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冰雹特征分析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m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产生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
  关键词 冰雹;时空分布;天气系统;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73-03
  冰雹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由暖背景下的强对流系统所引发[1-2]。冰雹具有来势猛、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对农业产生巨大危害[3]。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东经89°35′~104°04′,北纬30°39′~39°19′,属夏季副热带急流徘徊的纬区(北纬35°~40°),加之境内地形错综复杂,地表性质差异很大,地形起伏较大,高山众多,沟壑相连,冰雹灾害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4]。党积明等[5]研究表明青海省平均降雹日数为9.9 d/站,仅次于西藏自治区11.1 d/站,远大于其他省区。目前,冰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报方法及物理机制方面[5-9]。该文利用青海地区49个站1961—2015年冰雹逐日资料,详细地研究了青海省冰雹的气候特征,并初步探讨了青海冰雹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以期为青海地区农业区域种植规划、防雹减灾和决策服务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主要为青海省1989—2015年49个气象观测站冰雹资料。其次为《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青海卷)同一时期的冰雹资料。如果有1个站或2个站发生冰雹天气,定义为1个局地冰雹日;若持续2 d或以上的局地冰雹天气,则定义为持续性局地冰雹天气过程;若3个站或以上发生冰雹天气,定义为1个区域性冰雹日,若持续2 d以上的区域性冰雹天气,则为持续性区域冰雹天气过程。在某站有降雹现象的1个观测日叫作冰雹日;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日界区分为20:00,因此某一次冰雹过程跨越20:00,按2个冰雹日计算[10]。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理分布特征
  青海地处中纬度,是副热带急流和西风带气流交汇、徘徊的地区,加之境内地形错综复杂,地表性质差异大,这一切使青海省成为国内降雹日数最多,雹灾最广的地区。从历史冰雹观测数据来看,一年中发生冰雹天数最多的台站是沱沱河,在1989年有年雹日38 d的记录;其次是久治,2005年曾发生过25 d冰雹。
  从图1可以看出,青海南部为年雹日最多的地区,年雹日数大多在8 d以上,其中杂多、清水河、久治多达10 d以上。其次是东北部地区,刚察、门源、互助等地的雹日在4 d以上。柴达木盆地由于极其干燥,所以为本省雹日最少的地区,平均为0.1~2.1 d。冰雹最少的县站是格尔木,几乎不出现冰雹天气。
  地形对冰雹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山区的地形有利于冰雹的形成,雹日一般多于平原。
  在相同时段内,青海雹日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平均雹日明显多于河谷。青海地区冰雹多发生在山区,沱沱河年平均雹日可达16 d,久治14 d以上。沱沱河年平均雹日及6—8月雹日均最多。
  2.2 时间分布特征
  2.2.1 年际变化。从1978—2015年冰雹发生情况看,青海年平均雹日为33.6 d,年雹日最多58 d(1989年),最少为16.8 d(2013年)。20世纪80—90年代年平均雹日最多,21世纪有所下降,这可能与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在东部农业区开展了高炮防雹作业有关(图2)。
  2.2.2 月变化。除了1月、2月和12月以外,其他月份青海省均有冰雹记录,但主要集中在6—8月。从图3可以看出,98.6%的冰雹累计发生在5—9月,其中以7月发生最为频繁,占总站日数的34.9%。
  2.2.3 日变化。青海高原冰雹的日变化非常明显。据统计资料,青海地区冰雹发生在白天的占86.4%,晚上占13.6%。降雹时间主要在12:00—20:00,尤其是集中在14:00—18:00,占降雹总次数的52%。据对互助县的多年观测,成灾冰雹绝大部分发生在12:00—20:00,夜间(20:00至次日6:00)虽也有降雹,但所占比例很少,仅仅9%左右;8:00—12:00约占4%;6:00—8:00全省均未出现过降雹,10:00—12:00约占降雹总数的3.5%;20:00—22:00全省降雹也较多,约占总数的5.5%。
  2.3 冰雹强度
  一般情况下,冰雹直径越大,越容易成灾,直径 >15 mm的强冰雹成灾概率为70%。从表1可以看出,弱冰雹(直径<5 mm)占总观测次数的51.2%;中等冰雹(直径5~15 mm)占43.4%;强冰雹(直径>15 mm)占4.8%。青海的冰雹出现在4—10月,但造成灾害的冰雹出现在6—8月,在此期间出现得也最多,占全年的60%~80%。这正是大部分农业区的主要作物处于抽穗至成熟的发育阶段,损失较大。
  2.4 主要冰雹移动路径和产生源地
  受大气气流及山形走势的影响,西北—东南走向和从西向东是青海地区冰雹移动的主要路径。而青海地区冰雹产生则有3个源地:一是黄南州和果洛州东南久治冰雹源地,发源于祁连山,影响青海东北部;二是刚察县冰雹源地,发源于祁连山,影响青海东北部;三是称多县清水河和曲麻莱县冰雹源地,发源于山脉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影响青海南部。
  2.5 产生冰雹的天气系统
  根据历史资料和青海省冰雹的特点,将青海省冰雹的天气系统分为东北部地区冰雹的天气系统和南部地区冰雹的天气系统。   2.5.1 东北部地区冰雹的天气系统。新疆东移小槽型、蒙古冷涡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是青海省东北部冰雹天气的500 hPa天气高空环流形势的3种类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在巴尔喀什湖到新疆为一高压脊,青海省主要受脊前西北气流控制,在哈密或柴达木盆地常有小槽沿西北气流下滑。蒙古冷涡型在欧亚上空为两槽一脊,在乌拉尔山及蒙古地区分别为低压槽,新疆为一高压脊,青海省处于脊前西北气流中,高原主体为反气旋控制,这种形势常比较稳定。西北气流冷温槽型在西西伯利压为一低值区,新疆到青海省上空处于该低压底部的西北气流中,温度槽南压到青海湖以南地区,或者在北纬35°~40°、东经95°~100°附近有一 -12 ℃或-16 ℃的闭合冷温度中心。
  2.5.2 南部地区冰雹的天气系统。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是青海南部地区冰雹天气的500 hPa天气高空环流形势的3种类型。高原小槽型在乌拉尔山东部到帕米尔高原为一深厚的低压槽,青海省南部地区处在该槽底部的偏西南气流中,并伴有小波动。低涡切变型在500 hPa环流形势上,巴尔喀什湖附近为一低槽,槽底分裂的冷空气活动较频繁,青海省南部有低涡或切变生成,常造成青海省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副高边缘型在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已经西伸到东经100°,北纬30°附近,500 hPa 584等高线控制青海省南部地区,当地处在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中,并不断有小波动产生,有源源不断的水汽向高原输送。
  3 结论
  从空间分布来看,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在相同时段,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平均雹日明显多于河谷。
  从时间分布来看,青海地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年、月和日变化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从月份来看,5—9月冰雹占全年总数的98.6%,其中7月发生最多,占34.9%;按昼夜来看,白天冰雹占86.4%,晚上占13.6%。
  青海地区冰雹发生后常沿山前向东或东南移动,主要有3个冰雹产生源地。
  青海省冰雹的天气系统分为东北部地区冰雹的天气系统和南部地区冰雹的天气系统。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
  4 参考文献
  [1] KNIGHT C A,KNIGHT N C. Hail stones[J].Scientific American,1971,224(4):96-103.
  [2] CHANGNON S A,CHANGNON D.Long-term fluctuations in hail incid-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Climate,2000,13(3):658-664.
  [3] 赵先丽,李丽光,贾庆宇,等.1988-2007年辽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25(2):33-37.
  [4] 王静爱,史培军,刘颖慧,等.中国1990-1996年冰雹灾害及其时空动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9,8(3):45-53.
  [5] 党积明.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6] 付丹红,郭学良,肖稳安,等.北京一次大风和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26(2):190-200.
  [7] 李英.春季滇南冰雹大风天气的螺旋度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2):164-169.
  [8] 宋娟,白卡娃.苏北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06,26(3):286-293.
  [9] 陈晓红,郝盈,周后福,等.一次罕见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流参数分析[J].气象科,2007,27(3):335-341.
  [10] 温克刚,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204-253.
其他文献
摘要 以超级杂交水稻深优9516和星优712为示范组合,在广东省和平县示范应用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相比,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显著增加深优9516和星优712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  关键词 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广东和平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3
摘要 利用吉林市旅游局提供的雾凇实况资料,人工观测站吉林和北大壶的相对湿度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下发的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的物理量资料,即1 000 hPa与925 hPa的相对湿度、2 m温度、1 000 hPa与850 hPa的温度和10 m风速,对吉林市雾凇预报进行研究,得到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各物理量对雾凇预报的预报指标。  关键词 雾凇;T639数值预报;吉林吉林  中图分类号 P456
摘要 研究水溶肥料在设施栽培茶叶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茶叶上施用“奥捷”有机水溶肥料,其茶树生长良好,同时可起到明显的节本增效作用,节本增效达27 075元/hm2,对于3年左右茶龄茶叶效果尤其显著。  关键词 有机水溶肥料;茶叶;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30-02  目前,设施农业投入发展较快,设施栽培促进了农业
摘要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以其多态性、重复性、稳定性较高,易于操作分析、高共显性、易于分离条带及测序等优点,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分析SRAP标记的原理、特点,对其在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克隆、QTL作图、遗传图谱构建、种质资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展望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前景,以促进SRAP技术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 SRAP;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分子标记  中图分类号 Q3
摘要 重视并做好排水与灌溉工作,对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促进农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有灌无排对土地的影响以及无排水的灌溉对农牧业的影响,针对灌溉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灌溉与排水应遵循的原则,以期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耕地;排水;灌溉;重要性;问题;措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 S276;S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现代营销理论的演化,微营销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营销方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凭借“品质好、生态优、人文气息浓”的优势深受市场青睐,如何通过微营销打响高原牌,走实特色路,已经成为提升农产品营销的效率和效益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微营销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产品微营销实践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微营销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微营销;高原特色;农产品;
摘要 在对塔里木河中游肖塘绿洲-荒漠交错带1973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4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和RS技术,建立该地区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定量分析了研究区37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2个方面对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肖塘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以未利用地和荒漠林地为主。与1973年相比,2010
摘要 利用1965—2015年旅顺口区本站气象观测站大风资料,得出旅顺口区8级以上大风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旅顺口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大风的季风特征明显,冬季大风多为冷空气大风,春季初夏的大风主要由低压和倒槽引起,夏季的大风主要受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北上引起。受三面环海影响,旅顺口区大风日数远远高于内陆地区。从近50年大风日数分布规律来看,旅顺口地区大风日数总体呈线性递减趋势。春季和夏季以东南、南
摘要 进行砂土地大田辣椒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随水追施尿素、硫酸钾的追肥方式在砂土地辣椒上的效益最高,产量达40 833.33 kg/hm2,产值达106 166.7元/hm2,相对利润为101 474.7元/hm2,节本增效15 166.7元/hm2。  关键词 辣椒;砂土地;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
摘要 将亚麻种子搭载卫星进行辐射诱导,从而获得较多突变后代,然后根据后代的表型性状进行多年筛选,以期获得优良的突变体。通过增大受辐射种子数量获得较多的变异后代,进而通过田间筛选鉴定获得生产上需求的优异新品种。阐述了亚麻新品种中亚麻4号的选育过程,总结了其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简要介绍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亚麻新品种;中亚麻4号;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