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企业的“匠心”对比

来源 :中国质量万里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是中国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但其存在的平均寿命却不长。
  中国中小企业
  平均寿命仅2.5年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
  根据CHINA HRKEY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成;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几年来,在全国每年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60%左右。中小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层面。
  中国企业平均寿命较短,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放眼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222家,在法国有196家,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日本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5家。
  我想,是时候该反思一下,“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了。
  “工匠国”
  百年企业2万多家
  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而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2016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明年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长寿企业比欧美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投资都讲究战略,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每每投资都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市场定位和变化。
  日本企业是家社会,重视员工利益。西方则重视股东利益。从现代资本理论来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业那么高,但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利益不断延续。
  有些财富是不可持续的
  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习惯,企业、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奇怪。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
  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
  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中国积贫积弱几百年,我们连自身的基本状况都没有搞清楚,有一点点成绩就特别自大,这是非常危险的。
  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细节,在自我松懈中变形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曾经,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愿意花750万买了一台日本的设备,但是需要花40万培训一批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95%有76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差距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表面看得懂,根本学不会,更是坚持不了。
  举个简单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要清洁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
  我们连一个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长此以往,何来品牌?
  拔苗助长注定要失败
  中国人做事特别喜欢追求速度大跃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极为严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导游英子介绍说,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严谨、精细、执着、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认真。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背后是小聪明、偷工减料、自以为是、粗制滥造。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是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像中国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人惊讶!可惜每每你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
  而这些都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
  由此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
  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五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如此急功近利、浮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中国永远都不会出现世界级品牌。
  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
  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太多”,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总要耍点儿小聪明。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严格遵照执行。
  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坐飞机从来都是误点,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间都是文质彬彬,特别尊重,即使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时也是点头哈腰。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假,都那么熟了还那么客气干吗?后来才发现他们这种客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这一点也与“规则”有关。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文明的高素质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和秩序的社会。在日本等车,看不到中国特色式的争先恐后,而实际上按规矩排队不但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节省大家的时间。如果都去挤,总体而言反而会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中国人就是做不到。
  所以中国人只有小聪明,从地方官员到企业老板、高管,再到普通百姓,时刻都在表演我们的小聪明,而我们不断在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沉重代价。
  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与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深思!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攀升,但城乡产品质量状况存在差异,城市产品质量状况日趋良好,农村产品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现象。造成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主因有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信息不对称、产品资源不均衡、监管资源不均衡等。本文就基于信息化手段,对城乡产品质量状况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提出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产品质量 二元结构
上月,奥迪异味问题再度升级。不仅奥迪A4L、奥迪A6、Q5全部都有人投诉车内异味的问题,且数量不少,并且大众旗下多款车型出现同样异味。  业内专家指出,车内异味的问题基本都源自于偷工减料。能发出这类异味的车内配置,皮革座椅、发泡海绵、仪表板、车门内衬板、车顶毡、脚垫中的化纤成分、阻尼片、隔热层、以及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粘结剂、增塑剂和柔革剂。这类物质一旦受到高温加热就会释放气味难闻且对人体有害的甲
“共享”风潮未落,无人便利店又被推上舆论风口,这种零售业转型价值消费、个性消费和体验消费的新业态模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自2016年底亚马逊推出无人零售店Amazon Go后,无人零售店在国内迅速发展,今年6月迎来了大爆发。而无人零售店的出现,使未来商业场景又多了一种可能,被认为是与实体零售、电商比肩的“第三零售”业态。正是这种新概念的提出导致无人超市迅速火热。一时间,各种相关新闻、分析刷爆朋
(上接第15期)近期国内豆粕市场走高的原因透视近期国内市场豆粕价格走高,我们只要对5~6月份的市场回忆一下就会发现,近期豆粕价格走高预示着国内市场开始回暖.在此我们可以看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备受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就至关重要.我们不难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诸多媒体中发现
2015年12月21日,质检总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通报了2015年缺陷产品召回工作基本情况,发布了《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  一、2015年缺陷产品召回工作基本情况  2015年,质检总局围绕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要求,把维护消费品安全作为“保安全”工作中的三大安全之一,着力加强缺陷产
案例一:广东省质监局查处16家生产企业生产不合格“樱花”厨用家电产品系列案。  2015年3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1236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以下简称“电商12365中心”)在淘宝网主动配合下获取的涉嫌制售假冒伪劣家电产品线索,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迅速组织广东省质监局对标称广州樱花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及其关联的中山市歌华电器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樱厨电器有限公司共23家家电生产企业
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迎面而来的时候,几年后的购物消费场景和体验将会变得有多智能和人性化?现实中,最困扰人们的莫过于“今天吃什么”、“周末去哪玩”以及衍生出来的“去哪吃去哪玩才划算”等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不过不用担心,随着智能消费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平台将进化得更加懂得消费者的内在需求。  大数据比你更懂你自己  每当小明纠结中午该吃什么的时候,他就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打开外卖类APP,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