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皖北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技术,包括自然生态条件、栏网设置、蟹种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预防、捕捞与上市等内容,以期为该地区河蟹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蟹;生态养殖;栏网设置;蟹种放养;日常管理;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96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21-01
河蟹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特别是长江水系的河流湖泊是其生长栖息的优良场所,在此区域内生长的河蟹具有成蟹个大、肉嫩、味美等品质特点[1]。河蟹养殖业也是我国独有的产业,安徽省作为河蟹养殖大省,河蟹主产区在沿江两岸的湖泊内。皖北地区渔业资源相对较少,水面以池塘、河沟为主,作为工业不发达地区,河沟水质好、生物资源丰富。皖北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是介于河蟹增殖放流和河蟹养殖之间的一种河蟹生产模式,按照河蟹养殖的河沟栏网方式,但投放蟹苗后不投喂人工饵料,而是让河蟹摄取天然饵料生物,自然生长至起捕上市。流经皖北的北淝河、芡河均属淮河水系,经对这两河部分河段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的试验,总结出适合皖北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的技术方法,现介绍如下。
1自然生态条件
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水源充足,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底部平坦,底栖生物丰富;长年水深保持在1~3m,风浪平缓,透明度大,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口,最好有流速在5~10cm/s的微流水;水中种植的水生植物以河蟹喜食的沉水植物为主,水草覆盖率达40%~60%。
2栏网设置
栏网材料宜使用聚乙烯网片3×3网线,栏网顶端防逃材料用聚乙烯薄膜。栏网底部防逃材料宜用石笼,石笼为目大2cm聚乙烯网片包装成圆筒形的网袋,圆筒直径为10~15cm,内装直径2~4cm的圆石子。周围支撑材料宜用毛竹,直径8~12cm,长5m。捆绑材料宜选用聚乙烯绳和铁丝。栏网面积大小应根据水域环境条件统一规划布局和养殖投资能力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栏网养殖面积以6.67~33.33hm2。采用双层防逃栏网,内栏网选用网目2cm,为主要防逃设施,所栏水域为养殖区;外栏网选用网目3cm,为第2道防逃设施,用于检查河蟹外逃情况,阻拦漂浮物。内外网间距3~4m,栏网高度根据平常水深及汛期水位而定,一般要求在平常水位露出水面1.5m。在内栏网上可用檐网或用聚乙烯薄膜防逃。安装时应根据栏网区域形状,用毛竹打桩,竹桩间距2~3m,入土深度1.5m左右。将栏网的上、中、下纲牢牢绑在桩上,竹桩间隔分布于栏网内外两侧。石笼要求全部压入底泥中。
3蟹种放养
蟹种为纯种中华绒螯蟹,规格为80~150只/kg,放养密度1 800~2 400只/hm2。放養前,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min,冲去泡沫,提出放置片刻,再浸2min后提出,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用3%~5%的食盐水或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min左右进行消毒。一般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放养蟹种。
4日常管理
刚放养的河蟹对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投放的当天晚上,活动十分剧烈,有部分会爬出养殖区。因此,前3个晚上,必须在内外防逃栏网之间多放置几只地笼,回捕外逃河蟹。河蟹蜕壳期要保证栏网内有足够的水草,覆盖面不少于1/3;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敌害动物入侵和人为干扰[2]。要及时清除腐烂的水草和各种漂浮物等;适时冲洗栏网,防止网眼堵塞,保证水体自然交换。要定期检查栏网的各部位设施,修补漏洞;大风天气或汛期,应加强管理;在内外栏网之间永久性放置地笼,经常检查地笼中有无逃出来的河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若栏网养殖区水草缺乏,或养殖过程中,由于河蟹摄食损害而大量减少时,应进行水草移植,补充水草,以保证河蟹具有足够的青饲料和隐蔽栖息的场所[3]。可供移植的水草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和喜旱莲子草等。对于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的河段,可采用分段轮养的方法,即把一大段河沟分成若干小段,中间每隔一段当年进行养殖,第2年把当年未养殖的各段进行养殖,当年养殖的区域则让它自然恢复生态平衡。
5病害预防
栏网生态养殖不投药物,但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为防止带入病原体而引起病害发生,要求在蟹种放养前对其进行消毒[4,5];捕杀影响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摄食的大型凶猛性鱼类、老鼠、水蛇等敌害动物。
6捕捞与上市
9月下旬开始,根据水温及市场情况将河解捕捞上市。捕捞工具可用地笼等渔具,捕捞上来的河蟹可放入河蟹专用暂养网箱(1.5m×1.5m×0.8m)中。网箱中暂养数量不宜过多,每只网箱放养量一般要求在50kg以下。同时,应积极组织销售或待价外销。
7参考文献
[1] 徐启达.池塘河蟹生态养殖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0):22.
[2] 刘德明.河蟹生长期养殖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09(13):48-49.
[3] 陈祥.河蟹育肥三注意[J].农家致富,2009(18):45.
[4] 周日东,陈浩进,周丽斌.四种常见蟹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09(10):81.
[5] 薛晖.河蟹蟹权病和蜕壳障碍病的防治[J].农家致富,2009(15):44-45.
关键词河蟹;生态养殖;栏网设置;蟹种放养;日常管理;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96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21-01
河蟹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特别是长江水系的河流湖泊是其生长栖息的优良场所,在此区域内生长的河蟹具有成蟹个大、肉嫩、味美等品质特点[1]。河蟹养殖业也是我国独有的产业,安徽省作为河蟹养殖大省,河蟹主产区在沿江两岸的湖泊内。皖北地区渔业资源相对较少,水面以池塘、河沟为主,作为工业不发达地区,河沟水质好、生物资源丰富。皖北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是介于河蟹增殖放流和河蟹养殖之间的一种河蟹生产模式,按照河蟹养殖的河沟栏网方式,但投放蟹苗后不投喂人工饵料,而是让河蟹摄取天然饵料生物,自然生长至起捕上市。流经皖北的北淝河、芡河均属淮河水系,经对这两河部分河段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的试验,总结出适合皖北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的技术方法,现介绍如下。
1自然生态条件
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水源充足,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底部平坦,底栖生物丰富;长年水深保持在1~3m,风浪平缓,透明度大,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口,最好有流速在5~10cm/s的微流水;水中种植的水生植物以河蟹喜食的沉水植物为主,水草覆盖率达40%~60%。
2栏网设置
栏网材料宜使用聚乙烯网片3×3网线,栏网顶端防逃材料用聚乙烯薄膜。栏网底部防逃材料宜用石笼,石笼为目大2cm聚乙烯网片包装成圆筒形的网袋,圆筒直径为10~15cm,内装直径2~4cm的圆石子。周围支撑材料宜用毛竹,直径8~12cm,长5m。捆绑材料宜选用聚乙烯绳和铁丝。栏网面积大小应根据水域环境条件统一规划布局和养殖投资能力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栏网养殖面积以6.67~33.33hm2。采用双层防逃栏网,内栏网选用网目2cm,为主要防逃设施,所栏水域为养殖区;外栏网选用网目3cm,为第2道防逃设施,用于检查河蟹外逃情况,阻拦漂浮物。内外网间距3~4m,栏网高度根据平常水深及汛期水位而定,一般要求在平常水位露出水面1.5m。在内栏网上可用檐网或用聚乙烯薄膜防逃。安装时应根据栏网区域形状,用毛竹打桩,竹桩间距2~3m,入土深度1.5m左右。将栏网的上、中、下纲牢牢绑在桩上,竹桩间隔分布于栏网内外两侧。石笼要求全部压入底泥中。
3蟹种放养
蟹种为纯种中华绒螯蟹,规格为80~150只/kg,放养密度1 800~2 400只/hm2。放養前,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min,冲去泡沫,提出放置片刻,再浸2min后提出,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用3%~5%的食盐水或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min左右进行消毒。一般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放养蟹种。
4日常管理
刚放养的河蟹对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投放的当天晚上,活动十分剧烈,有部分会爬出养殖区。因此,前3个晚上,必须在内外防逃栏网之间多放置几只地笼,回捕外逃河蟹。河蟹蜕壳期要保证栏网内有足够的水草,覆盖面不少于1/3;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敌害动物入侵和人为干扰[2]。要及时清除腐烂的水草和各种漂浮物等;适时冲洗栏网,防止网眼堵塞,保证水体自然交换。要定期检查栏网的各部位设施,修补漏洞;大风天气或汛期,应加强管理;在内外栏网之间永久性放置地笼,经常检查地笼中有无逃出来的河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若栏网养殖区水草缺乏,或养殖过程中,由于河蟹摄食损害而大量减少时,应进行水草移植,补充水草,以保证河蟹具有足够的青饲料和隐蔽栖息的场所[3]。可供移植的水草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和喜旱莲子草等。对于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的河段,可采用分段轮养的方法,即把一大段河沟分成若干小段,中间每隔一段当年进行养殖,第2年把当年未养殖的各段进行养殖,当年养殖的区域则让它自然恢复生态平衡。
5病害预防
栏网生态养殖不投药物,但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为防止带入病原体而引起病害发生,要求在蟹种放养前对其进行消毒[4,5];捕杀影响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摄食的大型凶猛性鱼类、老鼠、水蛇等敌害动物。
6捕捞与上市
9月下旬开始,根据水温及市场情况将河解捕捞上市。捕捞工具可用地笼等渔具,捕捞上来的河蟹可放入河蟹专用暂养网箱(1.5m×1.5m×0.8m)中。网箱中暂养数量不宜过多,每只网箱放养量一般要求在50kg以下。同时,应积极组织销售或待价外销。
7参考文献
[1] 徐启达.池塘河蟹生态养殖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0):22.
[2] 刘德明.河蟹生长期养殖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09(13):48-49.
[3] 陈祥.河蟹育肥三注意[J].农家致富,2009(18):45.
[4] 周日东,陈浩进,周丽斌.四种常见蟹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09(10):81.
[5] 薛晖.河蟹蟹权病和蜕壳障碍病的防治[J].农家致富,2009(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