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感受胡耀邦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yuanq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初,我在甘肃任团省委书记时结识了胡耀邦,并在其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与胡耀邦有过多次交往。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境遇下,我亲身感受到胡耀邦活跃、真实、谦逊、大度和光明磊落等多方面的人格魅力。在我的眼里,胡耀邦既是位充满活力和正义感的政治家,又是一位亲切、和蔼、富有人情味的兄长。如今,胡耀邦已离我们而去快20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里。
  
  经打听得知,胡耀邦这时被邓小平点名“解放”出来,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党委工作。
   听说胡耀邦还住在团中央家属院,地址是富强胡同5号。我就绕来绕去地找到了那个极普通的小四合院。小四合院很窄,前院住的是胡耀邦家,后院住的是胡克实家。
  敲门后,是胡耀邦的大儿子德平来开的门。我脚刚迈进门,胡耀邦就迎了出来。他穿着普通的蓝色中山装,灰色的布裤,神情还是当年那样爽朗和热情,但额头和眼角已有了许多皱纹,也有了白发,显得憔悴了许多。想到他和自己一样刚刚经过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立刻一阵心酸。胡耀邦紧紧握住我的手,摇了又摇,笑着说:“老共青团员大难不死,又相见了。”
  胡耀邦让我在狭窄的小客厅里坐下后,就拉抽屉、翻柜子,满屋子找东西。我问他:“您找什么?”胡耀邦指了指随我一同来的亲戚家的小女孩说:“我们喝茶,给娃娃找点儿吃的。”他后来终于从别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小罐,高兴地从里面倒出几个桂圆,对小女孩说:“小娃娃,吃这个,这个比牛奶糖好吃!”
  这时,胡耀邦才坐下来,关切地问我是不是也受到了批斗,现在出来工作没有,还有身体、家庭情况等等,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问这问那,关怀备至。他还问到他认识的甘肃的其他一些人的情况,还有甘肃的经济形势。在我回答的过程中,他听着,沉思着,很少插话,能感觉出他心中对国家形势的担忧。听我说完,胡耀邦沉思着说:“党的干部,要在有很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看到一种转机,要做这种转机的推动者,党的干部应当做这样的人。”
  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但对当时北京的各种传言,如“四人帮”、“天安门事件”、毛泽东的身后事及科学院的事,胡耀邦却只字不提。看得出,他没有一点怨恨和不平,更没有激愤的言辞,是那样坦然、平和,甚至没有谈到他受过怎样的磨难以及我后来才知道的腰伤。大难过后,他那种宁静致远、受辱不怨的风度,让我非常感慨和敬佩。我想,只有胸怀宽广、不计恩怨得失、品格高尚的人,才会这样心静如水,我心里对胡耀邦越发多了几分崇敬。
  在告别的时候,胡耀邦一直把我送到了小院的大门口,拉着手好久不放,说以后有机会到北京来,一定来家里坐等等。回来的路上,我想,胡耀邦率真、和气、一腔热情的性格一点儿都没变。
  
  身居高位,与“老共青团员”喜相聚
  
  在这次拜访过胡耀邦之后几个月,毛泽东逝世,“四人帮”被粉碎,国家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7年3月,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78年,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80年,他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这一段时间,中央高层变动很大,胡耀邦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在迅速上升。国家变革,拨乱反正,他充当了中坚,非常忙碌。他先是在中央党校发起对“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后在中组部顶着压力挑战禁区,亲自接待上访者,平反冤假错案,解救了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紧接着又在中宣部大搞“解放思想”运动。担任政治局高层职务后,他又领导全党搞改革开放,抓经济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我只在胡耀邦任中组部部长时见过他一次,当时是去北京开会,顺便捎去省里几位老同志的申诉材料给胡耀邦。胡耀邦当时还住在富强胡同,屋子里到处堆着各地来的上诉信函,客厅里坐着好多上访的老干部。因为见胡耀邦那么忙,见面后,与他简单寒暄了几句,转交了材料,我就告辞了。
  又过了3年,1981年我去中央党校学习,这时胡耀邦已是党中央主席了。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同在党校学习的当年的几位老团省委书记,很想看望一下胡耀邦,但知道他特别忙,不便打扰,就联名写了封问候信,托也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胡耀邦的夫人李昭转递给胡耀邦。
  没想到第二天,胡耀邦的秘书打电话到学校,让我们几个人不要出去,马上有车来接,胡耀邦要接见我们。
  我记得那天是7月26日,北京的天很热,一辆小面包车接我们来到中南海。
   大家刚在一个小会议室里落座,胡耀邦就推门进来了。他笑呵呵地叫着每一个人的名字,一一和大家握手,还是那样有力地摇着,好久才松手,大家一下子仿佛又回到了在共青团工作的当年。
  坐定后,互相寒暄了一阵儿,胡耀邦指着湖南的同志说:“湖南上访人员最多,政策落实迟了,‘左’的东西消除得不够,思想扭转不快,落实政策阻力很大,给大家平反总要留个小尾巴,说人家‘你总还是有错误嘛’。我去年去了一次,说你把人家搞过头了,两相抵消吧!今年还不错,农业政策落实了,这样就好,对中央的精神不要打折扣。”
  接着,胡耀邦又谈到解决河北问题,说他专门去讲了一个话,搞了民意测验,走群众路线,决定了主要负责同志的去留。
  大家后来问到全国的形势,胡耀邦高兴地说:农业不错,工业不太理想,宁夏生产尤其不好,减产20%,他准备明年要去那里。他说,抓经济的事发了紧急电报,要求各省委书记亲自动手写3000字的报告,谈明年计划的安排,并要求抓好今年最后的四个月。接着胡耀邦掰着指头说各省的升降幅度,说得很快,数字、百分比记得清清楚楚,令大家十分惊讶。胡耀邦还郑重地说:“生产搞不上去,我们站不住脚。”又说:“我在六中全会上就讲两件事,一是要搞好经济生产建设,一是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治安,一年不懈地抓几次,人民群众就会满意。”
  胡耀邦那天谈话兴致很高,最后谈到农业土地承包问题,他神情有点严肃地说:“阻力很大,进度不快,很多地方包不下去,主要是有些同志思想转不过弯子。”他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又说:“我们要求每个省的主要负责同志对这件事要下大力气抓,胆子放大,出了问题是中央的,你们只要包下去,很快就会看到成效的。”
  听到这里,我问胡耀邦:“我回去后可否向省委汇报这个意见?”胡耀邦马上说:“可以呀!你就这样对宋平同志讲,你当通讯员。”
  不觉之间三个小时过去,到吃午饭的时候了。胡耀邦看了一下表说:“一早上就接你们来了,我们这里星期天也是三顿饭,我请你们几位吃午饭。”于是大家跟胡耀邦来到一个简陋的小餐厅。坐定后,胡耀邦在服务员递过来的单子上用笔画了一个勾,一会儿服务员就端上来一个盘子,里面是四盘菜一盆汤。胡耀邦笑着对大家说:“四菜一汤,米饭管够,吃馒头也可以,来,大家动筷子。”菜是两荤两素,一盘红烧肉,一盘芹菜炒肉、一盘虾米炒萝卜,还有一盘素炒油菜,汤是西红杮鸡蛋汤。菜可能是大锅菜,比较面,但很好吃。五个人吃这么几个菜,勉强够。胡耀邦一边吃饭,一边和大家说笑,像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一点儿也看不出他身在高位。吃完饭,服务员收我们每人半斤粮票,钱由胡耀邦付。中央机关后勤管理的严谨和廉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吃完饭,胡耀邦让我们到中南海四处转一转。我们都是第一次到中南海,乐得胡耀邦如此体恤,就在中南海走了走,参观了毛泽东办公和住过的丰泽园,还有光绪皇帝被软禁过的阁楼等。之后,我们就去与胡耀邦告别,胡耀邦正在与人谈话,急忙从会客室出来送我们,在与我握手时,他说:“甘肃,我还是西征时去的,以后一定要再去的。”
  回到甘肃,我把胡耀邦接见我们时的谈话向宋平书记和省委作了汇报,甘肃按照胡耀邦对土地承包政策的意见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突破,这方面工作在全国走在了前头。
  
   台上台下,活在人心便是永生
  
  
  1982年9月,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之后几次视察西北,也特意重点走访了甘肃。他来到许多贫困山区,坐在田头和农民们亲切交谈,了解土地承包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1983年7月,他西去甘肃、青海基层走访视察长达20天,行程近万里。当时我任甘肃省人大副主任。记得已经68岁的胡耀邦,在甘肃期间,不辞辛苦,早出晚归,满满当当地视察了7天,先后访问了陇南、陇东、陇中许多县、乡和田野山村。所到之处,他非常动感情地拉着穷苦农民的泥手嘘寒问暖,了解情况。经过在基层的走访调查和听取农民的意见,最后他向甘肃省委明确提出甘肃治穷致富的战略思路应该是: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他还提出了种草种树的十条具体办法和措施,要求甘肃“反弹琵琶”(借用敦煌壁画的启发),“动员群众大造声势,地动山摇地去搞”。他为此而郑重地为甘肃题了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
  其实,早在1956年3月,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就主持发起过陕、甘、晋、豫和内蒙古五省(区)青年造林运动,后来扩展到全国,拉开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任总书记之后,他在甘肃再次倡导植树种草,引导农民治穷致富,使甘肃大地迅速掀起一场绿化运动,并坚持了20多年,取得很大成果。甘肃人民为感激胡耀邦,在兰州北山徐家山专为他立了一座碑,上面刻上了他当年的亲笔题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
  1988年秋,我去北京开会。这时胡耀邦已辞了总书记职务一年多了。我很想念他,不知道他心情可好,身体怎么样,于是想到再去看他。我约了国家计委办公厅主任、当年的“老共青团员”任景德一同去看他。
  胡耀邦任总书记后,从富强胡同搬到了中南海东侧的会计司胡同,辞了总书记后仍住在那里。这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院子不大,但整洁有致,有很多绿色的花草植物。
  胡耀邦一听有客人来访,很快从书房里出来迎接:“噢,是李文辉你啊。”胡耀邦快人快语地说,显得很高兴。我发现,这时的胡耀邦明显地瘦了,头上已有了不少白发,但看上去精神还好。台上台下一个样,胡耀邦任何时候给我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一见面,一样的握手方式,一样的亲切热情,一样的见老朋友式的问长问短。
  胡耀邦发现我手里的小纸箱,问:“这是干啥?”我急忙说:“百合,兰州的百合,刚上市的,给你补补身体……”他感叹着说:“好远的路,不容易带啊!”随后把我们让进了客厅坐下。
  面对我们的问候,胡耀邦轻松开朗地说:“身体还好,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这个腿……”他轻轻地拍打了两下膝盖说,“估计还是关节炎呢,骨质增生可能也有一点。”我说:“还有‘文革’中挨斗受的腰伤呢!现在怎么样?”胡耀邦无所谓地说:“也没大问题,每天在按摩,不要紧。”他告诉我们,他已向政治局请了假,准备去湖南休养一段时间,顺便搞点调查研究,后天就要动身。“接到你们的电话,我就说,要来快来,不然就见不到了。”说完这句话,胡耀邦庆幸地向我们微笑着。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发现胡耀邦和过去有些不同了,他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永远年轻活跃、思维敏捷和十分健谈的胡耀邦,他说话不多了,也不太像过去那样一见面就问这问那,更多的是静静地听对方说,还时常不自觉地出现凝眉思索的表情。对个人际遇,他还是缄口不谈。见他这样,我心里有点难过,知道他不能继续工作,心里不快乐。对一个生性活泼外向、精力才华过人、责任感极强的人来说,不能工作,成天赋闲在家,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啊!思索一定带给了他沉重的压力,他心中的煎熬和忧郁,从他的一颦一笑中淡淡地透露出来,让我看着心中十分伤感。
  听我们谈当时的抢购风和飞涨的物价,还有银行的银根紧缩引起的人心浮动,以及担心经济形势恶化等,胡耀邦时常陷入沉默。停一了会儿,胡耀邦弹了弹手上的烟灰,平静地说:“形势会好的,十三大确定的路线是继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要这一条不变,经济会走出低谷的,其他方面……”
  听胡耀邦说身体没什么大的毛病,我就建议他每天多在院儿里活动活动,注意健身和保养。胡耀邦说:“闲下来也好,可以静下心来多读点书。马列全集‘文革’时就在读,后来挑起担子就撂下了,现在又可以读了……重新读,又有了新的体会。”胡耀邦还告诉我们,他还读点史学著作和文艺作品什么的,还有《周恩来传》,有时他还练练书法,写写诗,感觉对静思养心很有好处。
  要告别的时候,胡耀邦要我等一下,急忙跑到别的屋子里拿来两筒茶叶,硬塞给我:“你一定要拿着,我们都是老共青团员,我吃你的百合,你喝我的茶,大家都保重,这样就好……”
  从胡耀邦家回来的路上,我忽然想今天怎么没和胡耀邦合个影,觉得有点遗憾。同行的任景德说:“是啊……下回吧,等他从湖南疗养回来以后,你再来北京时。”但没想到这成了我见胡耀邦的最后一面,合个影的愿望也成了一个永远的遗憾。因为胡耀邦从湖南回到北京后一个月,也就是1989年4月15日,因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我从电视新闻里得知这个噩耗,难过得几天都吃不下饭,人像大病了一场。如今想起最后一次在胡耀邦家听他说的“要来快来,不然就见不到了”那句话,恍然觉得那简直就是一个可怕的谶语。
  胡耀邦去世后,我到北京去看望过李昭两次。每每谈起胡耀邦,李昭缱绻之情难已。她曾对我说:“你知道的,耀邦自认为他是一个过渡性人物,但他为党为人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且他实实在在是一个好人,一个极其真实、善良、无私而心地透亮的人……他是我的丈夫,更是我敬爱的老师!”
   (责任编辑李树泉)
其他文献
【摘要】情境是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载体,心理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强调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暖身情境、问题情境、留白情境、模拟情境是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情境,教师可以充分设计、利用这些情境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关键词】心理教育活动;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7-0020-03  【作者简介】沈贵鹏,江南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江
1998年10月,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展标的《新四军老战士书画展》在北京开幕。91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当年在上海送别数百名青年参加新四军的诗作也被收录其中。来观展的不少新四军老战士看到这幅书法作品,面对那“挥手汽笛鸣,极目楼船远”的诗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60年前,赵朴初在上海码头为他们送行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很多老战士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黄浦江头送行》五言诗是赵朴初1938年8月16日的
刘白羽  我同刘白羽同志在1986年八九月间有过一段工作上的交往。这一段交往原本是充实而愉快的,但在不经意之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给白羽同志带来些许不愉快。这件事情也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些不安的影子,让我一直铭记于心,难以忘怀。一  1986年8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十周年,中央文献研究室新编了一本《毛泽东诗词选》,准备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了配合这一宣传,《红旗》杂志编辑部打算约请老诗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转折的精神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
我认为,两个校区的人情感上“在一起”了,这联盟才能有深度。所以,我抓住一切机会,让两所学校的老师互相来往、熟悉,进而成为一所学校的老师,成为一家人。  崇文小学和新景小学刚开始结成深度联盟时,两个校区的老师互相都不熟悉,我就策划了一个联欢会,提了一个特别的要求:每个节目,都必须有两个校区的老师共同参加。这个要求有点强制的味道,但是通过在一起排练和演出,老师们迅速熟悉起来。  联盟统一招生后,一年级
一、故事情境  小军(化名),男,1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身体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小军是个遗腹子,在他出生后,母亲带着小军再婚,与继父无子女。父母开一家小吃店,家庭经济条件尚可。母亲对小军很是溺爱,希望他快乐成长。继父对小军的教育有些为难,以放任为主。小军与父母关系一般,沟通不多。小军的姑姑经常过来陪小军,与小军关系比较亲密。  因父母溺爱,上小学时小军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同学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2年1月下旬,毛泽东“遵照中共苏区中央局的决定,去瑞金城郊东华山古庙休养”。若是了解中央苏区史的人定会心生疑惑,因为此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刚成立两三个月,正是百废待举之时,而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却去古庙休养,着实令人费解。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曾回忆当时的情况:“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红军的发展,为了苏区人民的幸福,在那漫长的艰苦岁月中,我们的毛主席饥一餐
2019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江西省瑞金市叶坪洋溪村的一栋不显眼的老旧房子(众厅)也在其中。  这里就是80多年前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中央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曲折的创办之路  早在1926年2月,党中央在研究创办“最高党校”问题时,就曾“决定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所长期党校”
【摘 要】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将学生珍爱生命现状作为调查内容,运用问卷调查法,从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养成、生命与交往、生命与生涯、生命与价值诸多方面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学生的珍爱生命意识是正面的、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敬畏生命、寻求帮助、自我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学校应加大珍爱生命教育力度,尤其要通过珍爱生命心理辅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中职生热爱生命
1937年华岗在汉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自1848年在伦敦问世后,在欧美及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99年初,《宣言》的片断文字开始传入中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宣言》在我国已经出版了六个完整的汉文译本,其中由我的父亲华岗于1930年翻译出版的《宣言》,便是继陈望道译本后,我国的第二个汉文全译本。  回顾90余年前,父亲在国统区艰苦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