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自主学习,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增长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理论依据是:
能力观:相信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学生能够自学),有这个能力的存在,需要通过教育挖掘。
学生观:学生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是有主观能动性和思想感情的个体;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尚不成熟。视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发展,要重启发引导,而不能只重灌输。
知识观:任何知识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形成的产物,关于书本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终生借助它们而能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继续教育正是为了这个。
教学观: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活动,教与学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还应重视学生的学,教师教好是学好的前提,反之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也影响着教师教的效果。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在积极进行改革教法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共同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相长”。
从学生主体原则来说:单就学生的主体性来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其中包含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特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主要部分;二是人在发展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主体性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应当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下面结合我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法谈几点体会。
1、亲其师,信其道
情感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动力与手段。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情感"投身"到学生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迁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这样,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老师的课,愿意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相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一种真情,缺乏感染力,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简单粗暴、挖苦讽刺,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否、学生对老师态度如何是左右其好恶学科的重要因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通常是由该课程的特殊趣味引导的,因此,对每位任课教师来说,平时应注意深入钻研,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好知识的有力保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意识淡薄,活动的机会少,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新课程倡导以"学"为中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完成学习的任务目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要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进行学习效果会更佳。同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幻想,大胆设想: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提倡学生相互讨论或与老师一起讨论;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一个学生如果答不全,可让多个学生补充回答;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找出规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结经验,形成知识体系。
4、教师引导的必要性
当前在教育改革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是,我们又必须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有些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时不置可否,不及时加以判断,从而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又如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要求不明确,课堂上乱成一团,达不到讨论的真正目的;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又常常浮于表面,课堂上看去热热闹闹,却没有实际效果。实际上,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是有条件的,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否则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未来社会里,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知识是不够用的,是绝对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人的关键是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能自己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教师要以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上,重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增长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理论依据是:
能力观:相信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学生能够自学),有这个能力的存在,需要通过教育挖掘。
学生观:学生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是有主观能动性和思想感情的个体;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尚不成熟。视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发展,要重启发引导,而不能只重灌输。
知识观:任何知识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形成的产物,关于书本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终生借助它们而能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继续教育正是为了这个。
教学观: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活动,教与学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还应重视学生的学,教师教好是学好的前提,反之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也影响着教师教的效果。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在积极进行改革教法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共同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相长”。
从学生主体原则来说:单就学生的主体性来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其中包含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特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的主要部分;二是人在发展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主体性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应当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下面结合我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法谈几点体会。
1、亲其师,信其道
情感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动力与手段。实践证明: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很多来自于他们对教师的感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情感"投身"到学生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迁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这样,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老师的课,愿意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相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一种真情,缺乏感染力,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简单粗暴、挖苦讽刺,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与否、学生对老师态度如何是左右其好恶学科的重要因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通常是由该课程的特殊趣味引导的,因此,对每位任课教师来说,平时应注意深入钻研,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好知识的有力保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意识淡薄,活动的机会少,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新课程倡导以"学"为中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完成学习的任务目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要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进行学习效果会更佳。同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幻想,大胆设想: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提倡学生相互讨论或与老师一起讨论;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一个学生如果答不全,可让多个学生补充回答;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找出规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结经验,形成知识体系。
4、教师引导的必要性
当前在教育改革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是,我们又必须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有些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时不置可否,不及时加以判断,从而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又如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要求不明确,课堂上乱成一团,达不到讨论的真正目的;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又常常浮于表面,课堂上看去热热闹闹,却没有实际效果。实际上,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是有条件的,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否则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未来社会里,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知识是不够用的,是绝对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人的关键是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能自己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教师要以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上,重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