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长时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县教研室精心组织、开展了两次“关注长时探究”主题活动,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鉴湖小学开展的“生命世界”单元长时作业探究,能紧紧抓住教材的内容特征,开展有声有色的科学探究活动,实实在在地为孩子营造一片科学活动探究的天空。在我们科学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借鉴启示呢?
  小学科学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通过学习科学,知道一些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一教学大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片科学探究的田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手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各方面为探究活动提供条件。
  
  一、课堂引导要有层次性
  
  很多公开课上,我们的老师都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周密的安排,并把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产生了预设,唯恐扰乱了课堂。而正是因为有了老师这样的预设,我们学生在实践中就无法显现自主探究,或者说不够真实。比如本次活动中的《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老师就在实验前给学生预设好了实验方案,大致形成一个共识,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比3,然后学生就简单地操作一两次。大家想,这是探究吗?这只是验证性实验。课标不是告诉我们“科学探究活动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独立”嘛。学生都快六年级了,你还扶着不放,这怎么行呢?
  科学实验往往都是从科学预设到实验验证,从小范围试验到大范围应用、从少量试验到大量生产。这次活动给学生提供小苏打和白醋,要防止学生会一次性全部混合。我在教学中先提醒“在空杯子里进行混合实验,每次少放一点,不要一次把小苏打和白醋全都混合起来。”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小勺子,暗示学生用小勺子取少量小苏打进行实验。再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下来”,是期望学生把混合的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对照起来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可能会发现白醋或者小苏打放多了不会继续产生气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已经变成了其它物质。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提示引导,才使学生的探究逐步深入成为可能。
  当学生汇报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时,我继续引导:“再放小苏打为什么没有气泡产生,可能是什么原因?”、“有没有放了小苏打又产生气泡的小组?为什么会与前面的小组不同?”、“看来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那可能跟什么有关?”、“那你们有没有再倒点白醋试试?”把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暴露了出来。只有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示出来,老师才能把学生零星的、断层的思维整合起来,才有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课后延伸要有深入性
  
  一堂精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后,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激情不会戛然而止。作为老师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老师可以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三年级学生探究了指南针后,探究活动并不因课堂的关闭后终止。因为他们拥有了两个“指南针”,一个是学习工具,而另一个则是指南针探究素养。正是这种素养,促使他们去探究了二年级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大树、树桩等大自然天然的指南针。初次见到时,让我很吃惊,吃惊的不是这种行为,而是他们竟记录了探究的整个过程。我摘录了这么几段:
  大树真的可以指示方向吗?
  5月19日午餐后,我们带上指南针、记录本等工具开始了我们的实验。
  我先调整了指南针。把指南针盒平放在石桌上,待磁针停止摆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S)、北(N)方向与磁针的南、北方向一致。
  按生长情况分稠密、密、均匀、稀疏四类。我们观察记录如下: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周边不受光照影响的大树确切能指示方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这是一次多么自然的科学探究呀!它没有老师的悉心安排,也没有内容的特意框架,但他们却独立的、创造性的探索了。事后,我让这些学生把记录作了详细的修改,写成了一篇篇科学小论文。
  在我们科学的其他单元里也有不少像这样好的素材,如同是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学生竞蒙生了——制造小水珠:一个玻璃杯,让杯壁内处都招来小水珠。
  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有的竟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学小魔术——让装热水的矿泉水瓶沉下去。当然有人还会想到,那能不能让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浮上来呢?结合这一想法,我让学习了《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的六年级学生去探究,你能用这个实验结果给我们做一个小魔术吗?
  这些课外的延伸,给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多了一片田地,也把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激情与兴趣培育在了这片田地上。
  
  三、多样评价要有激励性
  
  1、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及时评价,适时发现,善于捕捉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闪光点。对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及时加以激励。一句简单的“你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很善于思考”等等,都能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确立继续探究的信心。
  教师的体态语言同样能使学生体验成功,它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如:点头表示同意、赞同、肯定;侧头表示关注、倾听、感兴趣……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如此。如在上《雨的形成》时讲到:“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在空气中静置一会儿。饮料瓶壁上会结小水珠儿。”我就把这个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来查找相关知识。我告诉大家:“第一个把正确答案告诉我的,会得到一颗小红星”。第二天一早,班上的一名平时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捧着《少儿百科全书》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见到我高兴地喊:“王老师,我找到答案了!”然后又很期待地问我:“王老师,我是第一名吗?”多么可爱的孩子!我赶忙接过书,对他说:“对,你是第一名!”接着我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说:“你真是爱科学的好孩子,再上课时请你把答案告诉全班同学好吗?”他高兴得使劲点头。从此,这个学生成了我的“小助手”,课外探究成了迷,听说他上其它课的课堂纪律也好多了。
  2、小组的竞争性激励。
  引进探究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即探究活动前提出探究目标,激励学生:看哪组互相配合得好,方案巧妙,结论正确。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如发小红花或多记分。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寻找动物和植物》时,我就鼓励有条件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休息日选择植物园、田野、花圃、学校小花园等动植物丰富的地方去实实在在地寻找和观察。并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不同、表现差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评价时设立多种的奖励项目,开展“看谁寻访的动植物多”观察探究活动,设立积极探究奖、最佳拍档奖、最具创意发现奖、最有进步奖等等。学生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励
  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才会达到最佳的评价效果。如评价学生制作的“纸飞翼”时,开展“为自己的作品获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说出自己作品最好的地方,应获多少颗星(一般最高五颗星),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创新等等,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分析,加深对空气知识的理解,也认识自己的长处,在剖析自己之中完善自我。
  关注长时探究,不但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科学探究就是我们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活动。
  
  作者单位:绍兴县平水镇中心小学浙江312050
其他文献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的教育技术日益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与科技的结合。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科技含量高,应用性强的新兴教育技术,在教育事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各种媒体信息进行集合,交互式地处理文本、声音、图像、图形、视频等媒体信息,而且能够与现代通讯设备形成网络,构成全方面、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这一教学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丰富了学生获
在汉字进入电脑以前,写字被普遍看成读书人的门面,不能不重视。然而因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似乎让人觉得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教师习惯用课件指导写字,板书渐渐在写字指导中消失了。这怎能不令笔者为教师对学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深感不安呢?  近日,听了一些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课堂上,很少有老师进行示范写字,他们有的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写字教学,有的虽然也示范写字,但也只是写两个
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中,不但要懂得如何去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而且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一、推开学而不厌之门,开拓广阔天地  “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古今优秀诗文有160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的确,儿童生来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海里永远装着说也说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诗歌是凝练的,以简约的语言传递丰富的内涵,而儿童的外表与内心诗同样的生动与丰富。因此,诗意的课堂是一种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精神领域的教育。它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其独具的魅力与光辉。  一、借诗习诗,让心灵在诗意中自由舞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
非洲村莊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爱满天下。” 师德的核心是爱幼儿。热爱幼儿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幼儿,这是师德的至高点,真正像陶先生那样拥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往而不胜的。  这几年,在与孩子用心相处的日子里,我悟出了许多道理,结合“爱”思想,深深地理解了“爱满天下”的含义。做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把爱放在教育的每一秒,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能够打开
我的舅(jiù)媽是一位交通警察,我可崇(chóng)拜她了。  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看见舅妈在我们学校附近的路口执勤。她穿着笔挺的警服,戴着一双白色手套,笔直地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央,正在指挥交通。只见她一会儿指向东,一会儿指向南;一会儿举起右手,一会儿又挥动左手。来自四面八方的车辆,在她的指挥下安全有序地通行。  我的舅妈真神气!  指导老师:李瑞根
今天我看书的时候,妈妈说:“来,今天我给你当老师,读故事给你听。”我高兴地拍手说:“太好了!”可是妈妈总是把前鼻音读成后鼻音,把后鼻音读成前鼻音。比如“眼睛”的“睛”,她就读成了“金子”的“金”。还有,她把“白雪公主”读成了“白血公主”。她说给我当老师,可是我還要教她读拼音,我们俩到底谁是老师啊?
音乐教育以其丰富的多变的表现手法,强烈的感情意识,鲜明的音乐形象,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创造意识及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应试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方法简单、生硬,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力的条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提出,对音乐课的设置与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音乐课堂教学指明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小学音乐