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三十多年来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提高。山东省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这四次人口普查得到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分为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82年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1.264和1990年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1.405,通过卡方检验求得的概率值都是0.25<P<0.50,说明按此死亡性别比指数计算的男、女人口死亡率差异与实际的死亡性别差异相比是不显著的,对性染色体差异而影响人口健康导致死亡率差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第二阶段,即2000年的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1.728、2010年的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1.742明显不同于前两次,通过卡方检验求得的概率P<0.005。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讲,按这两个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计算的人口死亡性别差异与实际上人口死亡性别差异在各个年龄组的分布是有显著差异的,或者说主要由遗传差异造成的统计学差异是显著的,是不可以接受的。这说明死亡性别差异除考虑遗传差异之外,环境因素等对人口死亡性别差异的影响较为突出。另外,环境影响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的情况反映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最大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的年龄组分布上。1982年、1990年这两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最大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在55-64组,而2000年、2010年这两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最大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在20-29岁组。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三十多年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了人口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百岁寿星不断增加的同时,人口性别对人口寿命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山东省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按时间推移进行比较,女性人口死亡率降低幅度都比男性降低得多,人口死亡性别比指数提高,最终导致女性人口寿命比男性长,女性在生命过程中表现为强势,男性表现为弱势。总之,社会越发展人口越健康,寿命亦越长。但是人口性别结构要平衡就应坚持性别差异保健的理论,即"政治上男女平等,人口学上强化重视男性人口保健,特别关爱女孩"的理念。重视男性人口的保健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重男轻女,而是基于遗传生理学视角提高男性人口健康水平应倡导的社会新理念,关爱女孩是基于提高人口素质的视角应该倡导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