非只有朴实、写实的特点,它还相对具有文学审美特点。
  “巴山背二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常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歌词简单质朴、生动活泼、有趣,既形象又传神;另外歌词还有一十分显著而个性的特点,就是歌词中除利用虚词来作衬词外,它还具有其他巴山民歌所具有的衬词的特点,也就是采用实词来作衬词,演唱者在凭借这些衬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除此之外,歌词还具有南方、北方的文学格律特点,主流的歌词多为七言,结构讲求对仗工整,这是南方的格律特点,但同时也还有北方的特点,自由变化的句式和口语化的言词。产生这种特点是和“巴山背二哥”这种行业工作属性分不开的,因为他们搬运要在南北穿梭,所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就接受了多种文化,再融入歌词。
  三、“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与传承
  (一)“巴山背二歌”的保存与保护
  “巴山背二歌”的保护实则可以分为文本上的静态的原样保存,现有的“巴山背二歌”的文本获得并不是太多,实现“巴山背二歌”的保护可采用在原有的“巴山背二歌”文本基础上,通过田野走访进行搜集以往“巴山背二歌”的材料,再对当前会演唱的“巴山背二歌”进行记谱译谱、摄像、录音,进行整理并最终以出版书籍、图片、光盘、录像带、视频等方式保存。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原有的“巴山背二哥”所生活的场景进行模拟再现,在现有的“巴山背二歌”的流传地方建立“巴山背二歌”的民间博物馆或者保护基地,除了在此摆放和播放文本的材料外,还可以请演唱者进行演唱的一种传承。
  (二)“巴山背二歌”的传承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压力也逐步加大,随着在农村的收益的降低,基本上全部的年轻人汇入城市中务工维持生计,那么“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也面临这空前的瓶颈,老人会演唱的“巴山背二歌”无处流传,年轻人又不能传承。针对这一情况,要传承“巴山背二歌”,可以在传承保护基地,提前选取两届的传承人,政府对作为传承人的家庭给予扶持;安排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进行下乡学习,再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唱实现歌曲的传承;再在每年的年假期间组织返乡务工者学习传唱,可以方便“巴山背二歌”的流传;同时在大学进行有关方面的鉴赏讲座;另外“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人定期进入中小学进行教唱,学校也可根据学生演唱情况进行校园传统音乐演唱比赛等。
  四、“巴山背二歌”的开发与利用
  传统的音乐除它的审美功能,还应该兼具它的实用功能,在青年歌手大赛中引入原生态的单元很好地保护与传承了民族音乐,当中还有部分歌唱者将原有的原生态进行创编再进行演唱,十分有益,那么对于“巴山背二歌”的利用便可以结合原有的素材,演唱者结合自身演唱风格特色进行再创作,当然词曲音乐创作者可以结合“巴山背二歌”的素材融合新的音乐元素或者音乐类型进行改编,例如结合数字化的多媒体、电子音乐等。
  另一方面,对“巴山背二歌”的开发利用还可以通过在“巴山背二歌”保护传承基地,建立设置博物馆,再依托这个开发旅游景点带动商业、旅游业等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给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岗位就业。这样可以实现“巴山背二歌”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以实现它的一个利用与创新。
  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艺术魅力的“巴山背二歌”,是巴蜀艺术文化的一份重量级的遗产,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文化,然而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与保护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巴山背二歌”传承人的确定,与我们社会领域工作者的奋力抢救,我们有理由相信“巴山背二歌”面临的困难是眼前的,它的发展是必然的。作为音乐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是有义务实现“巴山背二歌”更广的传播与更久的流传。
  注释:
  ①本文参考阅读资料,巴中市“巴山背二歌”申遗申报书。
  参考文献:
  [1]陈国志.川东北独特歌种—“巴山背二歌”之相关问题探讨[J].艺术研究,2014(1).
  [2]筝鸣.“巴山背二歌”的音乐学特性探究[J].音乐探索,2008(1).
  [3]方艾武.浅析民间艺术“巴山背二歌”[J].大众文艺理论,2009.
  [4]蒲亨强.巴蜀音调论[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1).
  [5]陈国志.巴梁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J].大舞台,2011(10).
其他文献
【摘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海洋非遗资源在传承传播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首要任务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传统海洋非遗资源的困难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在“一带一路”战略策略下,特别是在“互联网 ”的形势下,海洋非遗研究意义深远。  【关键词】全球化;海洋非遗;传承传播;问题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自
2010年11月24日,黄华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资历最老的外交家”,美国《纽约时报》也罕见地发表悼念文章,称他是“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从1936年随斯诺进入陕北时的一介书生到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70多年的外交生涯,外交经历之丰富,友好交往之广泛,堪称外交界的奇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
【摘要】空间关系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关系,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征手段或处理方式。本文仅从现代汉语方位名词“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出发,分别对在具体语境中“上”和“下”所表示的具体位置关系进行解构,希望对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二语教学中的方位名词细节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范例。  【关键词】方位名词;方位认知;意象图式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方位认知与意象图式  方位名词
【摘要】近十几年来小户型住宅成为现代居住空间主流之一。欧美家具占据多数,中国的家具文化正面临着与普通市民渐行渐远的危机。在国势强盛的今天,中国家具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如何解决现代中式家具对中国传统家具最高峰的明式家具的传承,如何将现代中式家具融入小户型住宅,如何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和感悟家具文化,是本论文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研究并设计了面向小户型住宅的简约实用而多功能的现代中式家具
【摘要】本文利用2015年7月对夏河县拉卜楞镇200个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收入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幸福感的均值是单调递增的,收入越高,幸福感就越强。相对收入对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且高收入家庭比中、低收入家庭更幸福,月收入越多,幸福感也越强。  【关键词】流动人口;收入;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从2012年底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会
【摘要】现存的仫佬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与仪式音乐两大类,傩愿戏与采茶戏是仫佬山乡盛行的民间小戏。地方文艺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将仫佬族民间音乐运用于地方戏剧。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以仫佬族民间音乐为主要元素的仫佬剧已发展成为具有标志性音乐的少数民族新剧种。  【关键词】仫佬族;民间音乐;地方戏剧;运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而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在桂西北神
【摘要】近年来,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各高校中不断创新与实践。针对民族高校民族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更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课程改革。考虑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学习态度以及本课程的具体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
【摘要】寺庙是一个城市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不论是在形式上的层次,还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它都是城市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文殊院作为从古代到近代成都市区寺庙早期最为兴盛的寺院之一,影响力覆盖了整个川西地区。依据其在成都市区的空间占位体系以及辐射区域的影响,为寻找建构当代城市文脉空间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有机建构的策略和方法。为当前的城市发展提供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城市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寺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引导我们用“意义思维”改写创伤,创伤充满黑暗,但又带来光明,创伤是积极与消极、失去与满足、痛苦与成长的辩证统一。第二部分作者引导我们重建内心世界,采用“碎花瓶理论”,将精神世界视为一个美丽的花瓶,创伤会把它摔成碎片,但我们可以选择捡起花瓶的碎片,拼接出一幅色彩缤纷的马赛克镶嵌图。第三部分聚焦于抚平心理创伤的具体策略,重点介绍了叙事疗法、表达性写作等。约瑟夫认为,只要我们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饰品则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具有优美的图案、生动的造型,又将中国人民质朴的古老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民族服饰、饰品大多具有独特的造型和斑斓的色彩,无一不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各个不同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数民族饰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同民族人民原始意念的深刻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时装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