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本多路径、多元化的深度解读摭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_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文本的多路径、多维度的深度解读,决定着小说“精深化、多元化”阅读的效果。如何脱离那种游离文本,抑或若即若离式的浅层面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读不懂”“读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小说的“言语方式”,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进而达到多元化、发散性、深刻性的阅读效果,的确值得我们为教者的深思与探索。针对同一文本,通过不同的“路径”,解读出不同的“意蕴”,获得异样的感触,我们的教学才有味可品,有鲜可尝。笔者以外国短篇小说《面包》教学为例(“长三角”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研讨活动展示课),摭谈管见。
  《面包》一文篇幅不长,然而国度不同、时代迥异、文化有别,如何让学生沉入文本深解其意?如何让学生内心倾听到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如何让学生乐意“涵泳”文字进而品尝到文本的“滋味”?如何让学生从中掌握几种小说阅读的方法,获得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的“自能读书”?这些都是我们执教者预先应该思考到的问题。本文试从下列五个角度“入”手,意欲拓展思维,多路径切入,达到披文入情多元化解读之效。
  一、从标题中“导入”,读清小说的“文路”
  “题好一半文。”对文章的标题,前人常用“题者,额也”来概括其作用,又言标题如网执纲,如刀之刃,能够统摄全文,凝聚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有强烈的导引作用,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读懂文章的纲要。它能激发小说阅读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一篇构思精巧的小说,在情节的设计上往往会紧扣文本的标题,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变色龙》,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为此,教者抛出一问:“题目《面包》,引发我们怎样的遐想?它与情节、主旨发生了怎样的关联?”这种“抛题探路”法,迅即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灶”,学生快速进入解读文本的“亢奋”状态,在他们细观全文中,不难发现,在情节的安排上,“文路”清晰了:妻子发现丈夫偷面包→丈夫撒谎掩饰偷面包→妻子替丈夫圆谎拿面包→第二天晚餐,妻子怜惜分面包给丈夫。进而就标题《面包》再引发学生进一步深思:一片小小的“面包”何以能演绎出一个发生在深夜“有味”的“故事”?如此再问,可让学生在理清“文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入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因此,从标题导入,理清小说的“文路”,可作为解读文本的第一步,也是一块深入赏析文本的“敲门砖”。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易事。而要理清小说的“文路”,则需要仔细分析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人物与人物间的矛盾,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等等。
  二、从言语中“切入”,读出人物的“内心”
  “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能很好地表现小说的矛盾冲突,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使读者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能够让读者从“各人自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坦露,却同样应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心灵深处的“声音”。
  《面包》一文,我们可以从语言描写的“些微”变化中,“品味”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1:“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
  例2: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例1和例2的简短的对话描写,看似大同小异,倘若我们抛出一问:“还”和“原”各有什么妙处?必会激起思维的“波浪”,进而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其“味”无穷。“还”字生动地写出了妻子起床撞见丈夫半夜“偷面包”的窘状,明知丈夫是“偷”,又不能点破,又要给丈夫一点“尊严”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例2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情状,其内心的惶恐与不安,紧张与慌乱同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不禁会发问:多么可伶的人啊!为了自家的一小片面包,深夜起床要“偷”,还要处心积虑地掩饰?夫妻两种心态的“碰撞”,怎能不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值得一说的是,倘若再借助动作、神态描写等“态势语”,更能触摸到人物内心深处中“最柔软的部分”,可大大增强对话的表现力。如例2句中的对话描写后的“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句,生动地表现出丈夫“心虚”刻意“回避”妻子的情状。若没有“态势语”的辅助,效果就会逊色多了。
  因此,引导学生细读《面包》里的对话描写和“态势语”,有助于小说文本的深度解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
  三、从背景中“穿入”,读透作品的“史迹”
  多路径拓宽思维的“广度”,有时会达到文本解读的“深度”。“阅读的本质,实际上是阅读者与文本、文本的作者之间的交流。”因此“穿越”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故事背景,就能读透作品的“史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更能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意蕴”。
  小说《面包》的解读,如果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未免太浅层化,就学生现有的“生活储备”,与那个时代和背景相去甚远,“隔空陌生化”的解读,对题旨的理解就可能失之偏颇,根本达不到“深度”,多元化的解读自然也无从谈起。适时地切入“背景”,可让学生读透“史迹”:以所处的饱受二战之苦的德国普通人民的艰苦生活为背景。作者沃尔夫冈·波谢特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放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痛苦,《面包》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人深省的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战后的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的生活。很明显,这一时期的文学内容重于文字,遭受战争之痛的短篇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以小小的一片“面包”为切入点来揭示世界大战后的悲惨的社会现状和温馨的人际关系,构思非常精妙。在精短的篇幅里,作者游刃有余地传达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表现了大难之后幸存的一对老夫妻微妙、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丈夫只不过是想吃自家的一片面包,但他却得“偷”,而且是深夜“偷”,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避免妻子指责吗?不。他不也同时为了维护妻子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尊严吗?——妻子不能让相爱几十年的丈夫吃饱肚子。同时,他不也在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体面吗?——丈夫无力让妻子供应足够的面包。小说中当然有脉脉的温情,也有相互的尊重,也有无私的奉献。但是,通过一片面包,作者痛斥罪恶的战争对小人物的无情摧残。   一篇小说,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面镜子;一对人物,一份伤感。穿入小说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它既可以交代故事的时代痕迹,又可以渲染故事特有的气氛,还可以烘托人物性格,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揭示文本的主题思想。
  四、从留白处“植入”,读通文本的“意蕴”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可起到“此处无物胜有物”很高的审美价值。小说中运用的留白艺术,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文本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进行大胆的想象,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扩大学生学习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研读《面包》下面的情节,自会感受到留白之妙。
  他们摸索着穿过黑暗的过道,回到卧室。赤脚在地板上发出啪踏啪踏的响声。
  “是的,是风,风已经刮了一整夜了。”他说道。
  上床后,她说道:“对,风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刚才,肯定是屋檐水槽发出的响动。”
  “对,我还以为是在厨房呢。看来一定是屋檐水槽。”他好象要睡着了似地说道。
  巧妙地转移话题,给作品留下一段“空白”,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檐水槽”取代“厨房”,以“刮风”来掩饰自己“偷面包”的情节,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偷面包”,“偷”的是自家的面包,何须遮遮掩掩呢?男主人何必如此畏惧女主人公呢?“刮了一整夜的风”,在男女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到底刮起了怎样的复杂情感“风暴”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越咀嚼就越有味。
  再看下面的对话: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真冷”,果真冷吗?是天气冷还是心情冷?两人的“冷感”相同吗?为什么会那么冷?……这些问题,有待读者自己去思考,高明的作家是不会直白地告诉我们的。这里的留白,关乎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因此,留白会引导学生在文本所提供的“提示”或“暗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进行大胆的想象,进入到“创造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五、从细节处“渗入”,读明文本的“主旨”
  小说中细节描写犹如情节链条上的颗颗珍珠,它不仅串联小说的各个环节,丰富情节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是刻画人物最本质特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女作家刘真认为一篇小说,没有细节,就不成其为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决定一篇作品。”我们在鉴赏小说时,应该抓住小说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中的细节,来透析人物的性格心理,玩味环境的情感意蕴和小说的主题思想。
  下面,就小说《面包》的细节与主题的关系,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见识。
  从细节处“渗入”,前提是要“渗”得到位。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有的读者认为,丈夫因为饥饿偷吃厨房里的面包而借“风”违避以及妻子明知故掩的细节,说明了人与人间应该相互尊重,维护自尊心;也有读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任何矛盾应该通过相互谅解来解决……这样的解读,显然是没有“渗”到位的,或者说,是“渗”到歧路上去了。其实,丈夫偷吃自家厨房里面包的细节,正是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饥饿、贫穷、苦难的主题。这也是最表层的主题。
  从细节处“渗入”,难点是要“渗”得全面。
  从篇幅上分析,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单一的,鲜明的。托尔斯泰的《复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老舍的《骆驼祥子》便是如此。而短篇小说则是多重的,有的甚至是隐晦的。鲁迅的《药》,加拿大著名作家艾丽丝·蒙罗短篇小说《荨麻》,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尤多拉·韦尔蒂的《熟路》等都是富有多重主题的杰作。
  我们先来看看2010年广东高考卷中第18 小题:小说《面包》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其答案是:“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言。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
  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是失之偏颇的。虽有理,但不全面。这个参考答案,其实就是阅卷时的标准答案了。“也”字,似乎在强调另一方面,也就是说答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实呢,“患难与共”和“互相关爱”是同类项罢了,何需用“也”字断开。如此解读委实是相当肤浅的,只涉其表,未及其里。
  “渗入”文本的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小说《面包》的主题是多重的。它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饥饿、贫穷、苦难的主题,又表现了在艰难的环境中患难与共、互相关爱的精神,同时,还深刻地揭露了战争不仅摧毁了人们的物质世界,还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上最本质的美德。
  从细节处“渗入”,关键是要“渗”得深刻。
  《面包》这篇小说的诸多的细节值得“把玩品味”:深夜两点半,因为饥饿难耐,丈夫悄悄去了厨房找面包吃。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更不是离经背道的丑事。可是,为什么他不敢在妻子面前坦诚说明呢?为什么妻子明知丈夫“偷”面包吃而不愿戳穿事实呢?“她受不了他撒谎”,而她却不得不在丈夫前撒谎……这对夫妻真的恩爱、相敬如宾吗?深一步分析这些细节,我们读者自然会获得这样的认识:因为战争,因为贫穷,因为饥饿,因为生存的本能,让本来亲密无间的夫妻在心灵的融合上渐渐地产生了隔阂,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他们心灵深处最隐蔽、最宝贵的东西。这才是小说《面包》最深刻的主题之所在。
  披文入情拓路径,明旨悟道展思维。“文本解读,作为一种有意义再创造和开放性的动态结构活动”,需要教者去引导学生开展“立体化的解读”,从不同的路径、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站到生命本真的高度,文化建构的深度,读出文本的浓厚之情,析出文本深刻之理,更品出个性化的“真味”。
  参考文献:
  [1]于宏伟.小说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中学语文. 2008年27期).
  [2[顺之夫子.《面包》主题并非唯一.新浪博客.2010.6.
  [3]陈融.教学文本解读的径与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0.
  徐海金,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李旭东,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落实到文本解读、课堂教学的微观实践中去,方可真正接上语文教研教学的“一线地气”。下文将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段太尉逸事状》一文为研讨文本,从微观视角初步探讨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文本资源的解读开发中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一、品味语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前提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
有的语文课索然无味。教师只是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或某些“教案选”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很容易在学辅读物上或“百度”一下就能获得。这样,课堂上时常出现教师刚说了上句学生立刻接出下句,或者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的情况。时间长了,有些学生干脆就不怎么听课,或者上课根本就不在状态。  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给学生提供真正有营养的“饭菜”,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上有自
所谓析例,就是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以阐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相扣,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真正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的一种议论方法。2017年,几乎所有省市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都规定为“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对议论文的内容要求相对较低,为“符合文体要求”及“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两点,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又要具有整合丰富事例及扣旨行文的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叙事学的引进,我国作家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的运行趋势,对西方现代叙事方式——心灵化叙事方式、意象化叙事方式、散文化叙事方式、荒诞化叙事方式等等,热情引进,并认真进行民族化改造,产生了一系列创新,丰富发展了现代叙事方式。   心灵化叙事方式,常常通过具体事件,把人物在其中“触景生情”引发的心理活动,如回忆、联想、独白、自省、想象、推测、幻觉、梦境等等作为作品的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故乡》是传统教学名篇,一般需三课时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我必须把这篇课文压缩在一课时讲授完毕,并借此契机尝试“长文短教”,希望摸索出一条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我从备课到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得出了几点思考。  一、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备而上  备课前首先翻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一些关于如何“长文短教”的研讨性论文,这些优秀教师的设计虽然都是按照两至三课时设计,但
当下的中学生,不断陷入反智主义、功利主义、犬儒主义的价值误区之中。①譬如“承认教授、艺术家、学者、科学家的追求不同于商人、水暖工、秘书、理发师、政客的追求,但是他们更信奉后者,而鄙弃前者”[1];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并不可憎,因为“关心妹妹是尽兄长之职,说明他是一个称职的哥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令郎君’‘义郎体’这样的好男人为何不嫁呢”[2];《张衡传》中,张衡对皇帝辨别奸佞的要求“诡对
部编七年级下第三单元选了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小说中的父亲一生都在编织一个朴素的梦想——建造一座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辛劳作,梦想终于实现,然而,当梦已成真之时,父亲竟在惶惑中黯然老去。课文一方面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另一方面,小说笼罩着一层崇敬又怜悯的哀伤色彩。对父亲形象的分析是这篇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从文本文字入手,逐层剖析,还
李镇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国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曾担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并依据多年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多达60多部教育专著,在全
《故乡》是经典之文,被选入中学教材多年,可供探讨的角度很多:把握故事情节,了解插叙、倒叙的记叙顺序,“现实”与“回忆”的反复穿插,分析人物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人物作为三要素之一,常作为分析的点,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去比较人物,综观研究,大多是蜻蜓点水,并未深度阅读,并未走近人物。   《故乡》人物对话是其特点,尤其与闰土的对话篇幅占据较多。语言对话
读文章犹如以力破局,如果一眼望尽则索然无味;而在层蕴结构的不断理解中,我们旁征博引,层层解意,则能尽情感受文本的无限风光。解读《阿房宫赋》这篇词句华美幽深、思想深刻见骨的传世名篇,就需要这样一个过程。笔者从创作背景和文本结构两个角度试作解读。  一、文本解读要“旁征博引,多元荟聚”:《阿房宫赋》的背景诠释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